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青春羽联
创建于2021-10-26
阅读 43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1:02

目 录

一、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1、学与习

2、修与化

3、功与性

4、痛与乐

二、中央政治局为什么能坚持集体学习

三、人就是上帝

四、非学无以广才

五、真正的成功之母

六、识时代者为俊杰

七、最根本的应变之道

八、学习化生存方式

一、高手是如何学习的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首先因为他是学习高手。


■不管是咨询师、企业家还是政府领导,各行各业的高手,本质上都是学习机器,不仅要大量学习、随时学习,更要高效学习、深度学习。


◆马文·鲍尔、彼得·德鲁克等高手,一直干到九十岁,就是因为学习能力没有退化,保持着年轻的大脑,真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高手是如何学习的呢?


◆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


◆下面,结合我多年来的感悟,跟大家分享一下学习之道,从学与习、修与化、功与性、痛与乐四个方面展开。

1、学与习


▼完整的学习,包括学与习两大方面。学与习,即知与行。所谓知行合一,即学与习并重,而且有机结合。

01先说【学】 


▼首先是学什么。


■知识可分为三大类:专业知识、元知识(原理与方法论)和经验(如案例与标杆)。其中,元知识最为重要。


◆在信息时代,上百度百科之类一搜,专业知识唾手可得。至于经验,大体与工作阅历成正比,主要是时间的积累。最终,人与人最根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元知识上。


◆尤其是我们做咨询师的,本质上并不是靠专业知识和经验吃饭(优秀的客户比我们还强),而是靠思维方式与方法论吃饭。所以,最根本的是提升元知识,提升认知层次,修炼好“庖丁解牛”那把无形的刀。

▼其次是怎么学。


■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以下几个不容易把握的矛盾关系:


◆一是系统性学习与碎片化学习。


◆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日趋碎片化,其好处是鲜活、便捷、丰富,而且还能在线上互动,我们当然要积极拥抱。然而,学习过于碎片化,忽视系统性学习,亦是当下一大时弊。


◆所谓系统性学习,主要是沉下心来系统地啃经典。那些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过的好东西,叫做经典。经典面里的元知识与大智慧,远比世面上流行的新概念满天飞的热销书多得多。


◆那些和我们事业方向紧密相关的重要经典,不能绕开,最好是啃原著,而且要亲自啃、反复啃,从中汲取元知识,绝不能偷懒,不能只习惯于吃快餐和二手知识。

▼二是专与博。


▼咨询师,尤其是我们战略咨询师,需要的是“T”型知识结构,一竖代表专,一横代表博,要做到“一专多能”,也就是专才与通才的结合。


■博即跨界学习。我们做战略咨询不仅要懂经济、产业、企业和城市,还要懂政治、社会、历史、文化和地理等等,因为战略之道即综合之道,是从点思维和线思维上升到立体思维,综合立体的复合思维才是战略思维。所以,战略咨询师的涉猎必须有足够的广度才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扎实的一专为基础,一味追求博,则易沦为万金油,流于肤浅。


▼我个人比较喜欢练习书法,学书法有这个规律,叫做:


■精一家,博百家,自成一家


◆首先必须精一家,要先在某一家(如“钟张羲献”、“欧颜柳赵”等大家中的一家)立根,之后再去博百家,才能吸收各种营养为我所用,融会贯通,有所成就。


◆有些人练了几十年书法,朝秦暮楚,见异思迁,遍临天下名帖,还是一无所成,一直是业余水平,究其根源,主要就是没在精一家上先立根基。


◆线上学习与知识付费使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跨界学习。如果时间管理不当,处理不好专与博的关系,就会影响我们在专的上钻研不够深,根基够不牢,这是要注意的大问题。

▼三是自主学与被动学。


▼学习能力本质上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要以自学为主。同时,借助外力,有导师指引,则能少走弯路。所以,我们一向鼓励年轻的小伙伴在职读研、读MBA,每年都资助合伙人到名校去读EMBA。


■我最近两年坚持健身的体会是,自己当然也能练,但请私教是绝对必要的。教练旁观者清,能及时纠正动作的准度与节奏,避免错误定型,特别是我们做高强度的深蹲卧推等,快要力竭、异常酸痛、想要放弃的时候,尤其需要教练的辅助与鼓励。好的教练在不同阶段会设计不同的训练方案,还会就饮食与睡眠等整个生活方式进行督导。


◆不管是哪个领域,要想成为高手,都必须借助教练。再聪明的人也不能自以为是,一定要尊重教练的价值。在我们公司内部,新人入职之后,都必须找个师傅。尤其是显性知识之外的隐性知识,是很不容易掌握的,只有通过“师傅带徒弟”才能传承,这是我们重要的传统。(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

02、再说【习】 


▼习,即练习、实践。


▼多数人都是学而不习,或学多而习少。学而不习的人是“知道分子”、“书橱”,纸上谈兵可以,但知行不能合一,实际上并未真正掌握,甚至可以说是并未真正“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苏东坡在瓜州时,和金山寺住持佛印相交甚深。


◆一日,东坡静坐,若有所悟,得禅诗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东坡颇为得意,派书童渡江送给佛印欣赏。


佛印读毕,批了两个字:“放屁”。


东坡大怒,渡江讨说法。到了金山寺,只见佛印回复道: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东坡恍然大悟,惭愧不已。


◆这个段子很经典,讲的就是典型的“口头禅”——禅只停留于口头上。


◆知易行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获得真成长,还是要事上磨练,“结硬寨,打呆仗”,在习上下狠功夫。

▼那么,如何习呢?


▼结合学习书法的体会,小编将“习”为四步:临摹——临创——创作——复盘。


■第一步是临摹。学书法必须从临帖入,从描红到对临,再到背临和意临,反正不临帖是肯定不行的,这是千古之铁律。有人偏不信这个邪,不好好临帖,初学就自以为是地瞎写,不过是在走弯路和浪费时间。


◆转换到其他领域,从学到习的第一步所做的事情,都跟临帖类似,如背诗、写读书笔记、照着师傅练京剧等等,我们可通称之为“刻意练习”,还有人提出了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第二步是临创。书法上的临创,通常是照着字帖,写帖上没有的字,或者不看帖,凭临帖的记忆,忠实于原帖的法度写一些东西。


◆临创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创作,但能练习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其他领域,如模仿古诗写诗、写读后感、试着融合两个师傅的京剧唱腔等等,都相当于临创。


▼在咨询领域,套用著名的咨询模型或权威的方案模板,来分析当下的问题,试尝提出解决方案,就属于临创。


■第三步是创作。就通过精一家、博百家,在大量的临摹和临创基础上,掌握了多种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等之后,能够活学活用,融会贯通,最终成自己的东西,形成个人面目,进行自由的创作,甚至大胆创新,开宗立派。


◆转换到咨询领域,就是融会贯通多种方法论与分析模型,能够因时、因地、因人,化繁为简,直击问题的本质,提出原创性的解决方案。


◆第四步是复盘。学书法的复盘,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把自己的作品挂在墙上,结合自身的新认识,跳出来,重新审视自己,推陈出新,蜕变升华,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咨询师的复盘,就是把自己深度参与过的项目,每隔几年就拿出来重新审视,结合自己的认知升级与方法论的刷新,穿越到过去,重新进行沙盘推演,特别是要总结经验教训,修复自己的思维漏洞与思考盲区。

03、学与习要有机结合 


▼最佳的学习,就是学与习不脱节,将二者完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学,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是最有成效的。


◆1938年5月,毛泽东《论持久战》横空出世,客观分析了中日两国的优劣势对比,以及战争的发展规律,有力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彻底说透了为什么中国必胜,为什么是持久战,以及怎样打持久战,成为指导全民族抗战的战略纲领,连蒋介石也不得不服,而后来的战争实践也充分印证了毛泽东战略思想的正确性。


◆今天,从我们战略咨询师的角度看,《论持久战》堪称是史上最杰出的战略报告,没有之一。


◆为此,我专门研究了毛泽东《论持久战》是怎么写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酷爱读书,经常手不释卷。其实,当领导人物事务缠身,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在1936年到陕北之前,因时间与环境所限,毛泽东并没有系统读过马克思哲学经典。


■毛泽东本人喜欢指挥打仗,但并没有读过经典军事理论。虽然熟读《三国演义》之类,却难以应用于实践。直到1936年下半年,他才开始有条件潜心研读哲学与战略经典。


◆首先是恶补马克思哲学与唯物史观著作,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


◆抗战打响后,毛泽东用10个月时间突击阅读了大量军事理论,之后写出《论持久战》。


◆他首先让上过黄埔军校又在苏联受过军事教育的郭化若收罗资料,主要包括8本书:


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


日本人的《战斗纲要》、《论内外线作战》;


苏联人的《战斗条令》、《联合兵种》;

以及国产的《孙子兵法》和蒋百里的《国防论》


◆毛泽东一边研读这些战略经典,一边成立了“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经常召集延安的军事将领,举行读书会,比如“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读书会”每周一次,每次4小时,逐章进行研读讨论。


◆最后,毛泽东融会贯通,结合自身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与心得感悟,在延安窑洞里连续几天不眠不休,一口气写出了旷世大作《论持久战》。


◆这是多么经典的“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将学与习有机结合的案例啊!

