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三期

和光同尘读书苑
阅读 43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心得分享

杜建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这一章里有些话在我们文化中已经演化成,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这一章很有趣,这一章再讲,我们要了解别人,这是很有智慧的表现,但是了解自己更难,其实人生|中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


其实我们了解别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有的哲学家说,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了解另外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你看,现实中有的女人感慨,有一个懂我的人多好。什么也不如别人懂我啊,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写的,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由此可以看出,一个人说服教育别人,想改变别人是很难的,我只能改变自己,因为别人的心我读不懂,所以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了解别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呢?知人者智,因为老子很多话都是针对王侯讲的,是针对管理层讲的。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讲,了解自己的下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就给领导者出主意,你可以用以下方法了解自己的下属,你把他留在身边,观察他说别人坏话不,也可以把他调到远的地方工作,看他真诚不真诚的对你。你让他喝醉,看他酒后吐真言,看他失态不失态。你让他把钱管着,观察他贪不贪。你看费了多大心思啊。能够了解别人是需要智慧的。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解别人是有难度的,所以了解别人是需要智慧。


老子紧接着话锋一转,自知者明,比了解别人更难的是了解认识我们自己。打个比喻,我们自己像什么?就像眉毛,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远方的景色,但就是看不到自己的眉毛。我们人类总认为自己对自己了解的最多,实际上我们最缺乏的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所以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有大智慧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成语就出自我们今天学习的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这句话要认真品味。你是不是不服我?经常在领导面前打我小报告,那你过来,咱俩练一下,打一架,看你服我不。我把你打倒以后。你以后少这样做,问题在于你把别人打倒了,你赢了能证明什么?你赢了,证明你比别人有力量,其他什么也证明不了,胜人者只是有力。说到这里,我把这件事延伸一下世界上很多国家。他们的思维逻辑是什么?喜欢强加于人,把自己的理念、思想强加给别人。有些国家抱着不良的目的,想非法获取别人的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等,就利用武力征服一些比自己弱小的国家,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不是强调胜人者有力吗?这能说明什么?除了证明他武力强大外,智慧方面什么也证明不了。 


我们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不强加于别人,大家和平共处。所以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到国际上讲话的时候经常会讲,我们中国是一个温和的、热爱和平的民族,我们不把自己的理念强加给别人。当然,你也不要把你的理念强加给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胜人者只是有力,那什么样的人是强大的?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人,早上能早起坚持自律的跑步,减少自己贪婪的欲望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人。所以我们,经常说,世界上唯一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也就战胜了一切。


知足者富。什么是富?这个富我们不能只理解为一个物质的标准,其实在道德经第一章就在讲道,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方面,有形的和无形的是相互统一,不可分的。富包括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富有。富有止境吗?富有边界吗?我们经常说,钱是赚不完的,它没有边界,没有止境,知足常乐,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富有。反之,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壑难填,挣多少钱我们都感觉不够。不知足的人是痛苦的,欲望越大,痛苦越大。


强行者有志,强就是坚持不懈,不忘初心,不忘发心,了解着道的本质,并坚持不懈的用道心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工作,这才是有远大志向,有智慧的人。道德经这个书名道在前,而德在后。了解了道,并坚定不移致按照道去做,这样才能有德。所以了解了道,坚持不懈的按照他去做,就属于强行者,有远大志向的人。  


不失其所者,我们经常讲死得其所,这就是心灵最后的归宿,生命最后的归宿。人类的终极归宿是什么?人类伟大的归宿是精神。人是为快乐而活着,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健康长寿。这个所就是我们精神的寄托之所。换句话说,我们经常用一个词,精神家园,不失其所,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脱离自己的精神家园,不失掉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代社会虽然物质生活极其丰富,但人们的社会压力很大。人们很浮躁,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只是在降低,我们现在生活的感觉没有小时候快乐,现在吃的猪肉没有儿时的香。现在社会物质生活虽然丰富的,但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却是花果飘零,只有不失掉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才能让自己存在的更久,这不仅针对我们个人,也针对我们整个人类。


