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繁霜降,人间秋色深。字间寻趣心宁静,岁月悠悠学亦香。行而好学的我们相聚“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的北京,与全国各地九位著名教育专家零距离接触,参加许昌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高中优秀中青年教师培训,开启了名师学习之路。
10月22日下午,我们进行了开班仪式。
简短的开班仪式之后,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专家贺国卿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贺老师首先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都有一个梦想:把课上好”。那如何把课上好呢?我们需要让学生热爱语文!
讲座中,贺老师不时地抛出一些问题,引导我们进行深度思考。这些问题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启发性,激发了我们对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泛问题的兴趣和思考。通过这次讲座,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有很多空白和待填补之处,也促使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未知,拓宽自己的视野。
贺老师的讲座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他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和实际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去。这些建议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我们相信,在贺老师的激励和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10月23日上午,为我们做课的是清华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军老师,他今天给我们带来的讲座是《聚焦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韩老师首先指出了什么是高中语文老师的核心素养,即对语言的细腻感受能力、对文字笔法的独特见地、对情感哲理的深入洞悉、对阅读写作的贯通融会。接着,韩老师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案例示范,告诉我们,新课标下老师提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最好能上升到学术问题!韩老师把课分为六个环节:
(一)朗朗书声。
(二)默默背诵。
(三)品品字词。
在这里韩老师讲了三点:(1)“风流”能不能改为“英雄”呢?(2)苏轼是晚辈,用周郎称呼周瑜合适吗?(3)小乔初嫁了能不能改为“小乔出嫁了”?老师告诉学生用“风流”和“英雄”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
(四)想想缘由
韩老师提到下阙写“周瑜”,一上来却写了“小乔”,这是不是一个败笔?“战争不够,女人来凑;战争不够,爱情来凑”。以此为观点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作品的重新认识。
(五)变变语序
韩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首诗的主调是感奋还是感伤?
从大江、淘尽的浪、赤壁、故垒等景可以看出词的感奋!大江东去的“去”闭口呼,读起来给人以感伤之情。调整语序“江大东去”“江大也东去也”江如此之大,也会流干,由轰轰烈烈到凄凄惨惨戚戚!“人物风流,千古”“风流人物,浪淘尽”“人物风流乎,千古也”“风流人物乎,浪淘尽也”“故垒也,人道也”“一时也”总结:感伤是其主题、主调。人在时间面前只有感伤。
(六)连连字珠。
大江东去(宙)
江山如画(宇)
一樽还酹江月(人)
最后,韩老师立足于曹禺先生诉说当初写作《雷雨》时是由于神秘力量的吸引这一点,逐渐深入解读文本,对预设的三个神秘点进行了有效的引导,然后由命与天自然过渡到对“周”和“萍”的解读进而加深了大家对作品中人物的理解。他用扎实而独特的文本解读功底给我们展示了如何细读文本,如何创新思维读出文本的独特性,如何坚守语文本真读出文本的真味道。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大家受益匪浅!
