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十月的和风,沐浴金秋的阳光,在这个温柔而深邃的美好季节里,我校六年级语文组以“六上《桥》进行“同课异构”活动。本次研讨活动教研组围绕新课标要求,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积极进行“同课异构”备课、磨课活动。活动旨在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篇课文《桥》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学设计,展现教学艺术的多样性与创新性,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共同提升教学质量。
《桥》是一篇情感深沉、意蕴丰富的课文,它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座在洪水肆虐时成为村民生命之桥的感人故事,既体现了人与自然抗争的悲壮,也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同课异构,即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根据自身教学风格、学生特点及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设计并实施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案,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侯晓芬老师以“情感”为主线,通过深情并茂的朗读和细腻的情感引导,将学生带入那个洪水肆虐、人心惶惶的危急时刻。她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了老支书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让学生在震撼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课堂上,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分享自己对老支书行为的感受与理解,情感共鸣强烈。
李淑红老师则采用了“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围绕《桥》的核心问题--“老支书为什么能够成为村民心中的桥?”设计了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他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剖析文本,挖掘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旨。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呼江利老师则将读写结合的理念贯穿始终,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我心中的英雄”写作环节。她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桥》中老支书形象的认识,以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撰写一篇关于英雄人物的短文。这一环节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对英雄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听课结束后,全体参与教师围坐一堂,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交流。大家纷纷表示,同课异构活动不仅展示了不同教师的教学风采, 更激发了大家对教学创新的思考。通过对比不同教学方案的优缺点,教师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只有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此次六年级组教研活动,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备课,不仅提高备课效率,让课堂生动有趣,还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更是教师教学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它让我们看到了教学艺术的无限可能,也激励着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卓越,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校的语文教学将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