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工具   “看见”思维之花——一年级思维工具主题教研

和合四十•跨学科项目式课程
创建于10-29
阅读 113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校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改革。一年级跨学科项目式课程组致力于让思维可视化,为思考创造机会,举行本次“巧用思维工具,看见思维之花”主题教研活动。

思维工具是深度学习的支架,是学科实践的载体,在和合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工具资源的支持下,老师们不断尝试用思维工具优化课堂教学。如何以思维工具提高学生意义建构的能力?我们的探索正在路上。

教师并不是天然地就比学生会思考,“若想把学校打造成为学生思维的策源地,那么首先应当为教师思考问题提供可能”,所以教师要先体验、习惯思考。

               

输出是最好的学习。教研之前,任务驱动老师通过自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研读二十余种思维工具,结合课程内容,完成一份前置任务:完成一份思维工具与本学期教学内容融合的案例设计。

当我们对“学习工具如何在课堂恰当运用”这一问题进行逐步深入的思考,会发现任何一种学习工具的使用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将工具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让孩子在自然而然的使用中,借助工具再现思考的全过程。

CSI,即color-symbol-image(颜色-符号-图画)是一种可视化思维工具,帮助学生学会预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在《四季》的学习中,学生在表格上画出他们认为可以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颜色、符号及图画,并借助表达支架说清楚原因。

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复杂多样的图片和画作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尤其是对一年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图画充满兴趣。“观察一思考一怀疑(STW)的思路根源于仔细观察,包括对图画、各式物体和引起兴趣的事物的观察,它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在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想到了什么,最后继续进行发散性提问,提出自己的疑惑。

思考—疑惑—探究(think-puzzle-explore)思维工具,简称“TPE”。这种方法适用于某个单元的开始,反思、陈述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说出疑惑,具体可以包括三个问题,分别是你对这个话题了解多少?你对这个话题有什么思考或疑惑?你怎么围绕这一话题探究自己的疑惑?应用于一年级语文课文《秋天》的教学中。

流程图与主题课程的完美融合,学生可以用流程图从先后顺序的角度去梳理校园游考路线图,帮助学生有序思考。

鱼骨图看似很简单,其实有很多操作要点,它是一个非定量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找出引起问题的根本原因。

鱼骨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分析工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而使用起来。它看似简单,其实有很多操作要点,一张专业的鱼骨图,可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问题的原因,而非问题的症状。

圆圈图,主要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以秋天一课为例,由秋天想到的事物有落叶,蓝天,大雁,拓展孩子在生活中经历的秋天的事物如:菊花、桂花、柿子、葡萄、花生、地瓜、南瓜.........利用语言支架:秋天有(      ),它是(        )色的,指导一年级的孩子说一句完整的话。

这个思维工具也可以用于低年级看图写话或写话训练。

泡泡图由许多气泡组成,以中心大气泡主题为中心,围绕中心气泡的周围气泡则描述中心气泡相关属性,以整分的方式起到分析、解释和描述事物的作用。

在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并且进行概括浓缩。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孩子巩固知识点,找到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锻炼孩子记忆力和学习力。

双泡图用于对比和比较两种事物,通过对比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迁移。此外,通过新旧知识对比,加强学生知识体系建立。例如分析课文时,对比文中不同的人物,或同一人物的过去与现在。在《两件宝》的学习中,学生在双泡图中画出双手和大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次分享交流活动,教师将教学内容可视化地呈现,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实现教学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学生重构知识系统、强调知识理解和联想记忆,培养学生的高阶逻辑分析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打造属于儿童的好课堂。

撰稿:柴庆花

初审:王春梅  朱兆丽

终审:主父国情

阅读 113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