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德成教授为我们做了题为《高考命题改革趋势分析》的讲座。他告诉我们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的安排体现知识逻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应对性的拓展。课堂要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赵德成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学习数学分数百分数,牛奶包装袋上的脂肪6﹪,房价同比、环比这两个概念,我们很多语文老师都不清楚,如果老师都不懂都不会,怎么教学生?而这些看似复杂的数学术语,就在我们生活身边。这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以此来指导和鞭策自己的工作:强化立德树人观念,更新育人观、质量观、评价观;把握学科本质和育人价值,把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习目标中去;关注知识结构化,联系生活情景,指导跨学科学习等能力建设。
24日上午,参训学员早早来到会场,满怀兴奋,期待着与授课讲师的相遇。当有着三十多年一线教学教研经验的李永茂老师一出场,大家就在那随意熨帖的京味口音中感受到了他的亲切、真实。就这样,一场名为《新高考背景下·2025年高三复习的思路与方法探究》的讲座,在一群“大龄师生”间热热闹闹地开课了。
李老师先围绕两个话题,与大家浅谈他对新高考的理解,一是从时间的起点、内涵的变化、结构的变化来谈新高考的标志,明确新高考立德树人的教育方向;二是就原高考与新高考的关系展开交流。在谈及原高考与新高考时,李老师精炼地将后者对前者的关系概括为“继承、加深、拓展”三个词语,并以论述类文本考查要求为例,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6“思辨性阅读与交流”的第一条“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内容表述,如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关于阅读论述类文本,如学业质量水平中4-2的质量描述……来举例具体对比差异,得出高中语文教学要“扭住不变,关注微变”。
接下来,李老师从四个方面讲授关于复习阅读教学的重点和思路:锁定关键、明确方向、走出误区、教给学法,从新旧高考试题题目看教学如何有效落实。
明确学习方向策略中,李老师又分别就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进行了不同的分析,引导参训老师关注文本体式。
走出教学误区策略中,李老师进一步细化为六大教学误区:一是解答试题过程不对,引导参训老师珍惜命题任务,把握命题机会;二是学习方法不对,引导参训老师分析学生成绩起伏背后的原因,带领学生走进学习过程;三是忽略阅读文本特点,不准确把握材料定位,引导参训老师对比自己命题结果与他人命题成果,进一步读准材料;四是在阅读文本材料或解答试题过程中,没有圈画批注的习惯,引导参训老师帮助学生养成一种学习自觉;五是认为语文低效无为,这里通过一缸水的比喻生动说明学科特质,引导老师们关注学生日常的积累与沉淀;六是理解鉴赏课文,对课文的解读随意,让学生觉得漫无边际,找不到答题的准确方法和结果,李老师建议老师们与学生一同参加大考,代入学生的应考状态,明晰学生考场诉求。如何走出误区呢?李老师建议老师们从高考要求看现代文阅读,关注两个中心:一是读什么、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二是怎么读:圈画批注法,并从初高教材要求角度指出圈画批注法应贯穿初高六年,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
24日下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马宁教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证据导向的项目式学科实践活动探究》。对于本就女性占比更高的语文学科组成员,见到培训以来第一位女讲师,看到优秀女性代表的登台,纷纷对这位优秀女性接下来的分享充满好奇。
马教授的讲座内容正关涉当下教育热点之一的项目式学习,从研究背景、概念与目标、类型与方式、关键策略四方面进行讲解。
马教授就项目式学习的常见问题与分析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分享。在观念问题上,不要简单地以为项目式学习时花架子、假把式,盲目排斥,应看到它的育人价值;也不要都项目式,过度期待,它只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更不要臆断其需要很多人、多学科、多课时,条件不成熟等,实际它符合PBL基本类型。在实践问题方面,应从过度关注跨学科、如何跨到精准问题设计;如何开展评价前应先明确目标;不要只局限于活动的丰富、新颖、形式化、表象化、浅层化,应进行深度学习;不要完全依赖学生自由探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薄弱,应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结构;不要只考虑怎么与他人不一样,应尝试创建典型范式,可迁移;避免小组合作参与度低、只是碎片化,应注重协同知识建构。
培训的第四天,求知似渴的我们迎来了两位专家——管然荣前辈和陈立今前辈,上午由管然荣老师,下午由陈立今老师分别为我们传经送宝。
两位老师都是研究型学者,都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他们将他们毕生研究成果中的精华部分倾囊相授,使我们又参加了两场视听盛宴。
两位老师研究领域不同,讲课风格迥异,但都那么可敬可亲,专业敬业,循循善诱,使我们在如沐春风中,不知不觉登堂入室,收获满满。
管然荣老师讲座题目是《“任务群”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认知与实践——以统编中学部分语文教材为例》,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阅读教学学理思考,第二部分是“任务群”的认知实施,第三部分是阅读教学案例两则。他的讲座整体思路清晰,定位明确,既统揽全局,使我们有总体认识,又由面及点,给我们具体指引。
在第一部分里,管老师对阅读教学的任务进行了定位,提出了任务设置的一些考量要素,确定了阅读教学的五种价值取向。通过他的分享,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少走很多弯路。
在第二部分中,管然荣老师在概括语文学科的特点,对任务群和专题进行解析的基础上,对当前任务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然后对“任务群”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不仅告诉我们什么是错的,更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路径,让我们在进行任务群教学时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在第三部分中,管老师以《纪念刘和珍》和《易安诗词里的意象专题》两个课例为抓手,以多文本阅读的形式,切切实实为我们实践了他的理论。
