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镜头去学佛——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达摩祖师及其他(下)

李文勇
创建于10-29
阅读 74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新中国成立后,嵩山少林寺经过几十年间断地修葺,如今焕然一新。特别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电影《少林寺》开播以后,少林寺迅速享誉全世界,中外游客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或练武,或参禅------有人说,一部电影让少林寺再次振兴,也不是空穴来风。从1982年开始,国家为方便中外文化交流,对石友三烧毁的天王殿、大雄殿、法堂和钟楼等建筑进行了大规模修复重建,扩大了少林寺景区范围。现已形成以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西方圣人殿为主题的嵩山少林建筑群,使千年古刹焕发出新的光彩。据了解,少林寺现任方丈为中岳嵩山少林禅寺永化堂上传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法嗣(宗承西来堂)释永信。

现在的少林寺,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两翼有厢房,中轴线甬道两旁的古树下,整齐的树立着自唐朝以来的碑刻,石碑多了便称为碑林。整个少林寺院总面积达三万平方米。汉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大同小异,功能相近,少林寺也不例外。相同之处不多赘叙,仅说一说其他寺院所没有的。一是立雪亭,也叫达摩亭,是纪念禅宗二祖慧可“立雪断臂”而建。该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进行修缮。立雪亭在方丈室后面,台基高二丈,深阔各三间,内供木质神龛,中间悬挂一块匾,“雪印心珠”四个字为清乾隆帝御笔书写,蕴涵着“立雪”的典故。需要说明的是,立雪亭不是慧可立雪断臂的地方,此亭为纪念这个事情而建。二是方丈室,少林寺的方丈室和其他寺庙不同,它建筑在中轴线上,我去少林寺几次都没有看见开门,细看门锁锈迹斑斑,应该有些日时没有开门了。方丈室本来是寺中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公元1750年,清朝乾隆皇帝游少林寺时,曾经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称“龙庭”,试问,其他寺院方丈室谁敢称“龙庭”?也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少林寺方丈室便很少开门、开放,历史遗迹展示代替了佛事活动职能。三是千佛殿,位于立雪亭后面,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殿内正中还供有毗卢佛铜像和白玉释迦牟尼像。殿内的壁画非常有名,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最著名的有“十三棍僧救唐王”、“五百罗汉毗卢图”。壁画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极高水准。殿内砖地上还保存着20多个直径约4.5厘米的洼坑,是往昔寺僧练拳习武时的脚坑遗迹。脚坑分布方圆不大,呈一条线状,这是僧人刻苦练功的见证。从文物保护角度出发,千佛殿一般不对外开放,游客只能窗户外窥看。另外,在少林寺院西侧,还有一座少林武术演义馆,里面有武术表演,整点时间有表演,其他时间游客禁入。

让人失望的是,少林寺的开山祖师是跋陀,在游览少林寺院的时间,没有找到寺院初创时几位高僧的印迹,取而代之的是达摩及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

诚然,达摩是汉传佛教禅宗一脉的创派祖师,这是不争的事实。他的故事早于传遍天下,深入人心,他弘扬的禅宗教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般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肯定达摩的影响力,以及他对佛教在中国传承所作出的贡献的同时,不可否认他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迷一样的传奇人物。

首先,达摩的身世是个迷。关于达摩的籍贯以及他的种姓,禅宗诸书也传说不一,莫衷一是。最早史料说他是“波斯国人”,还有说他是“南天竺人”。有人反驳说,既称为“波斯国人”,就不是“南天竺婆罗门种”;如果是“婆罗门种” ,就不可能称为“香至王子”;王子乃是“刹帝利种族”,刹帝利族统治国家的,世袭国王,婆罗门族只管祭祀事,所以不可能是“婆罗门种族”。史籍多称达摩为“碧眼胡僧”,如果是印度人,达摩不可能长着一副“碧眼”。总而言之,说法很多,最初称他为“胡人”,后来尊称他为“王子”。现在佛教界普遍认为,菩提达摩大师是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也称达摩。