死而不亡者寿,人死了,没有了,生命结束了,但是精神永存,不为碌碌而为而活着,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寿命长久的人。1949年,臧克家,为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写了一篇散文,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的含义是,有些人虽然身体还活在世上,但是灵魂却已经灭亡,如同行尸走肉般存在于世间。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是用来赞扬鲁迅先生的,意思说他的肉身虽然已经消失于人世间,但是他的精神却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人。


这两句话显示了生命的意义,生与死不是一个活着的标志。有一句话说的好,我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可以延伸生命的宽度。怎样延伸生命的宽度?我个人的理解,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贡献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行无言之教,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去影响他人,使社会正能量和谐健康的发展。


感悟一,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里,不在寺庙里,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一些企业家把企业办的如日中天,他们觉得赚了钱以后就有更多的追求,学国学,烧香拜佛,或者直接去偏僻的山里,在庙里住下。他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修行,这才是真正的生活,自己的境界也越来越高了,最后索性把企业关了,觉得开企业太麻烦,劳神。


这样的做法是因为小善而造就了大恶。比如你有40名员工,你就养活着40名众生,你有100名员工,你就得让100名众生吃得上饭,上天是看重您的聪明才智,才让您搭建了这个平台,您如果能养活大家,就是功德无量,但是您仅因为自己想修行,就把公司解散,大家没饭吃的,这是造了大恶。


佛家讲,一切都是空,凡有所向,皆是虚妄。如果都是虚妄,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一生给众生说法?其实他是想让我们做事的时候看清,凡有所向都是虚妄。不再为自己争取什么,该有的都会有。他是为了众生做事,要尽力化解大家的痛苦,这和老子讲的强行者有志也是相通的,都是让我们为了他人去宏远。帮助众生解除痛苦。


作为普通人,可能我们未必有释迦牟尼佛那样的泓愿,但一定要记住,您所拥有的,可能就是别人羡慕的。您想要的越多,付出的代价也越大。如果您转变心态,努力为大家做事,这个世界自然会有更多的力量来支持您,不仅您的生活会越来越幸福,您的心也会的更加从容,没有纠结,更加平和。

胡小进

《道德经》第33章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能知人好恶的人是智者,能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不懈的人是有志气的。知道自己的归宿在那里,并时时刻刻坚守;身死而不被人遗忘的人才算长寿。本章讲了个人修养与自我控制的问题,八句话八个浅显明白的道理。提出了人们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等观点,侧重于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分享感悟1:去伪存真,发现真我。知人与自知。是人们穷尽一生不断实践总结的一种心灵世界的活动。识人贤愚、分别对错、挑人毛病容易,剖析自我困难。世人一辈子精于算计,推测上司心思,捉摸同事想法。研究对手同行。对自己到底是谁茫然无知,与自己苦苦追求的完全背道而驰。


分享感悟2:自知者明,三省吾身。自知是人性的终极目的。寻找最本性的自我,抛弃一切伪装和矫柔造作。人生的一切欲望都是由虚伪、偏见、暴躁、烦恼、焦虑的假我控制。自知就是认知本我,追求生命质量。“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为关键。一个人若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涉及精神修养的层面。一个人只有不断省视自身、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切实付诸行动,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感悟分享3:挑战自我,做好自己。加强个人精神修养,“没苦硬吃”,具有积极的意义。人生不满百,努力做优秀的自己,明天的你,放眼望去,全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必将感谢今天打拼的自己。

安心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心得


我们经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可能就出自这一章吧!


