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为基,树立造福人民政绩观

用户14818823
创建于10-30
阅读 33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外人士座谈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改革要重谋划,更要抓好落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切忌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实,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是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人民的需求上,把心思放在为百姓谋福祉中,才能真正理解“实”的深刻内涵。只有以实为本,才能让政绩观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脚踏“实”地察实情,集思广益聚“民”智。“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不论是“扶贫之花”黄文秀在驻村日记中写道“要想让老百姓愿意接近我,就得让老百姓觉得我和他们是一样的”,还是“人民的樵夫”廖俊波在基层工作中“能到现场就不在会场”、“和农民坐一条板凳”,都表明党员干部要从“人声鼎沸”中明白“民之所盼”,从“市井百态”中看出“民之所忧”,必然要沉下身子、迈出步子,多到群众身边坐一坐、聊一聊,多到群众家里看一看、走一走。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用真情倾注群众急难愁盼。毛主席说:“我们共产党人就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党员干部应当如同种子一般到人民中去,到“实”的土地中去,沐浴充满群众心声的阳光,收集承载人民心愿的雨水,向下深扎贴近群众的根芽,向上绽放汇聚人民智慧之花,才能结出饱含民生福祉汁水的果实。

       有的放“实”出实招,对症下药解“民”难。“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要想真正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找准“痛点”、诊断“病因”、开具“良方”、对“症”下“药”。面临草王坝村严重缺水的困境、修筑水渠连续的挫败,“当代愚公”黄大发成为水利站“年纪最大、基础最差、学习最刻苦”的“三最”学员,作出“修不好、拿命换”的保证,最终“水到渠成”;面对男女劳动记分不平等的规定,申纪兰创造“劳动竞赛”的独特“招数”,证明了劳动女性的力量,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无数先进党员干部的事例证明了,花拳绣腿的“虚”招无法在战场上真正打败敌人,厚积薄发的“实”招才能排山倒海、攻无不克。党员干部要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智慧方法,有的放矢提出解决方法;要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气势,因地制宜破解难题。用强有力的实招、高精准的硬招,提升解决民生问题、推进改革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与“实”俱进求实效,实干笃行促“民”生。“两分战略定天下,八分执行决输赢”,绘制出美好的大厦蓝图,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建成;制定完美无缺的战略决策,只有苦干实干才能发挥作用。赵括纸上谈兵大败于秦军、马谡失街亭致使诸葛亮北伐失利、西晋王衍清谈误国......种种前车之鉴无不警示着每个党员干部:增进民生要避免搞空谈、踩虚脚、放哑炮,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不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推进改革必须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要发扬钉钉子精神,紧抓难点痛点,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把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多少问题、办成了多少好事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以群众满意作为最大的政绩。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与时俱进,更要与“实”俱进,重视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在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勇于试错、勇于实践,接受老百姓的反馈监督,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不见成效不收手,不得实效不放弃,真正把工作做到位、做到家。

      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国家需要实干家、人民需要实干家。党员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政绩观,做到察民间实情、出利民实招、求民生实效,成为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实干家,高效推进改革事业不断深化发展。

阅读 33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