2、修与化


▼学而不习是假装在学习,是假修行;学而又习则是真学习,是实修。


■我们做咨询师的,不同于学者,都是学而又习的实修者,我们是行者。我们平时的学习,也多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是实修。(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


◆然而,同样是实修,还是分为两个层次。一种是机械式实修,一种是活学活用的实修。


◆有人做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咨询,还是食而不化,不能将所学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这种人往往知识很丰富,掌握很多咨询工具、理论模型和咨询方案模板,可能还是写PPT的高手,看上去貌似很专业,很高大上。


◆王志纲老师常讲,进入智纲智库要经历“出窍——开窍——归窍”的过程。这种机械式实修的人,可能出窍了,甚至也一定程度上开了点窍,但肯定没完全开窍,更谈不上归窍。


◆机械式实修与活学活用实修的根本的差别,就是前者修而不化,后者修而能化。


◆关键是要能化。化:消化,融化,转化,内化。这个过程很高级,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反应。

▼书法的关键也在于化。学书法要先“入帖”,再“出帖”。当我们认准一本字帖,比如王羲之的行书《集王圣教序》,首先是要做到入帖,一点一划,每一个细节,形与神都力求逼肖,直到能背临和临创,这个过程是必须的,心要足够的沉静,进入无我之境,去掉自己的习性。


■然而,入帖并不是目的,而是过程和手段。


◆即使能和王羲之写的一模一样,又有什么意义呢?任何时代都不需要王羲之第二,书法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做复印机毫无价值。


◆所以,入帖之后,接下来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出帖。常言道:入帖难,出帖更难。入帖不深,难以得法,而入帖越深,则越难出帖,这的确是一对矛盾。有人练欧体练了一辈子,几可乱真,入帖甚深,但就是出不了帖,最后充其量不过是个写字匠和书奴而已。


◆从入帖到出帖,有一句行话说得很形象: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出帖所需要的能力,正是化。只有能化,才能从精一家到博百家,最终自成一家。


▼从事战略咨询这二十多年,我发现真正的高手——不管是咨询人、企业家还是政府领导,都很善于化,段位越高,化的能力越强。


■高手一是善于打通,把那些貌似不关联的东西关联起来;二是大道至简,超越复杂的逻辑与分析模型,直指核心,能迅速找到事物的关键与“魂”。


◆而那些段位较低的咨询师,往往很依赖甚至很迷信那些高大上的分析模型,有人言必称哈佛,言必称麦肯锡,奉其理论与案例为圭臬。也不是说这些理论与案例不好,而是我们必须能化,超越它们,而不是成为奴隶。必须能够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能活化,灵活运用才行。


◆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是这个意思。

3、功与性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格言说,“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赋”。意思是说成功主要靠勤奋,用功,死磕,压倒性的投入,这当然没错。


■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忽视1%的天赋。不少人以为,天赋嘛,反正是天生的,有就有,没有也没办法,主观上不必管它,只要管好99%的用功就行啦。其实这大错特错。


◆人生首要的使命,就是自我发现。发掘自己的天赋,进而聚焦天赋去放大生命的潜能。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随波逐流,要么听从父母师长的安排,要么听从流行潮流的推动,反正就是不认真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结果是“走别人的路,让自己去说吧”。


▼我总是不厌其烦地跟小伙伴们说,一定要尽早发掘和培养一个“骨灰级爱好”,但很多人就是听不进去,没有实际行动。


◆小编所理解的骨灰级爱好,是基于某种天赋的有意义的超级爱好,无比痴迷、忘我投入、乐此不疲,能进入专业级水准(而非业余的),一直坚持到我们变成骨灰。


◆说到哪些才够得上骨灰级爱好,有人说我有出色的音乐天赋,但就是懒得下功夫,不投入,结果水平一直马马虎虎,这不算;有人说我爱好书法,但写了一二十年还很业余,甚至是江湖体、老干部体,这也不算;有人说我爱好吃、喝、嫖、赌,爱好斗地主、打麻将、打游戏、看电视,这些都不算。


◆骨灰级爱好不是硬性规定出来的,一定是和天赋相合的。只有和天赋相合,才能乐此不疲、事半功倍、坚持一生。如果和天赋相合,当你的努力到达某个拐点的时候,就会变得身不由己,被骨灰级爱好所驱使,忘我投入,并且越来越精彩,没有止境,直到肉身化成骨灰,而你的作品在身后还流传着,那是你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

▼什么是天赋?小编有一种解释:


■当你对一件事情无比痴迷和投入,就说明你很可能在这方面有天赋。


◆这个解释肯定不准确,但我觉得八九不离十。


▼比如我对代数、数字、金融会计之类非常麻木,打死我也不愿意学习与从事与之相关的专业。而我天生喜欢艺术、电影、文学之类风花雪月的东西,比如对书法就很痴迷,马不扬鞭自奋蹄,有时出差奔波劳碌,回到家都半夜十二点了,还要临一会帖过过瘾。


■有的人的天赋是涌泉,一生下来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年纪轻轻就脱颖而出,成为天才的运动员、歌手、音乐家、诗人、画家等等。


◆多数人的天赋是潜泉,外露不明显,甚至自己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挖掘和发现。


◆一个人放弃了对自己天赋的发掘,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人,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有的小伙伴可能说,我已经选择了做战略咨询,即便发现自己有艺术天赋,对战略咨询也没啥用啊!


◆此言大谬。何以见得?

▼这就是我今天谈的第三个问题:功与性的问题。


▼功,功夫。“结硬寨,打呆仗”,“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说的都是功的重要性。


■性,悟性。我们从事咨询策划,需要直觉、灵感与想象力,需要大创意与大智慧,这不是靠下死功夫就能行的,必须有悟性。不然,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迟早会替代我们的。


◆高手都是功与性并重。我们作为战略咨询师、创意工作者,一定要在扎实的功夫的基础上,注重悟性的提升。


▼战略,一半是理性,一半是感性;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微信公众号:智纲智库)


■悟性既有天赋的一面,也有后天努力的一面——后天围绕着天赋进行放大与提升。找到自己的天赋,然后聚焦,进行压倒性投入,进而持续放大天赋的实际效应。


◆特别是通过骨灰级爱好,当人在无比痴迷、忘我投入的状态之下,还可以悟道,就象李小龙以武术搏击为法门,悟到了很多哲学层面东西,比如“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犹如水性,道法自然”等等,开创了全新的截拳道。


◆悟性的养成,不能太功利。其源头不一定直接体现为现实的功用,而是那些看上去“无用”的东西。


▼我们做战略咨询的,不要成天只盯着政治、经济、管理、营销、设计等专业性的东西,那些看上去很虚的东西,如哲学、历史、宗教、传记、诗歌、小说、音乐、绘画等等,以及一些风花雪月的爱好(尤其是骨灰级爱好),看上可能去没啥直接用处,然而,悟性的养成,往往就蕴藏于这些“无用之用”当中。


■要学会把我们的一部分生命“浪费”在一些“无用”的东西上,做一个有趣的人。

4、痛与乐


▼真正的成长,一定是痛与乐并存,“痛并快乐着”。


■世间美好的东西,不管是美酒、好茶、咖啡,还是爱情,都是苦涩与香醇的复合体。


◆成长为什么一定要经历痛?