这一章从不同的品性,在比较中告诉我们人品的最高境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说明知人是很智慧的,但能知己,则是更高的境界。正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对身边的人或同事,从相貌、言行、个人能力、品格修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时会比他本人对他的心理、行动、情绪都要了解、理解他,“知人”只需一个“知”字,经过长期的观察接触,不难做到“知人”。但“自知”是难的多,自知需要自己对自身做一个彻底的剖析,心中的善、恶、悲、喜要做一个自体通透的反思与觉悟,这就象我们学习道德经一样,通过人和事的学习,才能慢慢了解自己,自身的“德”成长升华了,才能达到一个自知的境界。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和第一句一样是一个境界的提高递进的关系。“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古及今,能战胜别人的人比比皆是,而能战胜自己的人却寥寥无几。“知足者富”这个富不是物质层面的“富”,而是指心理和精神层面的知足和富有,是让摆脱低层次的物质欲望,自己内心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充盈着满足。“强行者有志”是一种因果关系,正因为有志,才能自强不息,因为志向是人生中走向成功最有力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基石。“不失其所者久”是告诉我们不要失去初心和出发的根本,只要有强大的内心和坚强的意志,在自知、自胜、有志的修为中坚定自己的初心才会走的久远,从而在一次次提高中奔向更高的人生境界。“死而不亡者寿”这里的“寿”是指一种精神的长存,如“雷锋精神、延安精神、西迁精神”等等。


读完本章,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三省吾身,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和内心,通过学习和自律不断提高自己,希望早日能达到“自知”的境界。2、克服自己的焦躁情绪,修正自己的自以为是,不试图让别人信服自己,做好自己内在的自我征服,直面自己的缺点,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做自己的强者。3、知足,对生活知足常乐,对工作精益求精,努力做一个有志向的人,在余生中,为自己喜欢的事,为自己爱的人,为对的事做一次“跋涉”,让自己生活的不空虚不寂寞。4、通过学习强大自己的内心,经的住生活的考验和磨难,自悟“大道”放下自己心中的不平,坦然的面对他人的“恶与善”,让伟人和圣人的精神指引我勇敢的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六玄

第三十三章,感悟


这一章,印证了道德经里的一句话:道者,反之动也。


无极生太极,太极分两仪。人道,受五色,五味,五音乃至五蕴的干扰,往往是阴阳颠倒的。天道则不然,绝对的公正,绝对的永恒,所以有那句: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回到本章内容,我觉得,老子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外在的优秀不算什么,比如说脑袋瓜很灵,能够摆布拿捏别人,或是体型魁梧有力量,能像叶问那样一个打十个,虽然这些都很厉害,但是不及内外的修养厉害,比如,自知,自胜,强行等等,因为打败外在对手,需要外部的配合,而内外提升,对手永远是自己,永无止境。


这是一个人成长最好的方式,也是获得解脱的唯一路径。说到了解脱,我想着重说说最后一句:死而不亡者寿。不说“若要人不死,先得死个人”的修炼诀窍,而是从人间道的角度说一说。


《庄子》里面有句话:哀莫大于心死,被后世通俗理解为,一个人的心要是死了,就跟行尸走肉没区别了。从人道的角度看,这么引用没毛病,但是从天道角度看,就很有问题了,说这话的人是庄子耶,南华真人耶,他还讲过一个训练斗鸡的故事,看见对手就炸毛还不行,得训练到半死不活,眼神呆滞才厉害,这也是成语呆若木鸡的来源。


呆若木鸡,是极高的境界。不管用什么方式去练,练到这个境界就有很多词汇来形容了,比方心不死则道不生,太上忘情,至人无己等等。一人的内心不受外在干扰而波动,看起来和心死了差不多,就从人之道接近天之道了,心如止水,宠辱不惊,过往不恋,未来不迎等等,到达五蕴皆空的段位,自然产生一股强大而平和的精神力,就像老子那样,没人知道他活了多少岁,就算寿终正寝了,他的人生也变成了传说,万古流芳,这也就是死而不亡者寿吧。

马志峰

第三十三章体会: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配称为强者


老子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强者。


力和强之间,是有一定差距的。有力,更多的是蛮力,有多大力,出多大力。而强不是这样,该用多少力就用多少力,甚至可以借力打力,这才是强。要战胜一个人,其实不难,难的是战胜自己,毕竟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战胜自己,可能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举几个例子大家一起探讨吧。


现在很多人表示自己有强迫症,其实治疗强迫症的过程,就是让自己忍受痛苦,自己和自己战斗,自己战胜自己的过程。


比如,有的人出门时明明锁了门,但还是担心家里门没有锁好,就很忧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自己,没锁好就没锁好嘛,能怎么样呢?到处都是监控,还能有人把我家搬空了不成?


