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艺术欣赏(部分)

花木
创建于2017-07-30
阅读 29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陕西地处三秦,经历13朝古都,人杰地灵,景色秀美,古老的文明在这里积淀,传统艺术在这里传承,尤其是民间艺术,因为地域不同而独具匠心,各有特色。

户县农民画
陕西户县农民画孕育于传统的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从70年代开始,不断的提升、成熟,逐步走出户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户县农民画以朴实的绘画语言,详尽而生动地记录了农村生产劳动的壮观场面、热烈活泼的节庆场景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

户县农民画地域特色鲜明,画面简洁而饱满,想象大胆丰富,风格浪漫稚拙,装饰意味强烈,古拙中流露天工。今天的户县农民画更加注重表情达意,农民画家们以自身生活体验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画出熟悉的生活,透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凤翔彩绘泥塑


凤翔彩绘泥塑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当地人俗称泥货。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
凤翔泥塑色彩鲜艳却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强烈,使人爱不释手。


艺术特色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中国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彩塑狮子

马勺脸谱

挂虎

彩塑小狗

关二爷




陕北剪纸

陕北剪纸又称窗花,其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融入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福,希望以此迎来生活的顺利与美满,剪纸以一种特殊的形式记录了黄土高原的人们的生活。


质朴,粗犷的剪纸风格和精湛的技艺是陕北剪纸给人留最深刻的印象。陕北剪纸以夸张的造型著称,但粗犷中又有纤秀之美,多以动物,人物,花朵为主要表现对象,题材丰富,智慧的剪纸艺人把剪纸融入生活,更多时候表达的是日常的生产活动和民俗活动。

纺线线

三阳开泰

喜上眉梢

开心猪

农忙

欢乐腰鼓

华县皮影


中国皮影看陕西,陕西皮影看华县。


皮影,又叫傀儡戏、灯影。在华县,又叫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华县皮影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的巧妙结合。华县碗碗腔皮影戏(曾名时腔),形成于清代初叶。


陕西民间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据说西汉时一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华县皮影制作精细,玲珑剔透,深受民间喜爱。其制作过程是:牛皮或驴皮经浸泡后,刮铲成半透明状,再打磨、摹画、雕刻、着色、熨平、缀合。

华县皮影造型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 道具。人物高约1尺,大头突额,色彩艳丽,图案精细。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夸张诙谐。



华阴老腔


华阴老腔源于明末清初,系陕西华阴县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

 关于华阴老腔,有两种“起源”叙述颇具代表性。一说其粗犷豪放、高亢昂扬的“声腔”,源于西汉,与当时三河口(黄河、渭河、洛河交界处)漕运船工的拉船号子密不可分。后来老腔表演中被视为标志性戏剧动作的“砸板凳”,即脱胎于船工用船桨敲击船板以应和节奏的行为;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的“拉坡调”,也与此有关。二者的结合,形成了如今“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的独特效果。而老腔“声腔”与“皮影”的结合,也就是“老腔皮影戏”,约兴起于宋代,成熟于明代。一说其“声腔”源于明末清初华阴流行的一人唱多人帮腔,且以木板拍击音节的“说书”,至清乾隆初年始发展为“老腔皮影”。

老腔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

以上图片和部分文字来源于百度。

阅读 29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