◆我们去健身房,不管是为了增肌还是减脂,如果既想达到预期效果,又想零痛苦,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我健身想要增肌,如果只是中老年式的练法,只活动活动腿脚,无比轻松,优哉游哉,那么效果很有限,效率非常低,只是比不运动的人略强一些而已。

▼顺便科普一下,肌肉的生长机制是:


■通过正确的连续多组的运动,使目标肌肉得到足够的刺激,肌肉迅速充血,并发生微小的撕裂,运动后休息时,特别是睡眠时,撕裂的肌肉得到修复,肌肉维度变大,如此循环往复,经年累月,达到明显的增肌效果。


◆如果我们针对目标肌肉的负荷重量不够大、连续运动的组数不够多(不能运动到力竭和呼吸困难)、运动中的节奏控制不够好(没做到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或者一日曝十日寒,则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嫌累、怕痛,没有足够的意志力,对自己不够狠,那就只能自甘平庸了。


■成长,首先意味着打破现状,超越原来,获得新生。被否定、被打破,必然带来类似肌肉撕裂之痛、力竭与呼吸困难之苦,同时带来强烈的不胜任感。


◆健身过程中还有一种痛叫“慢成长之痛”。健身新手总以为,只要给我几个月时间,我很快就能达到怎样怎样的效果。求胜心切,操之过急,不少人一上来就猛练,结果造成肌肉或韧带拉伤,甚至很长一段都时间无法正常运动。等到终于吸取教训走上正轨了,运动半年下来,发现效果一般,一年下来,效果咋这么慢啊?


◆那些能成大器的人,是长期主义者,能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慢慢向下扎根,最后成长为参天乔木,而不是发达的灌木。


◆那些成大器的人,都有很强的自控力,善于“延迟满足”,不贪图眼前一时之乐。难成大器的人,都急于获得回报,急于兑现快乐。


◆延迟满足,善于忍痛,不等于拒绝快乐,而是有耐心等待更大的更高级的快乐。


◆痛的反面必然隐藏着乐。正如健身的过程比较痛苦,而痛苦过后往往非常畅快。运动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通过人脑的回馈机制发生作用,使人感到无比舒适,长此以往甚至会上瘾,这正是运动的美妙之处。

▼我们要善于忍痛,还要善于找乐。


■前面提到的骨灰级爱好,其实就是利用大脑的回馈机制,跟运动中分泌多巴胺给人带来快感一样,通过基于天赋的超级爱好,会带来人生的极至乐趣,不管我们工作有多累,当我们与骨灰级爱好在一起的时候,就相当于“独自一人去偷欢”,是对自己的无上奖赏。


◆当然,人生最高级的乐,是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到事业的使命,进而建立强大的信念,心里知道自己想要啥。


▼作为咨询师,当我们对咨询有了笃定的信念,对我们的事业有宗教般的信仰,坚信通过专业咨询能为客户、为社会创造独特的价值,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自身的成长,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当我们想透了这些,我们就能坚守,就能把握住自己的节奏而不被外界干扰,就能我行我素,做最好的自己。


■当我们把生命的意义、事业的使命和个人的成长很好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就会变得异常专注和痴迷,就会体验到强大的“心流”。

▼“心流”模型图


▼心流模型图中,纵轴是挑战,横轴是技能,按照中高低进行分了8个区间,而心流的区域是当技能和挑战达到一定的高度时,才会达到「心流通道」,而且当技能和挑战都递增的时候,心流感受会越来越强。


■当“心流”在同频的人之间默默流动,惺惺相惜,心心相印,我们就体验到了同路人之乐。


◆生命就是一场修行,没有成功,只有成长。


本文根据智纲智库上海中心总经理路虎先生内部发言整理而成。


编辑:王一然


二、中央政治局为什么能坚持集体学习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重视学习并善于学习的历史,也是一部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2002年12月26日中央政治局举行首次集体学习。此后,中央政治局坚持开展集体学习并逐渐形成制度。第十六届、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分别开展了44次、33次、43次学习。截至目前,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已经开展了18次学习。

■只有全党始终保持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加强学习的紧迫感,才能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始终成为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1月25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在这里举行2019年开年第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这次集体学习是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的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

■与之前的集体学习不同,这次学习把“课堂”设在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线,调研、讲解、讨论,两个多小时的学习,内容丰富、气氛热烈,富有成效。

▼溯源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历程,2002年12月26日中央政治局举行首次集体学习。此后,中央政治局坚持开展集体学习并逐渐形成制度。第十六届、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分别开展了44次、33次、43次学习。截至目前,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已经开展了18次学习。

▼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重视学习并善于学习的历史,也是一部在学习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带头学习、率先学习,为不断提高全党的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作出了表率,全党开展学习的氛围日渐浓烈。

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1、领导干部学习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

▼2012年11月17日,党的十八大刚刚闭幕两天,习近平总书记便组织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同志进行了第一次集体学习。他在讲话中谈到:“国内外都在看我们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工作会以什么来开局,我们就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来开好局、起好步。”这次学习传递出新一届党中央从中央最高层做起加强学习的强烈信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等“八种本领”,并将增强学习本领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凸显了学习对共产党人的重要性。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

■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古语名言,劝诫党员、干部加强学习,强调如何学,学什么。

——领导干部学习,要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学习就容易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容易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无所适从,就难以抵御各种错误思潮。

——要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做到知行合一,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努力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内行领导。“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员干部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更提倡实干。他强调,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

■“要我学”不如“我要学”,“学一阵”不如“学一生”。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学习就要沉下心来,贵在持之以恒,重在学懂弄通,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领导干部一定要把学习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哪怕一天挤出半小时,即使读几页书,只要坚持下去,必定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积跬步以至千里。”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

2、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1949年3月,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2019年9月12日,在北京香山革命纪念馆观看《为新中国奠基》主题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

■面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考”。对于时代和人民来说,“赶考”背后其实质就是考察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党早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我们面临的任务纷繁复杂,既艰巨,而且也浩大。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有许多风险挑战,有些是可以预料的,有些是难以预料的,这需要我们党有深刻的理论思维,有高远的政治眼光,那么就需要我们党不断地去学习。”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梳理历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话题多元、时间灵活,既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也有执政方略的阐释,还有对历史智慧的汲取,以及围绕重点工作的交流学习。

■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为例,本届政治局集体学习形式多样,主要是专家授课,也有集体自学、部分委员重点发言、内部讨论交流和调研、讲解、讨论相结合等形式。学习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军队、国防、外交等各方面。其中,学习内容主题涉及政治建设方面13次,经济建设方面9次,社会建设方面4次,文化建设方面3次,生态文明建设方面2次,党建方面5次,军队国防外交方面7次。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方略,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授课人员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者,也有具体职能部门的领导干部及地方一线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每次学习并发表讲话。

■政治局集体学习涉及的领域,各地区各部门都在认真落实。例如,关于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工作,自2016年年初以来即行开展。2018年7月31日,在主持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两年多来,各有关方面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聚力攻坚克难,推动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军队不从事经营活动的目标基本实现。

■在政治局集体学习“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之前1个多月,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军地各级深入推进军队全面停止有偿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保持政治上的坚定、理论上的清醒、战略上的主动,中国共产党人从学习中寻找应对风险和考验、克服“本领恐慌”从而实现长期执政的有效方法。

■“我们党开展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会学习、爱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也是我们党走向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党的党的建设目标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祝灵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学习本领,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

■使命需要担当,担当需要本领。

■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讲过:“我们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

■时至今日,我们同样面临这样一种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就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有知识不足、本领不足、能力不足的紧迫感,自觉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只有全党始终保持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加强学习的紧迫感,才能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始终成为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的深意所在,也是历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传递出的共同信息。

3、学习是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秘密所在


■有学者研究发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日记中,可以看到大量关于理论学习的记载,而这在同时期国民党人留下的日记中几乎难觅踪影。同样是抗战时期的中高层干部, 国民党人陈克文的日记触目可见喝酒、宴请、牢骚以及周围人各种各样的花边新闻,共产党人王恩茂的日记则不断出现学习、读书、讨论、培训的记载。98年来,这种学习精神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政党。