管老师的讲座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尤其通过对高中课本中经典课文和主要作家课例的解读,给老师们上了一节具体生动又深刻的实践课,不仅为我们指明了“任务群”阅读教学的方向,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板。
陈立今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公开课曾入选全国百节名师风采课,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研成果二等奖和北京市特等奖。
陈立今老师讲座题目是《怎样进行高中语文任务学习教学设计》,他以半个世纪前的《小英雄雨来》教学问题,引出高中语文任务学习教学设计这个主题,问题的提出既典型又专业,达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陈立今老师提出,对高中语文设计好任务的关键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好的任务学习要满足三点:
1.设计任务的目的要明确,适合学情可拆解;
2.完成任务的过程要能突出活动性和教学性;
3.完成任务收获的成果落实且富有成长价值。
陈老师从目标、过程、成果三个方面对好的学习任务进行了准确解读,使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可以从这三个纬度进行衡量。
然后陈老师通过单篇任务设计——喜看稻菽千重浪、单元教学任务设计——“自然情怀”、整本书阅读任务设计——《论语》、跨学科任务设计——北京城为何少一个角四个课例,全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教学设计类型,并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模板。他的课例设计包括完整课堂的所有环节,通过给我们进行了详细解读,让我们掌握了一类文章的教学设计方法,同时促进我们深入思考,有没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此外,陈老师分享了自己学校的基地课程建设,如“红楼一线穿京城”“追寻鲁迅在京的足迹”等。
陈老师的设计从单篇教学到大单元教学,从大单元教学到整本书阅读,从整本书阅读又到跨学科学习,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由表及里,由浅及深,条分缕析,极具示范性,同时又很容易模仿和借鉴,更能引导我们走向学术型教学和专业化发展道路。
10月26日上午我们怀着崇敬与期待,特别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IUB) 教育政策学(比较教育方向)博士李健教授,她为我们深入解读了《新高考政策改革与教育教学变革之路》。
李教授通过和我们互动,详实地分析了新高考政策下要深化课堂改革。新时代下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因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她的讲解犹如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思考。
李教授还指出新高考政策下对考试命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考试命题要以全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效人才选拔为依据,促进教考有效衔接。同时,要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而且她还强调高中语文试题是综合性的题型,这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高考政策的推行,如同一股强劲的春风,吹皱了传统教育的一池春水,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更是对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一次深刻变革。
10月27日,这是我们北京培训学习之旅的最后一天,我们依旧激情饱满认真聆听专家的讲解,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时光。
王老师从用自己的教学引导我们如何聚焦课堂教学。详细讲解了五个方面:
(一)确立平等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上出语文味、文化味,上出深度
(三)精心设计组织语文课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聚焦方法
(五)开发专题教学
王老师以教材案例为我们详细分析讲解,王老师的课例任务实施的环节有:任务的引导,和任务的实施,任务的落实等。有资料的查阅整合,有小组活动,有采访,资源的梳理整合,写作的训练,拟优秀新闻作品的评奖标准等等,设计新颖,环环相扣,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有学习又有评价,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王老师讲解清晰要点突出,对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很有启发性,受益匪浅。
今天上午的讲座使我们深入透彻的了解到应该如何把握课堂教学,应该怎样聚焦课堂教学,怎样转变教师角色,怎样设置教学任务才能有深度有广度,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等等,使得我们认识到对于教材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也有助于我们在面对新教材新内容时候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时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
新时代新教材新高考对我们语文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积极实践探索,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每一次学习就像一份精神粮食,不断地滋养着我们的思想,不断滋养着我们的力量!
老师们认真聆听,坚定的眼神、期待的目光、挺拔的身姿、饱满的精神状态,无一不体现出老师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学履不停,行而不辍,相信老师们会以崭新的姿态砥砺奋进、笃行致远,绽放自己的教育风采。
培训时间虽短,但老师们有所学、有所想、有所思、有所获,大家把理念藏在心中,工作握在手中。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