今年中秋,天气预报晚上有小雨。出乎意料的是晚上不但没有雨,反而碧空如洗,甚至没有一丝的云絮,一轮圆月犹如金色的脸盆,高高地悬挂在深邃的天幕,皎洁的清辉洒满大地,引得朋友圈争先恐后地晒出赏月照片和赞美皓月的诗句,整个互联网弥漫着浓郁的中秋佳节的氛围。良辰美景历来就是中国古代诗人喜爱歌咏的题材,尤其是对抒情意味浓厚的象征着乡愁的中秋佳节更是情有独钟,因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句。在这璀璨的艺术诗歌长廊里,我最喜爱的还是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和《阳关曲·中秋月》中的“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两句诗句,它在表达诗人对人生苦短、良辰难再的无奈的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美好的人生和美景的祝愿。诗句所点燃的是中秋这个特定的审美客体带给众多受众的普遍感受,因此,获得了千古流传的艺术生命力,那一轮圆月也成了悬挂在读者心中的永恒美好形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年轻人,除了中秋特定的节日,对月亮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情感了,甚至没有多少人去注意夜晚的天上是不是还有一轮明月,因为月亮与他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现代的城镇,到了夜晚,最不缺的就是灯光,大街上街灯交相辉映,光怪陆离的霓虹灯广告比比皆是,再加上不时融入的车灯,简直就是灯的海洋。即使是偏僻的小巷,也是路灯高照。就是乡村,尽管十室九空,已经没有多少留守的老人,但村村都要保证有电,该有的路灯一盏也不会少。家家户户基本上都备有明亮的充电应急灯,月亮那一点微光在生活中已经可以完全忽略不计了。
但是在我青少年的时候,尤其是农村,一到夜晚,唯一的照明工具就是桌上的一盏煤油灯,那一豆的火焰就是芸芸众生膜拜的光明使者了。当我在1971年离开家乡到城市去求学的时候,我所生活的农村的夜晚和一千年之前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手电筒算是现代化奢侈品,村中只有几位头面人物才拥有。说它是奢侈品,因为电池消耗不起。两节大号干电池的价格,差不多抵得上生产队一天劳动工分的所得,而且如果全程照明的话,使用时间也仅两三个小时而已。主人都尽量少使用,他人不是特殊情况,更是不敢随便开口向主人借用手电筒。冬天没有月亮的夜晚,窗外北风呼啸,到处漆黑一团,走在外面,几乎碰不到一个行人。这是我们儿童时代最脆弱和最害怕的时候,也是农村诞生大量鬼狐故事的最佳创作背景。“风高月黑夜,杀人放火天。”这充满血腥味的谚语确非危言耸听,事实上,谁也不清楚黑暗中到底上演着多少暴力的武打剧!
在过去的夜晚,月亮和火就是人类的两大光源。有多少为谋生不得在黑夜中行走的旅人,就是那一轮月亮使他们不致迷失方向,甚至避免了他们葬身悬崖的厄运。不要说流传的映月读书成为大学者的古代励志故事,现实中,那位先人没有受益于月亮的亲身经历。就如过去生产队“双抢”收割水稻,如果不是人们调整作息时间,利用黎明前的月光进行抢割,又怎能避开白天炎炎夏日的曝晒?我也参加过“双抢”,对此感受颇深。在古代诗词里,我们还有时会读到对炎炎夏日抱怨的诗篇,却几乎看不到埋怨明月的诗句,因为在人们的审美意识里,月亮似乎专门与美好结缘:你看,人们用“花容月貌”来形容绝色之美人,用“风月无边”来形容风景之佳胜,用“花好月圆”来比喻美好圆满,月亮简直成为了美的化身。但是,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许多传统的事物被淘汰,还有许多事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发生嬗变,人们在不断凭吊旧事物的消失的同时又在不断地接受新事物,这是现代化社会无可抗拒的规律,月亮也许也是淘汰之列中的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