■一个政党,历经98年依然焕发生机与活力。寻找“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红色密码,学习是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依靠学习不断地发展壮大。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解决“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的本领恐慌症。

■毛泽东曾经非常形象地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为此,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就提出要加强学习,建立学习制度。

■当时,中共中央专门成立了干部教育部,统一领导学习运动。在陕北,党创办了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30多所学校来培养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亲自给学员上课。

■延安时期,为适应革命战争需要,我们党始终没有放松学习,把5月5日马克思的生日定为“学习节”。毛泽东号召“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延安的学习蔚然成风。

■通过开展整风运动,对全党和全体干部进行了一次深刻的马列主义教育。“那个时期,学习的制度、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保障基本确定,党的学习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提出“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期又提出“学习、学习、 再学习”。党的学习活动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围绕各项中心任务有序展开。

■邓小平同志提出根本是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根据新问题新情况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知识。党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学习路径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他当年在中央党校给学员讲话的时候就专门谈过学习问题。围绕着学习,他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和要求。为什么要学习?怎样学习?学什么?看什么书?而且他带头学习。正因为如此,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学习的制度一直很好地坚持了下来。”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表示。

■正是因为依靠学习,善于学习,我们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4、以上率下,全党来一个大学习


■在每一个重大转折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而每一次学习,又极大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这也是为什么从延安整风运动以来,我们党开展的历次集中教育活动都是以思想教育、理论学习打头。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其常态化制度化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中央一鼓作气抓教育,推动全党学习不断深入、形成常态。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发出鲜明号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党来一个大学习。”

■没有全党大学习,就没有事业大发展。

■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共产党人唯有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才能不断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不断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的能力。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随着一滴水落下激起层层涟漪,手机屏幕上一句古训映入眼帘——2019年初,这个叫“学习强国”的学习平台“火”了,超过1.3亿用户主动学习、积极打卡。“学习强国”让学习有组织、有管理、有指导、有服务,更多样、更个性、更智能、更便捷,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搬到线上。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主题教育的具体目标第一项就是理论学习有收获,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从解决“本领恐慌”到补足“精神之钙”,从“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到“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中国共产党创造辉煌的真正“秘密”是学习。是学习,让中国共产党人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是学习,不断形成并强化着我们党的“共同愿景”和“集体意志”;是学习,让我们党能够主动应对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今天,学习正在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中国共产党人必将带领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三、人就是上帝
 
■上帝的别名,叫做造物主。事实上,人才是真正的造物主。是人,创造了世间的一切物。在20世纪初,尼采大喊“上帝死了!”死的是那个虚假的“上帝”,而作为真正的上帝的人,越来越显示出他的神威。
  
◆培根说:“人是一切的中心、世界的轴。”其实,人不仅是世界的轴,而且在世界上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我们追求和平与发展,我们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所有的成果,为的是什么?都是为了人。

▼不仅一切为了人,而且一切在于人。人高于一切,人贵于一切。

■古语云:“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这就是我们古人对物与人的比较。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也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你可以把我的资金、厂房、设备全拿走,只要人不动,十年后我还是世界第一。”资金、厂房、设备,与人相比,到底哪个更值价?在卡耐基眼中,人最值价。可是至今许许多多的人,都没有这种认识,更看重的是资金、厂房、设备。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在其第一本总结企业经营经验的著作《我的想法与做法》中说,“古圣先贤说,人能兴国,人能亡国,回顾自古以来的历史,如实地证明了这句名言。毋庸讳言,事业的成败同样在于人”。


■松下认为,在公司的人、财、物三要素中,人是这些东西的主宰。尽管有资金、有设备,要是没有会利用这些东西的人,这些东西也产生不了任何作用。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企业能否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推动自己兴旺发达,关键在于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也认为:“企业或事业唯一的真正资源是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一切资源,归总起来,不外两大类,即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比物力资源更为根本更为关键。毛泽东深刻地指出:“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离开了人,一切物都一钱不值。


■可见,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可以归为人的问题。我们考虑一切事情,研究一切问题,都应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上帝,这才是思想的制高点。最大的最可怕的错误,就是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

▼“人就是上帝”,确切地说是“能人就是上帝”。

■人的才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人才的主要本质特性。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价值蕴藏在才能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在能力上的差异。

▼先哲孔子说:“君子病无能也。”君子,最怕的就是无能。无能,就没有价值。由于能力无比根本、无比重要,毛泽东才把本领恐慌作为最可怕的恐慌。本领出现恐慌,一切恐慌都会接踵而至。如果有了高强的本领,其他任何恐慌也就无需恐慌。

■马克思、孔夫子、毛泽东三人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无不把对人的关注聚焦在一点——人的能力上。

▼人的能力决定成败,能人是事业和命运的主宰者。

▼汉高祖刘邦与手下人谈起他的成功之道时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张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克,攻必胜,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他不是说靠这、靠那,而是靠人,靠三个高能人才。他将张良的盖世谋才,萧何的盖世治才,韩信的盖世将才,为其所用。这就是他战胜“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强大对手楚霸王项羽的关键。刘邦的确高明!他把能人看得重于一切!得能人者得天下!就凭这种认识,天下能不是他的吗?

▼今天的新经济与风险投资紧紧联在了一起,创业者最渴望的是获得风险投资商的青睐。要得到这种青睐,实在很困难。凭什么人家把他腰包里的钱投给你?风险投资的具体理由,也许会因时因地因事而变化,但是有一条是任何风险投资商所公认的——把宝压在职业经理人身上,这一点他们永远不会改变。关键就看你有没有一支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如果有,“投资者甚至会给你下跪”,没有这样的队伍,“他拔腿就走”。

■当初张朝阳在美国“招商引资”时,网站连个影子都没有,而慷慨解囊者唯一看中的,就是他这个人。刘邦在今天要找风险投资商,肯定是不愁的。他有一支由张良、萧何、韩信组成的“人杰”队伍,全球所有的风险投资商恐怕是要踏破门槛、争先恐后地把钱投给他。

▼把宝押在能人身上,正是因为能人是一切因素中最根本、最活跃、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在现实中,作家蒋子龙所说的现象屡见不鲜——“换上一个好头头就可能使一个差的单位‘起死回生’,撤掉一个好头头就可能使一个好单位‘落花流水’。”什么是“好头头”,就是有能力、有本事的头头,他决定着一个单位、一个组织是“起死回生”,还是“落花流水”。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段妙语:“如果把我身上的衣服全部都剥光,一个子儿都不剩,然后把我扔到大沙漠去,这时只要一支商队经过,那我又会成为亿万富翁。”从“一个子儿都不剩”,到“成为亿万富翁”,这是天方夜谭吗?对有的人来说,是;对有的人来说,就不是。区别就在于能力。对高能者来说,这并非神话。相反,哪怕已经拥有了亿万富翁的万贯家财,没有能耐,也会败得“一个子儿都不剩”。

■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富翁鲜少是先人财富的继承者,而大多继承其父辈的巨额遗产的纨绔子弟,都把遗产败得精光。这就是:没能力的人,有钱也要变无钱;有能力的人,无钱也能变有钱。因此,现在的世界大富翁们,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等,都纷纷宣布把自己绝大部分乃至全部财产捐献给慈善机构也不留给后代。

▼在今天这个竞争无比激烈的时代,比拼的除了能力还是能力。每个人都越来越靠能力来说话,靠能力来证明自己。能力,把人的差异越拉越大。同班的大学生,刚一出校门,就分出了差异:有的每月拿到3000元,有的则被人用每月10000元的高薪聘用。这还仅仅是开始。

■才能体现价值,人与人的本质差别,就是高能者与低能者的差别。一方面,不少人四处碰壁也难找到一个饭碗,顶多只能拿每月几仟元;另一方面,职业经理、高级人才,被盼得望眼欲穿,虚位以待。