再比如,有的人摆放东西一定要整齐,按照一定顺序来,不然就很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乱这个节奏,让自己持续痛苦难受,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


所以,战胜自己真的很难,因为只有自己才最清楚自己的弱点。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配称为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 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人才是有意志力的人。一个人一旦有了富的观念以后,就说明他很穷。如果一个人不穷,怎么会有富的观念呢?


所以说,其实富有、不富有,这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观念。有的时候,手里有一千块钱,就觉得自己很富有了;而有的时候,即便有一亿,也觉得自己是穷人。这没有固定的标准,只是人自己的感觉罢了。所谓知足常乐,一个内心很满足的人,才是最富有的。


志,就是意志力的意思。为什么说强行者有志呢?因为想到和做到,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晚上想想千条路,早晨起来走原路。这是大多数人的现状。我们常说生活中有几种狠人:说戒烟,放下手头的烟就不再抽了;说减肥,从说出这句话开始就每天运动、控制饮食,并且长期坚持。所以说,有志之人,不仅仅代表有远大理想抱负,也是有强大意志力的人。也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意志力,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意志力就是实现理想抱负的途径嘛。我们的先贤很早就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只是我们从不关注,目光都放在了近代西方的成功学上面。


只有经过时间的洗礼,才是真正靠得住的。事实也证明了,那些整天满嘴成功学、心灵鸡汤的导师,他们自己成功了吗?骗钱混饭吃而已。

李翔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学习心得体会


《道德经》是让我们学习其中的智慧,假如学的只是表面文章,大道理一套,不深入实践灵活运用验证,到头来可能就是一场空,学完后,也就完了,又还给了老子,从那里来,又回那里去了。哪怕文章中的某个观点你非常认可,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运用,多年后回头一看,哇塞,是真的也,老子没说假话,全是干货,你会佩服的五体投地,一个点在不断的运用,用到如火纯情,自然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你的人生将会很精彩。


本章说到“知足者富,”知足者,常乐也。心情愉快,身体自然健康运气好。人懂得知足才能常保福禄寿。远离贪嗔痴慢疑,崇尚“仁义礼智信”。福禄寿中的福从何而来,奉献爱心帮助他人中来。禄从无私舍财,布施穷苦众生,雪中送炭中来。寿从救死扶伤,爱护生命大爱,心甘情愿付出中来。知足者不贪不嗔不痴不疑。知足者为人仁义道德高尚,是顺应天地大道的智者,内心是富有的,是正能量满满,自然远离天灾人祸。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嘛!