其次,达摩的年龄成迷,他的生年不详,卒年时间模糊。史籍记载,达摩祖师大约在公元520年至526年间,从海路坐船到达中国。在《洛阳伽蓝记》中记载,达摩到达洛阳永宁寺时,对寺内的九级浮屠(佛塔)印象深刻,自言年已一百五十岁,历游多个国家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佩服至极。又据《陕州志》记载,达摩在达摩洞面壁九年之后去了陕州定林寺。并确定达摩在那里待了五年时间,圆寂于公元536(另说532、528)年。推理估算,达摩圆寂时已经一百六十多岁。因为达摩圆寂时间确定不了,所以,他到定林寺的时间也无法确定。据说,达摩因中毒圆寂之后,众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达摩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灵塔。这还不算完事,接着又出现两个匪夷所思的事情。一是到了明代,出现了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后人假托梁武帝文笔的痕迹明显。公元530多年,陕州是东魏王朝的统治范围,梁武帝是江南梁国的皇帝,牵强附会的手法低劣,且不说两人曾有芥蒂。二是演绎出来“只履西归”的故事。传说达摩圆寂两年后,东魏使臣宋云从西域回国,在途经葱岭的时候,看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大师,你往哪里去?”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二人匆忙见面,匆忙别离。回到京城以后,宋云把见到达摩的事情告诉了皇帝,大家都半信半疑。皇帝便命人开棺验证,见棺中空空,只剩下一只鞋子,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只履西归”的故事不胫而走,定林寺也因此更名为“空相寺”。

第三是达摩与少林寺武术的关系。提起少林寺,人们首先想起来的就是少林武术。大家知道,汉族武术体系中有六大门派,即:少林、武当、昆仑、峨嵋、崆峒、华山,其中少林位居第一门派。说起少林武术,人们往往都会说是达摩倡导、组织弟子习武并创拳的,这是一种误会,或者说是牵强附会,达摩在嵩山几年时间,主要在达摩洞禅修,几乎不在少林寺里待。中国武术历史悠久,主要功能是防身健体。公元495年,少林寺创建后,我国古老的武术技艺便落迹寺院。在跋陀住持少林寺时,许多身怀武术技艺者入寺为僧,他的弟子惠光、僧稠都是武林高手。跋陀在洛阳的时候,有一次看到年仅12岁的惠光,能在井沿上,一连反踢五百个毽子,顿时,跋陀觉得惠光人小艺高是个奇才,便收他为弟子带回少林寺。这一件事并不是人们随意杜撰的,而是南北朝梁国,有一个叫慧皎的人,在他编著的《高僧传》中记载的。跋陀另一个弟子僧稠更是一个武功超群的僧人,这个僧稠,就是在跋陀师父圆寂之后,接班做了少林寺四十年住持的那位。唐代张鸶在他的《朝野佥载》中,记述了僧稠及僧众习武的情况:“(僧稠)幼落发为沙弥时,辈甚众,每休假,常角力腾越为戏。而禅师以劣弱见凌,给侮殴击者相继,禅师羞之。”说的是僧稠以前功夫不行,和其他沙弥格斗时打不过别人,受到对方凌辱。于是,他开始发奋练功,最后练得“筋骨强劲”、“拳捷骁武”、“引重千钧”,甚至能“横踏壁行”而“跃至梁首”。先前他打不赢的僧人看了他的武功后“俯伏流汗”甘拜下风,再也不敢欺负他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初创时的少林寺,不仅惠光、僧稠会武术,还有许多僧人也会功夫。另外,对僧稠、惠光等人的武功搏击方面的传说还非常多,不再列举。仅这两件事就足以说明,少林寺创立之初,僧稠、惠光等一批懂武术者就聚集于少林寺,这为少林功夫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少林武术还得益于中华传统武术落迹少林寺,还与少林寺尚武寺风有关系,加上历代僧众们的研究、整理、创造等,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日积月累,非一僧一时所能完成了的。从历史资料综合分析,达摩和少林寺以及少林武术没有任何关系,更不是少林武术的鼻祖。