◆“猎头公司”、“能人银行”等行业也因为社会对能人的渴求而悄然兴起,日趋走红。一个月收入几仟元,一个月收入几万元,差距就有如此之大。而这种差距,正是人的能力所决定的!能力已经成为商品。人们挣的不再是资历薪、学历薪,而是能力薪!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能力,是财富的主要源泉。“人力资本”理论创立者、诺贝尔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说:“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是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

■日本前首相吉田茂总结“二战”后日本崛起创造奇迹的秘诀就是:“日本人由于战争而损失了许多财产,可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人的能力没有丧失。”

▼陈章良与美国未来学院院长杨*莫里森在谈到智力资源与资本问题时,无奈地说:目前95%在欧美名牌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北大毕业生,拿到学位后都留在了欧美,没有回国。最宝贵的资源就这样流失了,可是报上却为引进多少多少外资而沾沾自喜。中国人把资本认为是最宝贵的,美国人则把人才看成是最宝贵的。

■一个是物为本、钱为本的观念,另一个是人为本、能为本的观念。观念的高下,决定成就的高下。如果这一观念不能真正改变,那么我们只能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赢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实,科学也好,技术也好,都是人的能力的产物。没有人、没有人才,何谈科学、何谈技术?一切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并非是一个人才大国。谁都知道中国是“人满为患”,人口危机成为了我们最大的危机。然而,当我们对人口危机进行深思时,就会发现问题不在于人口多,而在于低能的人多,在人口中能力素质低者占的比例大。人口危机,实是低能者众多所造成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要把目光只盯在自己国家里的“人均土地”、“人均资源”上,要盯在人的能力、人的本领上。只要有过硬的本领,全球的资源、全球的资本都可以为己所用。

◆如今,中国企业已经开始纷纷走出国门。在这个“世界和平的”年代,只要中国人的能力越来越高,那么生存的空间就是无比广阔的全球舞台;只要中国人的本领越来越大,那么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稳操胜券!

▼人就是上帝!能人就是上帝!——当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有了这样的观念,那么,对待一切问题,处理一切事情,就会有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新的出路。 

四、非学无以广才

▼一个人的前途、成就、幸福,归根到底,取决于在他的身上所展现出的才能,这是他赢得一切的真正资本。罗曼*罗兰告诉我们:“财富是靠不住的。今日的富翁,说不定是明日的乞丐。唯有本身的学问、才干,才是真实的本钱。”偶然的机遇不足恃,到手的财富不足恃,唯一可靠的保障是才能。那么,才能从何而来呢?

■才能从学习而来,“非学无以广才”——智慧化身、超级能人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才。一个人,从一生下来就开始学习说话、学习走路、学习做事、学习一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有本领的人。歌德说得好:“人不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 狼孩儿、猪孩儿的发现,充分证实了人的成长取决于学习的道理。狼孩儿、猪孩儿,都是一出生或是从小就被狼或猪叼走,并由狼、猪抚育的幼童。1742年,当首次在德国发现狼孩儿“野彼得”时,科学家认为这个发现比发现3万颗新星更有意义。因为这个发现给人无比深刻的启示:学狼成狼,学人才能成人。

▼人非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皆是学而知之、学而能之。如果爱因斯坦出生时,就把他扔给狼群,则一定会成为“狼人”;如果比尔*盖茨出生时,就把他扔给熊群,则一定会成为“熊人”。可以断言,没有哪一个人的才能,不是靠学习造就的。

▼康熙皇帝是极有本领的一代帝王,当群臣称赞他无所不能,是“由天授,非人力可及”时,他立即予以批驳:“如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习而成。”“凡事未有学而不能者。朕亦不过由学而能,岂生而能者乎!”从未有什么生来就能力高强的人,人的一切才能都是学习的结果。

■康熙还说,只要勤学苦练,人人可成圣贤:“古所谓圣贤,皆与人无异,故学一发千钧则可至于一发千钧,学舜则可至于舜。”人的本领差异,都是学习差异造成的。人的才能无论多高,都是学习的结果。

▼诸葛亮的才能,得力于他善于学习,特别是得力于善于采用“独观大略”这种高明的学习方式。“一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的本事,也得力于善于学习,特别是得力于失败之后采用“简练以为揣摩”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其才能也来自于善学,得力于“无一时无一处不学习”,做侍女、昭仪也留心学习李世民选贤任能、虚心纳谏、励精图治的种种做法。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本领,更得益于善于学习。他不仅善读有字之书,而且善读无字之书,善于总结经验,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而使他由一个没进过一天军校的师范中专生而能统帅三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每个人手里都掌握着使自己伟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伟大,主要在于改变能力,改变能力的工具就是学习。

■今天,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学习的巨大价值,学习渐渐走进了每一个人的生活。学习不再只是小孩子的事,而是每一个要改变命运,拓宽生存空间,开发自身潜能的人的事。“终身学习”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大学校园里,除了高考得中而延续学生阶段的大学生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行色匆匆的求学者的身影。

◆著名的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每逢周六周日MBA班上课,光华楼前总是停了不少高级轿车,其中不乏“奔驰”之类的豪华轿车,这甚至成了北大的一景。

◆深圳一家公司总裁每月定时数次乘飞机前往大连就读MBA,光机票费用就花去10余万元。花这么大的代价绝不是为了“镀金”,而是为了提高自身本领。

▼“学”的概念,也不断地变革。以前的“学”,为获取文凭,仅仅是指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近而指走出校门之后的“充电”。但这些并非学习的全部,只要具有强烈的学习意识、学习意念,每时每地每事都能够学习。不仅可以接受专门充电培训,还可以在工作之余进行自学,并可以在工作中进行同步学习。如此一来,整个人生,会变成全程学习人生,全程能力发展人生。

■如今,人们很重视教育,有的人可能会说“非教无以成才”,是教育使人获得才能的。这话没错,可是从根本上讲,学习比教育更重要。教育的成效取决于学习的成效,“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巴班斯基)。学习,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归宿。

◆当今,西方教育研究已经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从“教”的研究转向“学”的研究。教会学习才是最根本的目标。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师的责任不在教,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效益,最终要体现在学的效益上。即使教得再好,如果学得不好,教得“好”也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

▼我们不妨将教育与学习进行一个比较:教育是由上面对个人施加的影响,学习是自身的一种教育性行为;教育是外在性的,学习是内在性的;教育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上层的事,学习是一种个人行为,是自身的事;承担教育任务的只是少数人,而承担学习任务的却是全社会每一个人。

■当好学习者,才能当好教育者。要始终是一个好的教育者,必须始终是一个好的学习者。由此可见,学习比教育更重要更根本。教育与经济、科技相比,教育为本;教育与学习相比,则是学习为本。

◆学习,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学习,使人成尧成舜;学习,是真正的广才之道、成才之道!人的价值取决于才能,才能取决于学习。非才无以为贵,非学无以广才,这是千古不易的普遍真理。 

五、真正的成功之母

▼帮助人获得成功最本质、最关键、最有效的东西是什么?是帮助人学习。

■比如,为了帮助一个人生存下去,可以给他很多鸡蛋,但是鸡蛋很快会被吃完;第二种方式是给他几只母鸡,每天下蛋,大概可以支撑一两年;第三种方式是帮他建立一个养鸡场,并请人管理,除了自己吃,还可以赚点钱;第四种方式是帮助他学会养鸡的技术和管理本领,成为养鸡专业户,从此不仅能够生存下去,而且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到底什么最重要?什么能够带来最大的成功?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学习。

▼学习的内容多种多样,然而最根本最重要的只有一项——学会学习。学会了学习,一切都会随之而来。毫不夸张地说,学习能力是“元能力”,是一切能力之母;学习成功是“元成功”,是一切成功之母。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又有不少有识之士说:“成功是成功之母。”这两种说法都颇有道理。从失败中,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从而获得成功。恩格斯说:“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失败最有助于学习,从而最有助于成功。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从成功中,同样可以学到如何成功的可贵经验,还能从成功中获得自信,受到激励,多方面地有助于成功。所以马尔兹说:“成功孕育着成功。”可见,“成功是成功之母。”

