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赋能现代社会治理

用户14818823
创建于10-30
阅读 23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六尺巷考察,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习近平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统美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传统美德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党员干部应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让社会更加和谐。

      诚信:社会交往的黄金法则。《左传》中提到“失信不立”,意味着一个人若无信誉,则难以在社会中立足。孔子也强调“民无信不立”,认为国家的治理离不开人民的信任。历史上,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立三丈之木于市,承诺能搬至北门者给予重金奖赏,为新法的推行奠定了基础。诚信建设是构筑新型社会信用体系的引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日益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党员干部要做诚信的践行者。习近平同志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党员干部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现出诚信的品质,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在工作中,要忠诚于党的事业,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

       责任:事业进步的核心驱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责任意识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左传》中说“君子爱人以德,教人以责”,宋代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现代社会就诞生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通过志愿服务、社区参与等方式,鼓励公民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不仅提升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党员干部要做责任的担当者,勇于担当,积极进取,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为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而努力工作,要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人民群众做出更多的贡献。

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中国古代,和谐思想一直是社会治理的核心观点。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在保持个体差异性的同时,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和谐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而“和谐”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是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党员干部要做和谐的促进者,要通过提高基层干部的能力水平和推进勤政廉政建设,发挥基层干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解决人民群众的烦心事,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阅读 23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