逍遥子

道德经记33章  知人者智


学习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前几章学习的内容。道德经第30章讲的是慎兵之道,第31章讲的是用兵之道,第32章讲的是臣服于天道,第33章讲的是老子要把“天之道”和“人之道”给我们狠狠的在区分强调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被当做醒世格言用了2000多年,不了解道德经真义的人,一般会解释为懂得和了解别人叫做智慧,了解自己才算是真正的高明。听起来非常有道理,没毛病。如果在仔细琢磨琢磨,谈到“知人”,我要知道这个人多少才算是“知”呢,知道多深多厚才叫做“知”呢,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很难界定。“智”呢,我要“知人”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智”或不“智”,“智慧的及格线”又在哪里。自知者明也是同样的道理,“自知”到何种程度,何种维度才算是真正的“高明”。请问各位朋友,你现在“自知”了吗?你对自己了解多少?,啥时候才能够真正的自知?是不是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这句话如果按照传统翻译的说法和传播,就是一句废话,经不起推敲。但是却被大家理所当然的认为就是就该是那个道理,而且还习以为常,还头头是道。老子在道德经里说了“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以治国国之贼”“不以治国国之福”,“智”在《道德经》中类似于一个“贬义词”,是要被去除的部分,是“道可道”的代名词而异,你会觉得老子在这里夸奖你“知人者智”吗?再次强调,整本《道德经》都是在讲“道可道,非常道”,这里也不例外。这里的知人者智是说君王知道人的能力所在,知道人的智巧所在,知道人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可以统御或影响物体变化的,大家把这个就叫做人的智慧,老子把他们叫做道可道和人之道。自知者明如何解释呢?圣人自知人智不及天道,知道人智之局限,明白人不能悖天,不能御天,明白天道之不可违,这个才叫做明。知人者智是在道可道的范畴,自知者明是在常道的维度。中间有一条红线,清清楚楚。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胜人者有力”好理解,万物大小智力相搏相斗,人君能雄踞天下,足见其智和力非常之强盛。自胜者强难道的说的是自我战胜和自我超越吗?是左手打右手,还是真我打假我,是现在的我打过去的我吗?这不是又变成心理学和成功学的鸡汤了吗?哪里是在讲道德经呀?自胜者强和自知者明是同样的道理: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能去甚、去奢、去泰,能如终恪守,不以人胜天,而以道自佐。守天道之雌,胜人主之雄,镇其欲,使其不得出离天道,时时刻刻坐近此道,抱一不离,有老天爷座靠山,谁还比他更强呢,这才叫做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一般来讲,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当下的社会,一个月挣2000块,你拼命的告诉自己,我知足了,我知足了,那么你就很富有吗?人们会说你神经有问题。我们再说大一点,你十年赚了300万,够不够?,是不是真的就知足了?不干了?如果你的事业合乎天道,人道,造福国家社会,下个十年还能赚3000万,你赚不赚?如果我们能用赚到的钱,做一些公益,帮扶一下孤寡老人,难道它不香了吗?说到这里,还要不要知足者富了。所谓的“知足常乐”,“知足者富裕”都是《菜根谭》《增广贤文》和《老人言》里讲的段子而已,不是《道德经》的思想内容,老子根本就懒得管你是穷还是富。那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足者富呢?假设你有十个小目标(亿),和天地万物比起来算个啥,连个鸡毛都算不上,是不是?老子所关注的就是这个维度,是所有的宇宙万物,就你家的那个三瓜两枣就省省心吧!别得瑟啦!所以这个足,是天德具足,是因为你顺应天道,老天爷就是你们家的大仓库,要啥有啥,不言而善应,不招而自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这才叫真正的知足,这才叫真正的富,这才叫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成功学把这句话来当做心灵鸡汤,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吗?强行者有志,不是向前冲而是往回返。天道至静而人欲好动,人心唯危,道心唯危,天道常道甚微,而“道可道”甚器尘上,铺天盖地,所以圣人圣王要“强行”。


 “不失其所者久”,所这里指道,住所。不失其所指的是不忘本。离开了道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死而不亡者寿”是说所有的天下万物都是有生有死的,只有“道”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所以“道”没有生也没有死。所以只有守住道,物可以亡,我们的身体可以亡,但道永远在那里。我们的凡身走过了人生旅程,又回到了本源和道,好像走了一圈又回到了家,所以有个成语叫做“视死如归”,说的非常形象。


本章小结,本章不要陷入到世俗琐碎中,不要掉入到“文字相”中,不要望文生义和断章取义,99%的人习惯把“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伦琐碎化,还特别来劲。其实老子讲的根本不是那个意思。本章的重点在不要“智”,要“明”才是核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在也不要做心灵鸡汤了,真正想学做人做事,想知命,知礼,知人,就读《论语》吧!