■但是,在现实中可以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失败都是成功之母,也不是所有时候成功都是成功之母。只有那些从失败中学习,学到失败的教训的人,才能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只有那些从成功中学习,学到成功经验的人,才能使成功成为成功之母。可见,无论使失败成为成功之母,还是使成功成为成功之母,都必须以学习为基础。因此,与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成功之母”,倒不如说“学习是成功之母”。不好好学习,失败可以成为失败之母,成功也可以成为失败之母。因此,只有学习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永恒的成功之母。

▼成功的实质,并不是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你不可能也不可以去阻止别人的进步,你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改变自己的唯一道路就是学习!“欲胜人者必先自胜。”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成功者。

■一个不认真地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把工夫放在自己身上的人,早晚是要失败的。怎样才能够开发自身的潜能,怎样才能战胜自我?只有靠学习才能开发自身的潜能,只有靠学习才能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商汤在他的洗澡盆上所刻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持续更新、持续发展的高境界。

从逻辑上推导,不难得出:
大前提——成功,取决于人的能力,
小前提——能力,取决于人的学习,
结论——归根到底,成功取决于学习。
■因此,学习是真正的成功之母。

▼今天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竞争日趋激烈,盛衰就在一夜间。在激烈竞争中,如果不能不断提高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个人将会被淘汰,企业将会被淘汰。怎样才能不被淘汰呢?毫无疑问,结论就是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只有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够成功。

■学习,是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一项伴随终身最划算、最有效、最安全的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比不上这项投资。富兰克林说:“花钱求学问,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如果有谁把所有的钱都倒进了脑袋中,那就绝对没有人能把它拿走了!”古人尚且懂得学习“是一本万利的投资”,尚且懂得“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我们难道还不如古人?

▼在不少人的头脑中,仍未能摆脱老观念的统治——总觉得学习是学校的事,走出学校后就不再继续学习了。成年人往往舍得在自己的子女身上进行本领投资,而忽视了对自身的本领投资,把对自身的投资重点摆在吃、穿、住和保健上。不少人花几百块钱买一件高级衣服一点不嫌贵,但要从钱包里掏出十来块钱买本书倒觉得不能承受。

■很早以前,罗曼*罗兰就说:“成年人慢慢被时代淘汰的最大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不能始终保持学习热忱,就不能走出校门后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这不仅不能不断成功,而且必将被时代淘汰。

▼学习,不仅是每一个人的成功之母,而且是每一个企业的成功之母。每个企业都要变成“学习型的企业”。美国杰出的管理思想家戴维斯与包特肯合著的《企业推手》一书中预言:21世纪的全球市场,将由那些通过学习创造利润的企业来主导。

■学习不仅决定着个人的成败、企业的兴衰,而且推动着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最根本的制胜之道就是点燃全民学习的热情,发动一场全民学习的革命,使我们伟大的国家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型国家,使我们伟大的民族成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学习型民族!

◆总之,学习是最根本最通用的成功方法。无论是个人、集体、国家或民族,只有学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学习,才能无往而不胜;只有学习,才是真正的成功之母! 

六、识时代者为俊杰

▼如果可能,那就走在时代的前面;如果不能,那就决不要落在时代的后面。——布留索夫

▼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取得成功,必须与时代同步。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今天则要说:“识时代者为俊杰。”一个有头脑的人,要在环境欲变未变之时,见微波而知必有暗流,闻弦歌而知其雅意,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这方是智者之所为。假若对时代变迁视而不见,混混沌沌,必被时代所抛弃。

    ■我们的时代是怎样一个时代呢?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我们的时代,是信息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科学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技术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管理革命的时代。
    我们的时代,是数字化革命的时代。
    ……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最全面、最深刻、最准确的回答,应该说我们的时代是革命时代!

■什么是革命?革命,是重大变革或根本变革。我们时代的重大变革决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在一切领域都发生着空前的、全方位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美国人类学家约翰?普拉特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说过:“当前变革之巨大犹如10次工业革命和基督教改革加在一起发生在一代人之内!”几十年前就已如此,今天的变革之全面、深刻、巨大更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用“革命时代”来命名,最能够把握我们时代最本质的特征。

▼尽管各个领域都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可是我们的教育、学习,却并没有随着时代一起变革。戈登*德莱顿生动地指出:“如果通过奇迹使一个死于100年前的人复活,那么他将惊叹他所看到的美国社会的转型,取代莱诺打字机的是电脑,取代牛车马车的是这个地球上最大的汽车社会,取代手摇电话的是卫星通信和光缆传播……只有一个场合,我们的这位观光者会发现它与100年前没什么两样,那就是美国的学校和教室。”在教育、学习上的落伍、保守,与时代的革命步伐是多么不相称啊!要适应革命的时代,必须进行学习的革命;要推进革命的时代,更必须进行学习的革命。

■学习的革命,就是使我们的学习应时代之变而变。今天,对学习发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变革很多,最重要的有四大方面——知识爆炸、知识共享、即时通讯、即时查讯。这四大时代变革,是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曾有过的,它们共同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学习该如何“革命”。

▼今天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不是呈算术级数增长,也不是呈几何级数、指数级数增长,而是像原子裂变般地爆炸式增长。据统计,近十年人类知识总量超过以往2000年的总和,并以每十至二十年翻一番的速度不断增长。全世界一年有80多万种不同的书籍面世。如果你一天读一本,你得花2000多年才能读完一年所出的这些书。这还仅仅是一年的书籍,再加上一年的刊物、报纸,就要花去几千年甚至几万年!

■与知识爆炸相伴的是知识老化速度日益加快。即使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入学时学的是最新的知识,待到四年后毕业时,已有90%所学的知识显得陈旧了。

▼今天不仅是知识爆炸时代,而且是知识共享时代。在古代,知识不仅少,而且珍贵至极,一本手抄的羊皮圣经,只有公主才能消受得起。自古以来,知识都被严重地垄断着。正像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所说,古代的医生往往拥有着一般人很难获得的医学知识,因而有着无尚的权威。

■可是今天,只要你打开电视机,就可以方便地获得医学方面的知识。罗伯特*格洛斯说:“当今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获得人类所有的知识、智慧和美的遗产。这样的时代在人类历史中是首次出现。”网络,使人们可以参加全球大讨论,观看各种教育节目,无数新的、便利的、全球共享的学习方式出现在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科目中,“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成为了现实。

▼知识爆炸、知识共享时代到来的同时,又是即时通讯、即时查询时代。假如有人问我:“林肯是哪一年死的?”我答不上来。但这并不能证明我不是一个人才。我会对他说:“过一会儿告诉你。”我可以从网上或者电子出版物上很快地查找出来。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不是你有多少知识,而在于你是否具有检索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即时通讯、即时查询时代,有了这种能力,人人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并使之产生实际效益。

■时代已经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可是我们的学习并未相应改变。我们学习的中心,仍然是知识。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并且,“考试和会考仅仅是评价所得知识数量的依据”(见《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

▼在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共享时代+即时通讯时代+即时查询时代,我们还能把学习的中心放在知识的获取上吗?如果仍然停留在知识层面,那么所得的知识很快就会随着知识爆炸而陈旧、过时,最终变得毫无意义。根据时代的要求,学习必须进行革命,进行学习中心的转移。杜威曾经提出过教育中心的转移,将之作为哥白尼革命。今天的学习革命,就是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

▼学习,以能力为中心大大优于以知识为中心。首先,获取知识靠能力。由于知识爆炸、知识更新速度极高,大学生毕业没两年,其所学知识就过时了大半。只有拥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一劳永逸。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其次,运用知识靠能力。知识是死的,只有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使知识活起来,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益。获取知识靠能力,运用知识靠能力,创新知识更要靠能力。无论从哪方面看,能力都比知识更重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个想象力就比知识更重要,其他许多能力,如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更是比知识重要得多! 

■有人可能要说:我们的时代不是又叫“知识经济”时代吗,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就应当以知识学习为中心呀?“知识经济”的提法,使人们对知识的好感巨增。重视知识是对的,但是如果只重知识,则是对知识经济十分浅薄、十分可笑的误读。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是看你知识记忆量的多少,而主要在于是否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寻找知识、重组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决不是“知识容器”、“两脚书橱”,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知识虽然有很大价值,但是与能力相比,能力理所当然应居于学习中心的地位。这是时代的要求。

▼很多年前,爱因斯坦就对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十分反感。许多人认为他很聪明,就考了他很多问题:比如,光的速度是多少?美国铁路有多长?爱因斯坦却回答说:这些我都不知道。看到人们惊愕的样子,他微笑着说:这些只要翻书一查,不就全知道了吗?

