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法则的奥秘(下)

青春羽联
创建于2021-10-24
阅读 1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目录
一、内环境•外环境
二、民族化•国际化

一、内环境•外环境


 《哲学大辞典》对环境的解释是:“与中心事物相对。”中心事物不同,则环境相应不同。如果中心事物是人类,那么环境就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因素;这就是环境科学所指的环境;如果中心事物是学习者,那么环境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不仅指自然环境,而且还指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等,这就是现在一般学习学所指的环境。如果中心事物是学习,那么学习者以外的环境因素构成外环境,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则构成内环境。


一位教育家说:“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环境的创造。”人能改造环境,环境亦可改造人。人是环境的产物。对环境,我们可以选择,可以营造,可以改善,使之有利于成才。


  中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佳话,说明孟母非常重视外环境对孟子成长的作用。国外也有“孟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沃尔顿上学时交上坏朋友,母亲一连为他换了三所学校,最后才使他走上正轨。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赖伯格•芬森在学校时受同学欺负成绩难以提高,最后也是将他转学到他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的一所学校,成绩才直线上升。

大教育家马卡连柯非常重视集体的教育力量。他认为:“我们不应该教育个别的人,而要教育整个集体,这是正确教育的唯一途径。”“集体是个人的教师。”集体,就是一个环境,马卡连柯力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校群体环境,以产生“煤炉效应”。


而另一位把自己的孩子造就成天才的有名的家长威廉则说:“所谓学校正是孩子的恶习集中的场所,是非常危险的地方。”他攻击学校是“恶习集中的场所”,就是看到不良的学校环境所产生的强大的负效应,大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学生在街上看到一位老人蹒跚前行,就过去搀扶,这本来是做好事,可是周围的同伴却纷纷嘲笑地、鄙夷地起哄着:看啦,学雷锋哟,出什么风头?有病!这个孩子在这样的集体中,他不仅不会学好,而且只会学坏。

众所周知,我们军队是个大熔炉,不管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熔炉中无不脱胎换骨。以前,国民党的士兵在国民党的军队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被抓了俘虏,成了解放军的一员,竟然很短时间后就变得爱护百姓,积极上进,有的还成了共产党员。前后反差实在是太惊人了。


今天,军队造人的效果也依然显著。一位亿万富翁之子,因父亲整天忙于生意顾不上他,母亲也在日本忙于自己的生意,把他托付给他的姨妈,姨妈管不了他,就做主把他送到了部队。刚到部队时,他不会做、不想做的事总想用钱请别人干,但很快就改变了,原先他是抱着“父母的资产利息也够我这个独生子吃喝两辈子的,该潇洒时就潇洒”观念的人,后来却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士兵。细细品味,可以体会到外环境的威力!

 俗话讲,“宁娶大家的丫鬟,不要小家的女儿。”大家里的丫鬟怎么这么被看好呢?为什么她的素质就肯定胜过小家的女儿呢?这是因为生活在“大家”之中的丫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大家风范的熏陶,素质也会很高。而在“小家”的女儿,受了小家子气熏陶,反而赶不上大家的丫鬟。

  这是人文环境的巨大作用,而外在物质环境,如摆设、装饰等对人也有很大的影响。作家三毛教给一个不快乐的女孩儿快乐起来的方法,可操作性很强,就是把居室粉刷得漂亮些,买几盆美丽的花儿,给自己买几套漂亮的服装。外在环境的改变,就能导致内心环境的改变。

今日教改中有一项创造性的成果,就是学校教室布置一改往日的“插秧型”(横是横,竖是竖的呆板排列)为“马蹄型”(围成一个半圆),就是环境的这一点点小小的改变,就会改变学生的心情、心态,对人的性格、能力、素质带来不小的影响。

外环境还包括温度、光线、噪音等等。如果温度过高,人就会心烦气躁,学习效率就会低得多。如果光线昏暗,人就容易疲倦,学习起来就会没有精神。如果噪音过大,就会顿生烦躁情绪,无法集中注意力,使学习效率很低。


    这些都是外环境的作用,那么内环境是什么呢?内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很复杂的,包括思想、情感、意志,观念、信念、意念,心境、心情、心态等等。


    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关系,就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相比,内因最为重要;内环境与外环境相比,内环境最为重要,它对成才的影响关系更大。
    内环境,看不见,摸不着,是无形的,然而却很微妙、作用很大。


