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超越学习
二、五类修炼
10:00
一、超越学习
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爱因斯坦
为什么要超越学习?应超越的是什么样的学习?应超越的学习,是被人们习惯了的传统学习。这是一种狭隘的学习,仅仅指知识的获取。知识,也并非是全面的知识,主要是书本知识。所以,人们通常把学习叫做“读书”,把老师教学生学习叫做“教书”。对学习的这种普遍的认识,实际上与真正的学习有很大一段距离。这样的学习,是绝不可能担当重新塑造人,彻底改变人的命运的重任的!
几百年前,培根说了一句妇孺皆知、影响深远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说得不错,可惜我们在受其指导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误导。在学习、教育上,至今都是以知识为中心。结果,千千万万人,一批又一批地重复上演着“学完——背完——考完——忘完”的永恒剧目。
有一个调查,一所重点大学对新进大学的新生进行了一次考试,试题难度大大低于高考难度,可是这些刚刚考过高分的骄子们大失水准,成绩差得惊人。刚刚挥汗挥泪挥掉青春学到的东西,还没有过上3个月就已经忘了大半。这就是如今的学习。有位大企业家对这种“学习”十分不满,说:“如果你们不相信,大可做一个实验,把一批离开大学已经十年以上的人,拉去参加一项初中的毕业考试,很多人都会不及格。你不能说初中的教育内容不合实际,如果不合实际用途,为什么还继续采用?”
爱因斯坦曾经说:“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知识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只能是能力、素质。把学习定位于知识,特别是书本知识,到头来有的知识老化无用了,有的忘光了,还剩下什么?什么都没有,只能沦为一个可怜的穷光蛋,本领穷光蛋。如果一学就能永远记住,倒也不错,偏偏人的遗忘规律,使得大部分书本知识都会在时间老人的作用下很快失去,而那些脱离生活远离实际很少使用的知识,遗忘起来更快!
02:56
真正的学习是什么?真正的学习,应当是心灵(知、情、意)与行为的改变,从而使人的部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得以优化和提升。知识只是一个层次,而且不能算主要层次。由此可见,我们的学习实在太差劲了,不能不超越它!
用什么来超越?靠修炼!修炼即修养、锻炼,亦即修身、炼己。修炼就不是单纯记忆知识,它更重视培养素质,更重视实践、实行、实习。只有通过修炼,才能够变革心灵、行为、人格,才能实现人的重新塑造。
重行为、重修炼,这是古代中国学习的优秀传统。王夫之说:“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在学习的整个流程里,行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靠实践,靠实行,才能真正改变人,改变人的素质。颜习斋也说:“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
儒家特别强调修身,说:“自天子以至于庶民,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是谁,都必须以修身为总的根本。学校型学习,只能“入乎耳,出乎口,流于笔”;修炼型学习,才能“存乎心,形乎四体”,心灵发生改变,行为发生改变,才能把自己真正锻造成才!
今天,有识之士们也逐渐意识到必须摒弃传统学习方法,方可获得学习的最大效益。美国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教授的名著《第五项修炼》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被授予世界企业学会最高荣誉奖——开拓者奖。这本书一出版就成为最抢手的热销书,有的企业甚至发给员工人手一册。《第五项修炼》提出了要想在竞争中获胜,每个企业员工都必须进行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为什么圣吉要把学习称为“修炼”呢?正是因为他认识到“学习在目前的用法上已经失去了它的核心意义”,“光是吸收知识、资讯并不是学习,真正的学习必定修正行为,也就是修行、修炼,”“只有身体力行,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02:30
另一本关于企业管理者学习的畅销书《脱胎换骨的管理者》,其内容与传统学习也是完全不同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是心灵的调控和修炼。
原微软(中国)公司总经理吴士宏在她的自传《逆风飞飏》中赫然写着“两个帝国十四年修炼”。是什么造就了吴士宏?不是传统意义的学习,而是修炼,正是十四年的修炼造就了她。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钢靠炼,金靠炼,人靠炼。百炼而后为真金,百炼而后成真才。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教人以知识;人师,教人以灵魂、素质。人师的可贵,正在于他帮助你进行修炼。现在,学校里的老师几乎都只是“经师”,很少有“人师”。大家都是从传统教育中走过来的,只受经师之教,未得人师之育。那么,我们何不自己做自己的人师,大力进行全方位的自我修炼呢?
超越传统学习的修炼,使学习的内涵发生深刻的变革,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人重新创造自己,创造自己光辉的前途!
06:50
二、五类修炼
全面修炼=心志修炼+品性修炼+智慧修炼+能力修炼+体能修炼
真正的学习,应当是修炼式学习。
修炼应当是全面的。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少不了五类修炼——心志修炼、品性修炼、智慧修炼、能力修炼、体能修炼。
心志修炼。即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能量的修炼,其中以意志修炼为核心。
法国作家蒙田说:“一个人的价值和评价在于心灵与意志。”心志修炼是五类修炼之首。人的心理、心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不像很多硬件本领能一眼看见,但它却是无形胜有形、无形定有形的超级软本领,对人的整个本领、整个命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吕坤)。
一个人的成长,关健在于其心灵的成长。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他们有着不同的心。九方皋识千里马,不辨雌雄,不分颜色,只看马的风骨与精神。一匹马是不是千里马,取决于是否有千里马的精神;一个人是否能成大器,不在于他现有的能力、现有的地位,而取决于他是否有大成者的意志与精神。
07:17
品性修炼。即优化品德、性格的修炼。培根说得好:“任何本领都没有比良好的品格与态度更易受人欢迎,更易谋得高尚的职位。”性格决定命运,已经成为公认的至理名言。性格是能力的最大乘数,不良的性格会贬损最辉煌的天才。
品性修炼,使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与他人的关系和谐。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与社会和合。有美好的品性,才能“得道多助”,甚至“天下顺之”;否则,只能“失道寡助”,甚至众叛亲离。
智慧修炼,包括智力、知识、计谋等几大层面。智慧是由智力、知识、方法、技巧、意向、情感、美感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智慧比知识的价值高得多,“世界上没有比智慧更令人敬仰的东西了”。
一方面,“识多方能智广”,没有知识,难有智慧;另一方面,智慧不仅仅指知识,有了知识不一定有智慧。“许多人知道很多事物,但却是个更大的愚蠢者。”卢瑟福有一句名言:“人们的知识在不断地充实着,而人们的智慧却徘徊不前。”这说明增加知识很容易,增加智慧很困难。
要增加智慧,必须进行智慧要素的全面修炼。从信息论的角度来透视智慧,可以发现智慧系统包括输入、储存、加工、输出四大系统。输入系统,即观察、阅读、听讲等;储存系统,即记忆;加工系统,即思维、创造;输出系统,即语言表达,分为书面语言表达与口头语言表达。
美国人类智慧学家史瑞保的“大智慧”说,把言词方面的智力放在智慧的首位。从信息系统看,输出是继输入、储存、加工后的最后一环。输出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输入得怎么样、储存得怎么样、加工得怎么样。输入、储存、加工、输出,这些都是“大智慧”修炼的重要内容。
能力修炼。能力与智慧,如同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一样,尽管二者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但是应当把两个系统区分开来。智慧,重在认识,在于拿出好的方案,属于认识范畴;能力重在实践,在于把方案很好地付诸实行,属于实践范畴。能力是人的特别宝贵的财富,而能力是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在第三篇中讲的十大能力,是“大能力”修炼的最重要的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