■有人攻击汽车大王福特是个“无知的人”,在法庭上律师提出了许多“常识性”的问题来考问福特,如:“美国宪法的第五条内容是什么?”“英国在1776年派了多少军队来美镇压反叛?”……

◆福特对此也一无所知,可他却说:“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个电钮,就能把我所需要的助手招来,他能够回答我的企业中的任何问题。至于我企业之外的问题,只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

◆这些伟大人物,竟然都如此“无知”,而“无知”并不妨碍他们“有能”,有“大才”、“大能”。早在爱因斯坦、福特那个时候都可以方便地查询知识。在今天这个即时通讯、即时查询时代,要想查询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更是极其方便了。

▼可是直至今日,我们的学习却仍然靠死记硬背那些一查就知道的、陈旧过时的知识。应试教育实际上是知识教育。“应试教育”的称谓并未切中要害,如果应的“试”是考能力的“试”,那么,应这样的“试”有何不好呢?“应试教育”糟就糟在它不考能力,只考知识,特别是只考书本上的死知识。这种死知识,往往没有什么价值。

■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把一批离开大学已经十年以上的人,拉去参加一项初中的毕业考试,相信很多人都会不及格。这说明什么?学校教的知识是不是很有用?忘掉那些知识,可以照样生活,照样为社会做贡献。那么,把最宝贵的青春花在记忆那些今后派不上什么用场的知识上,值得吗?

◆何况知识最容易遗忘,“学完——考完——忘完”乃是普遍现象。即使不忘,由于今天知识的折旧率极高,过不了多久也就没用了。

▼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共享时代、即时通讯时代、即时查询时代四者合一,决定了学习的中心必须彻底改变,以知识为中心必须让位为以能力为中心,这是学习革命的总的精髓。

■我们要与时代同步,时代决定了我们该如何学习。如果你的学习不能适应时代,就不可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甚至可能遭到惨败。在革命时代是否进行相应的学习革命,这是成为时代的巨人,还是时代的弃儿的分水岭。

七、最根本的应变之道

▼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卡洛  

▼高速度、加速度,是新世纪发展的最大特点。进化论创始人之一华莱士曾统计19世纪的发明创造,竟然比以往各世纪的总和还要多,而20世纪又远远超过19世纪。科学家王大珩指出,现在平均每5分钟科学界就有一项新发现,每3分钟物理学界就发现一种新的物质结构,每1分钟化学界就能找出一个新的反应式。

■时代,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而且是令人惊叹地加速变化。例如,电脑的更新换代速度就令人惊叹。做电脑生意的说:新一代电脑刚到我们手里,还没等投放市场,好像就已经过时了。这就是我们时代的发展速度!


▼“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适者生存。只有相应地变化快,才能做“适者”。处在这个“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的旋风愈转愈快”的“十倍速”时代,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变化得更快。要变化得更快,必须学习得更快。


■《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称:“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习正在从“慢速型”升格到“快速型”,快速阅读、快速记忆等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可是,学得再快,也没有知识更新快,时代变化快。传统的书本知识学习模式,最不合时代的要求,知识学得再快,也无济于事,因知识会忘、会折旧、会淘汰。

▼那么,根本的应变之道是什么呢?就是不仅学得快,而且学得巧。学得快可应对高速度,学得巧则可应对加速度。学得巧,主要是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

■学习的内容,不外两类,一类是随时代一起变化的东西;另一类是超越时代而不变的东西。在《易经》这部智慧的巨著中,提出了“三易”——“变易”、“简易”、“不易”。随时代变化就是“变易”,超越时代不变就是“不易”。学得巧,就是要追求“简易”、“不易”的东西,追求“万人敌”的本领,“应万变”的本领。

▼“应万变”的本领是什么呢?本领成千上万,要用“简易”的思维方式,根据本领的比较价值来选择“不易”的,以适应“变易”的需要。

■“十大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交际能力、说服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自知能力、自治能力,是给每一个在21世纪生存、发展的人提供的“应万变”的本领菜单。

◆在“十大能力”中,进一步“简易”,最重要的“应万变”本领就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三者。再进一步“简易”,总的根本的应变之道就是获取学习能力。

▼一家闻名全球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北大招聘员工。这家专业性极强的事务所的招聘条件并不要求会计专业出身或者有会计实务经验,而要求英语能力与计算机能力出众。

■公司解释道,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英语与计算机人才,这两项能力出众只是意味着你已经具备学习的能力。在他们看来,英语、计算机熟练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要学好这两项,必须自身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所以他们把这作为测量学习能力的标准。

◆这就说明,企业最看重的不是你现在拥有什么,而是你有没有学习能力。只有学习能力才是应对高速、加速变化的时代的最重要的能力。

▼联想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说:联想在择才方面的标准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善于总结”。联想所要的并不是一个有多么丰富经验的人,而要的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人。

■善于总结经验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如果没有学习能力,有再多的经验,也不能转化为智慧。有了学习能力,即使现在没有经验,只要做成一件事,就会去总结到底是什么原因做成的,这样的人逐渐就会有一套自己的东西,成长的速度就会很快。

◆另一位老总则说:“学历文凭仅代表一个人的静态能力,而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人动态、实在可用的能力。”再新的知识、再新的技能,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都很快会折旧、会过时,但是学习能力,却是永远不会折旧的。

▼学习能力,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能力,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能力。维持型学习即继承性学习,就是简单地继承过去已有的知识。

■学习的广度在时间方面表现为历史上的远,在空间方面表现在现实上的远。而创造性学习最大的特点是面向未来,一方面能够根据你的创造需要主动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又能够同时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创新。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必须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企业要保持竞争能力,就得雇用能够时时掌握先进技术,紧跟时代发展的员工。这样的人,必然是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人。在知识铺天盖地又可轻易取得的情况下,创新更加难能可贵。

◆今天,成功者不是继承型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人。继承性学习是以积累知识为主要特征,而创造性学习,则是把学习知识与创新知识结合起来,不只是学到知识,还能推动创造。 

▼影响我们1000多年的“传道、授业、解惑”,在今天已不能被奉为圭臬了。主动获取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善于寻找和利用所需要的有助创新的知识的本领,才是一劳永逸的本领。而我们的教育在这方面却一直无所作为,教学大纲上的教学目标也只有识记、理解、应用三项要求,还是没有超出继承性学习的模式。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不客气地指出这种模式的弊端:“中国教育方法(东方的传统)是一步步地教,一步步地学。传统教学方法训练出来的小孩子,可以深入地学到许多东西,这对于他进大学考试有许多帮助。但这种教法的主要缺陷是学生只宜于考试,不宜于做研究工作,因为研究工作所要走的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学习方法是指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外国家长与中国家长有个鲜明的对比。孩子放学回家,外国家长问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今天上课你提了多少问题?”中国家长一开口就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外国家长多以孩子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而自豪;中国家长多以孩子分数考得高而骄傲。这是不同的价值取向。外国家长珍视质疑能力,是因为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这是对创造性学习能力的看重。而这种能力,才是时代最需要的。

■创造性学习能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无论时代怎样变化,一旦拥有这项能力,不仅永远能够立于不败之地,而且能够永远成为时代宠儿。因此,拥有创造性学习能力,乃是最根本的应变之道。

八、学习化生存方式

▼国外一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民意测验,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是:“你是愿意在过去生活100年呢?还是在未来生活100年?”令人十分惊讶的是居然有2/3的观众选择了过去!而这个电视栏目的观众对象是以20岁左右的青年为主的时尚节目!