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名的高僧几乎都在正史中有稽可考,唯独达摩是个例外,他的来龙去脉扑朔迷离,许多事情还有待考证。达摩的事迹,在《魏书·释老志》、《出三藏记集》、《梁高僧传》等,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都没有记载。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达摩来中土时,还只是一个民间游化的普通禅僧,名气非常小,才不被史家注意。达摩的地位是唐以后才抬起来的,特别是禅宗传承到五祖弘忍之后,他的两个弟子慧能、神秀分别在中国南北传播禅宗,完善了禅宗教义。南慧能北神秀的“南顿北渐”地修行方法,深入信众人心,一时间风靡大江南北。到了武周时期,神秀被武则天敕封为国师。南方的慧能弘法成功,名声鹊起,在当时,禅宗一脉可谓兴盛至极。此时,素有芥蒂的慧能、神秀二人,在寻根拜祖方面,他们则心存默契。达摩在中土弘法,总共十五年左右,其中在少林寺后面的初祖庵和达摩洞修行九载,从发展的眼光看,初祖庵和达摩洞本来就是少林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于,达摩与少林寺的慧光律师和菩提流支的恩恩怨怨,后人无法断定谁是谁非,矛盾放在一边。于是,后来把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并不是一点道理没有。

达摩自诩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他在印度时的师父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尊者。有人提出问题来了,达摩为什么不在那儿做祖师,而千辛万苦跑到中国来呢?按照佛家的解释是,以前佛陀曾经说过,到第二十八代的时候,大乘佛法应该传到震旦,震旦就是中国。后来,达摩遵循师命,在师父般若多尊者入灭七十年后,从南天竺国泛舟渡海,历三年来到东土,将佛陀正法血脉传回中国,开始了禅宗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

达摩从广州上岸之后,不久就到了梁国首都建康,此前,他早就听说过南朝的梁武帝崇尚佛教,准备前去拜见。后来梁武帝接见了达摩,梁武帝是位有名的崇佛皇帝,谈话间,梁武帝问达摩:“朕一生已来﹐造寺﹑布施﹑供养﹑有功德否?”达摩答言:“并无功德。”因此,梁武帝与达摩之间搞得不欢而散。达摩见到梁武帝真的生气了,自己也感到无趣,便慌不择路,“一苇渡江”,跑到北魏去了。对于禅宗这个公案,佛家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一种说法是梁武帝修行的是小乘佛教,达摩修行的是大乘佛教,故而产生分歧;按照六祖《坛经》的说法,梁武帝布施,行善,修庙,只不过为自己修福而已。所以,达摩才说梁武帝无功德。那么,什么是功德呢?六祖慧能认为:“自修身即功﹐自修心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

达摩“一苇渡江”传奇故事,流传非常广泛,也演绎出许多版本,在此不一一叙述。但是,可以看到达摩出走的时候非常狼狈十分慌张。过了长江就是北魏的地盘,达摩稳定慌忙的情绪之后,便继续北上到了北魏国都洛阳。当时,北魏也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国家,白马寺早已经成为中土佛教中心,达摩到白马寺的时候,已经聚集了七八百位来自西域和西天印度的胡僧、梵僧,他们一边翻译佛经,一边弘法。按说,达摩是佛教禅门第二十八代传人,法脉纯正,应该是受到真传的得道大师,白马寺那么多来自印度的“老乡”,理应认识他,并很快融入到他们弘法队伍中去。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什么时候,达摩又离开他们,跑到少林寺去了?