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学生同时学下棋,同样都坐在那里学,同样的老师教他们,可是一个学得技艺精深,而另一个一无所获。原因何在?就因为一个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学;而另一个却三心二意、心不在焉,一会儿想着把天上的大雁射下来,一会儿想着去捉蛐蛐。内环境的差异,导致学习效果的巨大差异。那些了不起的人物经常处于这样高境界——“旁边说话听不见,打雷听不见”,这正是学习最佳的内环境。

  学习最佳的内环境,也就是学习所需要的最佳心态。大凡成功者所出现的灵感态,都是在整个精神十分投入、十分专注而又心情轻松愉快的情况下产生的。英国杜克大学发明创造才能研究班的教学大纲上,明文规定学生和学者“有时可以抛开实验室,到大自然的怀抱里漫步,或甚至索性丢下自己的技术课而上床睡觉……”为什么会有这样怪的规定呢?就是为了不受外在束缚,追求良好的创造的内环境。


    在成才的环境污染上,既要防外环境污染(如噪音污染),更要防内环境污染(如心情污染)。毛泽东在校严守“三不谈”,其实也就是为了纯静心灵,免除内环境污染。


    一般人只重外环境,不重内环境,这是不对的。我们既应高度重视外环境,更应高度重视内环境。要使两者同时最优化,两者高度协调、和合。内环境、外环境和合使成才的内力、外力都最大化,并且内力与外力的关系最佳化,从而使成才有最大的推动力,最佳的整体环境效益。学习时,既要把外环境收拾得干干净净,又要把内环境收拾得利利索索,心情舒畅、高度投入。内环境与外环境的高度和合,才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

10:00

二、民族化•国际化

民族化,就是被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所化。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

    国际化,就是与国际接轨,培养与国际要求相适应的各种素质。

    本领修炼,首先要立足民族化。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上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学者张立伟说得好:“一个人,一个民族,其业绩只能建筑在特长上,不可能建筑在弱点上,哪怕是已经改正的弱点上。我着眼于发掘传统的长处,不是指责它的短长。反叛传统不如利用传统。”作为中国人,首先要发掘、学习并且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民族是一个举世公认的有着伟大智慧的民族,我们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恩格斯说,在一切实际事务中,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伏尔泰称赞中国人“在所有的人中是最有理性的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如果由哲人担任裁判的话,那么一定会把金苹果奖给中国人。”享誉近代的《人权宣言》,摘引《论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至今仍在法国宪法中熠熠生辉。


日本的企业家自称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而使企业经营获得了巨大成功。美国前总统里根在旧金山纪念孔子诞辰的纪念会上演说:“孔子的学说世代相传,揭示全世界人类丰富的为人处世的原则。”


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讲求以礼待人、以诚待人,尊重人、帮助人。这最能促进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和谐,虽然经过岁月磨砺,仍然光照四海。

中国的谋略智慧的伟大更是举世公认的。《孙子兵法》虽然已经有2500多年历史了,却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至今仍然风行世界,誉满全球,对整个世界产生着巨大影响。


地球另一面的美国军界为之倾倒,美国的国防大学、西点军校都把《孙子兵法》作为必修课,日本人也将之奉为圭臬,日本公司培训高级员工主要就是学习《孙子兵法》.


    别说诸子百家的智慧,就是两个代表“孔子+孙子”,学好了,学到手了,就不得了。

02:5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地球村里依然大放异彩,作为中国人,理应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抱有信心。可是这些我们真的学了吗?我们真正民族化了吗?不要认为只要是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的中国人,都自然而然地民族化了,都掌握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了。我们的教育在民族化、国际化上都做得很不到位,在民族化上更差。当然,也有少数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民族化的必要。


某名牌大学一博士生导师要求博士生必学《论语》,学习不合格,就不授予博士学位。试想,作为一个中国的博士,如果连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智慧精髓——《论语》都不懂,岂不贻笑大方?还能称作“博”吗?可惜,这种做法只是个别有识之士所为,整个教育界并不是这样。我们把一切都聚焦在托福、GRE上,却很少认识到《论语》的价值。

  民族化不是被所有传统文化所化,而是对传统文化有所筛选,有所扬弃,筛选出的都是适用于今日之时代,适用于今天国际大舞台的文化金子和智慧宝藏。对待这些,我们又怎能弃之不顾呢?连外国人都如此看重,而我们自己却数典忘祖,视而不见,那岂不是太愚蠢了吗?


有些赴美留学、进修的中国学生,当外国人问他们关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问题时,都回答不出,使别人甚感奇怪。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基本的中国文化却像外国人一样不知如何答复,这是多么可悲啊!我们对待传统,该抛弃的保留得太多,该保留的又抛弃得太多。 

阅读 1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