■这说明什么?面对信息的瞬息万变,竞争的日趋激烈,任何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危机感。所以,“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才会成为今天的时髦语。就连海尔总裁张瑞敏也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必须采取最有生命力的生存方式。

▼毛泽东曾说:“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一旦学习停滞了,适应就停滞了。适应新时代的生存方式,就是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只有做到终身学习的人,才能不断获得新信息、新机遇,才能不断获得高能力、高素质,才能够不停顿地走向成功,走向大成。在谈终身学习之前,有必要说说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并已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导思想。终身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的定义,动摇了传统教育大厦赖以存在的基石,带来了整个教育的革命,被认为,“可以与哥白尼日心说带来的革命相媲美,是教育史上最惊人的事件之一”。

■与终身教育相应提出的终身学习,就是指每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它始于生命之初,持续到生命之末,即从摇篮到坟墓,一辈子持续不断。它宣告了“学历社会”的终结,宣告了把人生分为两半——“充电”和“放电”的传统观念的错误。终身学习,成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高能武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要“发展一种21世纪的新学习观”,因为“由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即使一个文盲,现在也可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1994年6月,第三届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际讨论会“终身学习——面向未来的战略”在日本召开。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

▼终身学习,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世纪的生存方式。

▼比终身学习更进一步,应当是终身学习化。所谓“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终身学习”与“终身学习化”有所不同。终身学习,只是强调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需要学什么就要及时充电,接受培训,直到老了也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终身学习化,不仅要终身学习,而且要使学习完完全全地融入生活,融入工作,做到生活学习化、工作学习化。生活学习化,就是使生活成为锻造性格的课堂、锻造素质的熔炉。工作学习化,不是工作之余的学习,而是工作本身就成为一种学习。终身学习化,就是把学习融入人生的每时每地,成为“全时空学习”。

◆宋代大儒朱熹是“终身学习化”的先驱,他早就提出:“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成功之路也。”这是终身学习化的理念。“终身学习化”是“终身学习”的深化、升华和飞跃。如果说终身学习是新世纪的生存方式,那么终身学习化就是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

▼终身学习化,也就是人生学习化。要使我们的人生成为“学习化的人生”,不断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学习,终生都真正做到“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学习化,不仅是个人在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而且是家庭、企业、国家在新世纪的最佳生存方式。家庭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家庭;企业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企业;国家应学习化,应建立学习化国家。
■学习化家庭,就是使学习化成为家庭的生存方式,成为家庭的主旋律。从选择社区、营造家居、房间陈设到家庭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学习化。
◆比如,要像孟母一样把有利于子女学习作为选择社区的主要准则;要像宋氏三姐妹之父宋耀如那样大力开发家庭的学习、教育功能,立志把子女培养成林肯、华盛顿式的伟大人物。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仅仅是亲子关系,还应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长,同时也应当是老师,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最好范式和榜样。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一个家庭里,只有父亲自己能教育自己时,在那时才能产生孩子的自我教育。”同样,只有父母能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时,在那时才能产生孩子的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家长,同时又是孩子的同学,要共同学习,要相互学习,要学会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的童真、好奇、对周围一切都新鲜、敏感,与时代同步等有益品质。学习化家庭要形成一个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两代人共学共长的新型关系。 

▼美国建国200多年来首位华裔女部长赵小兰,她的成功与其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她的家庭就是一个学习化家庭。这个家庭有六个女儿,四个从名校研究所毕业。布什总统对赵小兰的家庭称赞有加,对他太太说要向赵小兰的母亲学学怎么管孩子。

■在学习化家庭里,家长不是充当学监的角色,而是学习的参与者。赵小兰家,晚上极少开电视,父母以身作则,不在电视前花太多的时间,母亲跟着孩子一起读书,父亲处理未完的公务。母亲虽然年过半百,却与二三十岁的青年一道攻读硕士学位。

◆孩子回家后,由姐姐带头,自动读书,而且分担家里的琐事,并把这当成一种学习和训练。学习化家庭,使学习完全融入家庭的方方面面,使学习成为整个家庭生活的主导,使家庭的全部成员都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样的家庭,怎能不兴盛,怎能不美好?

▼学习化企业,是使学习化成为企业的生存方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佳选择。要建立学习化企业,必须在选人、用人、育人三方面都根据学习化的要求来进行。

■在选人时,要看重学习素质,特别是看重具有终身学习化精神、终身学习化能力的人。挑选这样的“种子”,建立学习化企业就容易多了。能够终身学习化的人,往往后劲十足,最能够锻炼自己成为可堪重任的大才。

▼著名企业家鲁冠球说:“我曾用心培养过许多人,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有的人很快就派上用场,而有的人则迟迟派不上用场。我常常在想这是为什么?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我发现他们最大的差异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不同。”

■有的人把业余时间用来进行学习、钻研,有的则认为业余时间就是要好好地享受现代生活,玩卡拉OK、打保龄球、蒸桑拿、打牌赌博。仅仅是“对业余时间的利用不同”,就造成极大的差异,可见在选人上对是否具有终身学习化素质,要特别重视。

▼在用人上,要建立一套激励大力学习并以业绩为导向的用人机制。不论资排辈,不看学历资历,只看你的业绩。业绩,就能代表你的真才实学,你的学习效益。重业绩,能把学习的方向准确引向工作所需、企业所需的方向。

■有这样的机制,就会使能者脱颖而出,使懒学者充满危机感。有危机感,就会产生为工作而学习、充电的强大动力。不仅要善于选人、用人,而且要善于育人。首先要重视育人。

◆学习化的企业,要有这样的观念:企业的首要使命是培育人才,企业要变成一个高效育才的新型学校,要使工作场所变成最好的学习场所,要为每一个员工提供最佳的成长平台。

▼松下幸之助是创办学习化企业的先驱,他曾向手下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别人问你,松下电器公司到底是一个制造什么的公司,你怎样回答?”

■被问的人理所当然地答道:“我会回答说,松下电器公司是制造电器用品的。”

◆不料,松下幸之助一拍桌子,大声叱责道:“像你这样的回答是不行的!你们这些人的脑袋里到底装些什么?”

◆大家一头雾水,而松下却说:“如果别人问你们松下电器是制造什么的公司,应当回答公司造人,也造机器。”

◆把企业定位于“造人”,并把“造人”置于“造机器”之前,这样的认识,在企业家中实在是少见。这正是松下的高明之处。人是企业的命脉,离开了人,企业什么都玩不转,大力“造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之道。

▼松下为此不惜巨款创办松下政经塾、松下工学院,建立各级培训中心,建造松下电器历史馆、柔道馆等。松下公司简直就是一所德、智、体三结合的人才大学,而其校长又兼当教员的就是公司的开创人松下幸之助。

▼摩托罗拉公司让雇员不断参加企业培训。他们发现:每投入1美元,得到的回报将是投入的30倍。

■美国企业在1992年用来培训员工的时间相当于13所哈佛大学的授课时间,而10年里每年经费花费500亿美元,是美国高等教育支出的50%。企业已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教育机构。

◆学习化企业的育人,不仅是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学习、培训的机会和条件,同时还要提供一个团队学习的环境和文化,设立许多有助学习的反馈和评估制度。

◆企业领导人,不仅要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还要做一个优秀的教育家,优秀的学习者。

◆领导人要以身作则,自己成为一个终身学习化的人,给员工做表率。还要全力使员工具有“工学和合”的观念,把工作本身作为最好的学习。

◆能力、素质都是在实践中培养的。只有具备这样的意识,工作场所才能成为素质提高、能力培养的最佳场所。学习化企业,使每一个员工都能够终身学习化,使企业的全部成员都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不断提高本领,从而这个企业必将不断强大,不断发展,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学习化国家,就是使学习化成为国家的生存方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之道。如今,国家已经分化为“头脑国家”和“躯干国家”。未来世界,头脑国家将占主导地位,躯干国家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

■要成为“头脑国家”,就要大力开发全体国民的智慧和能力,要创造一个全民族、全社会学习化的大环境,从制度、机制、政策和文化、宣传等多方面入手,使全体国民能够自动地学习、终身不断地学习。特别要从教育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学习化国家的要求。

◆一定要建立全民自动学习的动力机制,动力机制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使人人自动地向着某个方面走。一旦建立了全民自动学习机制和创造了全民终身学习条件,就会使全体国民人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能力,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国民。由这样的国民组成的国家,能不兴旺发达吗?

■由上可见,学习化生存方式,对个人、对家庭、对企业、对国家,都是21世纪最佳的生存方式。 

阅读 43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