有资料说,他到嵩山之后,最先去的是大法王寺,相信他一定去过少林寺。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交集颇深的跋陀,原名佛陀跋陀罗,是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人,与释迦牟尼同族,他是少林寺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少林寺首任住持。进住少林寺的时候,跋陀已经六十多岁了,公元429年圆寂,也就是说,达摩来嵩山两年之后他就往生极乐了。少林寺始祖跋陀圆寂之后,他的得意弟子僧稠担任寺里住持,慧光为律师。僧稠在少林寺担任住持时间比较长,资料记载,他公元520年至公元560年一直担任少林寺住持。期间,达摩师徒离开嵩山,具体时间待考。达摩于公元536(另说532、528)年,在河南陕县熊耳山定林寺待了五年之后,中毒圆寂。有人推算,达摩大约于在梁朝中期(公元520年-526年)来到中国,东魏天平三年(536年)达摩“遂因毒而终”,合计在中土生活十多年时间。

据资料介绍,少林寺创立早期,寺里僧人主要以修行律宗法门者居多,也有小乘佛教禅修的僧人。到了唐朝中期,达摩大师创立的禅宗在佛教界发扬光大,禅宗五祖弘忍的两个弟子,神秀做了武则天的国师,慧能在南方传承禅宗教义风生水起,成为禅宗集大成者,北神秀,南慧能成为大唐佛教界领袖。再加上嵩山少林寺与达摩大师的微妙关系,所以,禅宗传人一致认为少林寺是禅宗的祖庭,其他人还能说什么呢?

汉传佛教宗派大多来自印度,其中禅宗与天台宗、华严宗是在中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是中国化后的佛教。禅宗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流传最广、信众最多的宗派之一。主张通过禅的参究达到彻见心性的本源,把释迦牟尼佛的佛教教义推向新的高度。在佛教发展史中,学者一般认为禅宗代表佛教发展的最高阶段。提起禅这个词,我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也有人感觉妙不可言。为了搞明白这些问题,我看了不少资料。那么,到底什么是禅呢?按照资料解释,禅,就是梵文“禅那”的略称,意译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源于婆罗门经典《奥义书》所讲的即:静坐调心、制御意志、超越喜忧,最后达到寂静,高净的境界,这种境界就是“梵”的境界。反正,“梵”就是寂静,高净的意思。禅那,产生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大约在佛教产生前1000年就出现了,后来被佛教界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法。佛教产生以后,最早掌握这种禅修方法的是佛陀释迦牟尼。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坐禅,经过七七四十九日获得顿悟,从而创立了禅宗的基本理念。据宋代的释普济和尚编撰的《五灯会元》记载,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手持花朵展示给众人,当时大家都沉默不语,只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祖于是说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表明佛祖通过一种超越语言的方式,心理暗示,将佛法的精髓传给了摩诃迦叶。因此,摩诃迦叶便成为禅宗初祖。鄙人愚笨,慧根浅薄,到现在也没参悟出其中的奥妙之处。当时,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说明他是会意地笑。佛陀手里拿的是什么花?佛陀拈花的时候自己微笑了吗?我翻阅许多资料,也没见到哪位高人,破解佛陀师徒之间的默契会意。往事越千年。印度禅宗传承到第二十七代般若多尊者的时候,这个游方僧,云游到南天竺香至国的时候,机缘巧合收了菩提达摩做弟子,并授禅宗衣钵。不久后,不知什么原因,般若多罗自行焚身而寂。菩提达摩正式成为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后来他谨遵师命,在师父圆寂七十年后,登上去往东土震旦(中国)的渡船------

从达摩大师登上东土土地之后的一些遭遇来看,达摩到中土弘传禅法,自始至终都不顺畅,甚至多次遭受同门暗杀,最终死于暗杀。有人分析其中主要原因是,达摩所传禅法与当时流行的主流禅法大相径庭,以至于双方关系发展到水火不容的地步。达摩来中土传法十多年,期间仅收慧可等几位弟子,由此可见一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弘法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达摩大师不忘初心、不忘师父重托,遁迹于深山老林,修行、弘法、传道,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除此之外,佛教信众应该感恩于他,是他带来的火种,点燃了中土禅宗之火,也为佛教信众开启了另一个修行法门!