徐宁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的感悟分享如下:


1. 自知与自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我们才能不断地自省,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2. 自律与自强:自律是提升自身修养的一种表现,胜过别人不如胜过心中的自己。克制欲望,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自律,以实现内心的平和和力量。


3. 知足与内心富足:知足是一种美德。学会珍惜自己拥有的,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适度把握,追求内心的富足,而非过度沉迷物质享受。


4. 持之以恒与坚定目标:真正成功的人,需要有强烈的意志力和执着追求目标的决心。面对困难和挫折依然坚定信念,这样才能渐行渐远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5. 坚守原则与持续成长:生活中,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保持初心和坚定信仰,才能在复杂的世界中长久立足,同时促使我们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通过这些感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实践《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的教导,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内心力量。

杨鸿斌

《道德经》第33章简洁而深刻,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一章,老子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的智慧箴言,揭示了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在此强调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将注意力放在外界,评判他人,却往往忽略了对自身的了解。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则是一种高明。只有深入了解自己,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句话让我感受到,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战胜他人,而在于战胜自己。生活中,我们常常与他人比较,试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这种外在的胜利往往只是暂时的。真正的胜利,是能够克服自身的弱点,战胜内心的恐惧与不安。这种胜利带来的强大,是内在的,持久的。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常乐是一种智慧。在这个物质世界中,人们常常被欲望所驱使,追逐无尽的财富与名利。然而,真正的富有在于内心的满足。知足的人能够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同时,那些为了理想坚持不懈、努力前行的人,则展现出一种坚定的志向。这种志向不仅是对成功的渴望,更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让我想到了人生的根基与精神的传承。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精神的家园,一个让自己心灵得以安放的所在。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行稳致远。而那些即使肉体消亡,但精神依然能够影响后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

北方有秦人

第三十三章


此章八句经文,实际为六句,简称为修心六要义。明、强(守柔之强)、富、志、久、寿。可分为六节,经文直白凝练,达到解脱之境。死而不亡就是解脱道果。


“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格言出自于老子的教诲。不能自知,则需要一面镜子来正视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这样文治武功尚且需要一面镜子,何况我们呢!人生是一场长期的竞赛,从容淡定的专注前行。以旁人为镜,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


太极初传柔克刚,四两用对拨千斤!人的思路决定出路!不要只看到对方强大的表象,也要看到他的弱点,用自己的它山之石攻对手之玉。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不要被外在表象迷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内心富足的人通常会很幸福。‌ 幸福是比较出来的,财富多寡不是唯一的标准!生活各有各难,也各有各好,没必要站在自己的烦恼里,仰望别人的幸福。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比较,也需要正确的去比较。因为,一个幸福的成年人,都是一个会比较的人,比较才会幸福。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有那些能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努力实践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人。他们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不会因为挫折而放弃,而是会一直向前,直到达成自己的目标。


保持精气神,即可以且长且久”。人的宝贝,“精气神”是生命的根基,是人保持长久的原动力,用现代的话说:是你身上最宝贵的能量,也是你能量场的原动力,修行者最喜欢保养自己的“精气神”,他们不喜欢和低能量场的人交换磁场。怎么才能保持高能量场,和充足的“精气神”呢?就是需要强大修养功夫,即内养身心、外修德行的智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能做的是在有限的生命长度中拓宽自己的人生宽度。古语说“争一时不如争千秋”。有的人因为在有生之年,做出了很多实事,但当时没有被认识到,他的名声、声誉是在后世被拔高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李欢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感悟,总结一下分为三点:


一、认识自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但真正了解自己才是明智之举。很多时候,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别人,却忽略了对自己的审视。只有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你可以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听取他人的反馈等方式来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当你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后,就能更加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更符合自己内心的选择。


二、战胜自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战胜别人说明你有力量,但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大。人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欲望、情绪、习惯所左右。要想成为强者,就必须学会战胜自己。


战胜自己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很容易被各种欲望所迷惑,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名利地位。然而,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过度追求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我们应该学会适度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是人的本能反应,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情绪,就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如愤怒、沮丧、焦虑等。这时,我们应该学会冷静下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问题。


三、知足常乐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力行的人是有志向的。知足常乐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很多人总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力,结果却往往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


知足并不意味着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而是要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欲望所左右。当你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感恩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时,你就会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富有了。


总之第三十三章告诉我们,要认识自我、战胜自我、知足常乐,以一种平和、理性、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高。

          和光同尘读书苑

使命:弘扬国学,修身正己

愿景:持续传递阅读价值,让世界充满爱与力量

2024.10.27

阅读 4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