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全年都可以发病,在南方地区,手足口病以春夏为主高峰,秋冬季节为次高峰。近期儿科门诊又迎来了手足口病的小高峰。
今天,我们就来普及一下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好发年龄在6月龄—5岁内的儿童,尤其在3岁内更为常见。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属于自限性疾病。同一个宝宝会因感染不同型肠道病毒而多次发病,当然较大的儿童和成人也有可能感染,有时会出现一人得病全家感染。
孩子是如何感染手足口病的?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而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
手足口病主要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呼吸道飞沫等能进行病毒传播,被患儿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手、毛巾、水杯等都可以造成病毒的传播。
怎么判断是不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大多为2~10天,平均是3~5天的潜伏期,以发热、口腔疼痛和疱疹(手、足、口和皮肤)为主要临床特征。之后患儿可能会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主要在口腔两侧出现黏膜疱疹;后期出现溃疡,孩子感觉口腔疼痛,也不愿意吃饭。另外在他的手、足、口还有臀部出现小的皮疹,有些是疱疹,部分含有疱疹液。
下面情况是重症表现,病情进展极为迅速:
1. 宝宝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 神经系统异常: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 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 循环功能障碍:心率增快、四肢末梢发凉、出冷汗、皮肤花纹。
如何照顾手足口患儿?
该病多在一周内痊愈,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一般给予对症治疗,非重症病例并不需要输液或是住院治疗,重症病例需要住院支持治疗。
当孩子出现手足口病时,家长应仔细观察,做好居家护理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 室内及时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要注意患儿的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肠道病毒惧怕紫外线和高温消毒,患儿用过的东西如衣服、毛巾、餐具、玩具等可用开水烫洗或阳光暴晒,也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
② 注意饮食清淡为宜,由于口腔疱疹,幼儿可能拒食。家长可以多给幼儿喝温开水,吃清淡、易消化的粥或面食等,不吃刺激性食物。
③ 做好口腔护理,保持清洁常漱口,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对于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签蘸淡盐水轻轻清洁口腔。
④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防止抓挠。患儿衣物应选择舒适、柔软的面料,勤剪指甲,避免患儿抓破皮疹引起继发皮肤感染。
⑤ 监测体温,发热可采用物理方法(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药物给宝宝降温。常用药物为布洛芬或者对乙酰氨基,要注意两次用退烧药的间隔时间至少5-6小时。
⑥ 观察病情变化,3岁以下的患儿尤其需要注意,出现反复惊跳(睡觉时被吓醒的感觉)、惊厥、嗜睡(超过平时睡眠时间2小时以上)等症状的幼儿尽早就医。
手足口病的日常预防
目前唯一用于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为EV-71灭活疫苗,该疫苗可预防EV-71导致的手足口病,有效防止重症和死亡的发生,推荐6月龄~5岁儿童尽早接种。
但请注意,接种疫苗后并非万事大吉。可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高达20余种,所以在积极接种疫苗的同时,还需注意保持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培养幼儿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等。
家长注意事项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更要避免接触患病的儿童。流行季节还应留心观察儿童的手、足、口、臀部等是否出现皮疹症状。在生活上,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注重补充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手足口病在症状消失后仍可具有传染性!手足口病患儿经隔离期完全康复后,需到医院开具复课证明经幼儿园保健人员查验后方可返园。
孩子的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让我们共同携手,
用心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
呵护孩子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