达摩所传承的禅宗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意思是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教外别传,意思是指在如来言教以外的特别传授;直指人心,就是直指众生心性,直断分别心,不做渐次;见性成佛,是指见诸法性,直入如来地,不假方便。达摩所传承的禅宗核心思想,告诉修禅之人,他所传承的禅与佛教其他门派的传承方法不同,要摆脱死读经卷,在禅修过程中,通过双方心心契合,最终达到顿悟成佛。由此联想到后来的六祖慧能和他的师兄神秀二人的修为,慧能严格遵循祖训,修行顿教法门,传承了禅宗思想精髓,慧能禅宗一脉长盛不衰。而同是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修行的是渐次法门,与达摩禅宗核心主旨是相悖的,难怪神秀的渐次修行法门逐步退出寺院。

达摩禅法修行的主要方法是“二入四行”,“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而“二入四行”又以壁观法门为中心。壁观并非传说中的面壁而观,而是心如墙壁,即心静如墙。由此可见,达摩把心性本净与般若思想相结合,作为禅法的理论基础。

汉传佛教禅宗的禅,是一种基于“静”的行为,源于人类本能,经过古代先民开发,汲取了中国道教的修行理念,在修行者眼里,禅是无处不在的,渗透在日常生活里,随缘任运,最根本的悟力是和老庄的见地一致的。正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因此说,汉传佛教禅宗是印度的“禅那”与中国禅学融合的产物,是改造了的“禅那”。在达摩之前,中国的禅学源远流长,主要是通过教法悟入禅,即通过文字和教法来理解和实践禅定。然而,达摩带来了不立文字证法入禅的理念,强调通过直接的体验和证悟来实践禅定,到六祖慧能才真正形成,标志着中国禅宗从印度禅向中国禅的转变。

达摩所修持的是以四卷《楞伽经》为禅要的楞伽禅,是后世禅宗修为者的起点,也是修持禅宗法门必修经典。后来,到了唐朝中后期,又增加了《六祖坛经》和禅宗戒律方面的典籍《百丈清规》,宋代又增加了《五灯会元》等。需要说明的是,禅宗重要典籍《少室六门》上下卷,内容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和《血脉论》,资料介绍说是达摩所著,我不以为然,疑为门人假托。

禅是非常“缠”人的事情。为了搞明白佛教各种禅,查阅了很多资料,什么大乘佛教的禅,什么小乘佛教的禅,还有以持戒为基础的佛大先的禅,还有慧文的实相禅、安世高的安般禅、慧远的念佛禅、僧睿的五门禅------真是让人越看越“纠缠”。昨天下午,我看了学者方海权先生的《如来禅与祖师禅》一文,才“顿悟”,文章内容解决了困扰我多日的问题。我比较赞同他的观点,他化繁为简,把佛教的禅法归纳为两大类:如来禅和祖师禅。按方海权先生总结,如来禅是指依据佛教经典中的教义和修行方法来进行修行的一种禅法。它强调依教理次第修习,渐修渐悟,不离开教理文字,要有一定的修行次第和理论基础。另外,他把祖师禅之外的一切禅,都划归如来禅。祖师禅是达摩一脉传承的禅法。祖师禅的特点是超越了文字和教理的束缚,直接指向内心的觉悟。迦叶尊者被认为是祖师禅的初祖,而达摩祖师则是将祖师禅传入中国的禅宗一祖。最终我也的笼统地总结纠缠我多日的“禅”,佛教信众修禅方面有多种,万法归一,目的都是为了征悟,仅仅是修行路径不同而已。不知道对否?与诸君商榷!


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

结果自然成。

                     ——菩提达磨祖师偈语

 

文   字:李文勇

图   片:李文勇

阅读 74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