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十四中 武思远 故事里的教育——《做有故事的教育》读后感

汐汐
创建于2021-03-25
阅读 10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临沂十四中 武思远

故事的魅力在于,它不是敲着我们的头指指点点,而是将教育娓娓道来。当我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心里想到的是一个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央视出品,必定精品。我曾经看过几期,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力求将影视、戏剧、综艺融合在一起。节目邀请故事的亲历者登台讲述,深入挖掘经典背后的真实过往,甚至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在主题的选择上,节目关注“脱贫”和“战疫”,邀请演员演绎近三十部经典文学作品,为观众讲述更为多元的、不容忘却的中国故事。

《故事里的中国》带我们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风雨历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这就是故事的魅力,看似什么也没有说,实际上胜过千言万语。这无疑是与教育相契合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影响,一切尽在不言中。

第一次看到王维审老师的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的怀疑的。什么叫“做有故事的教育”?该怎么做“有故事的教育”?怀着一个又一个疑问,我打开了这本书。我立刻被自序的一句话吸引了——给教育一个故事。是啊,我们的教育,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近乎知识的灌输。很少有人会思考,我们应该给我们的教育一个故事。教育有时候也是一种人文的关怀,学生与老师,不应该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更应该是一种关怀。学生来到校园,会发生种种问题。这是他们个体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在社会化的历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就像蝉的蜕壳,只有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才可以走向新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更像是一个引领者,我们作为过来人,希望我们的学生不要走我们的老路子,犯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因此,我们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拼命的把他们拉到我们认为正确的路子上去。可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学生他们并不理解我们,并不领情。反而想尽办法与我们对抗,把我们当成他们的敌人。是的,他们把我们当成了潜在的敌人。他们真正的敌人是谁呢?是整个社会的规则。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磨掉一部分自己以前的个性,向着共性靠近。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此他们拼命反抗。不想写作业,不想上课,不想学习。而我们老师就成了这些规则的代言人,自然受到了他们的反抗。

可是,我们都明白,当学生自己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再想做出改变的时候,为时已晚了。所以,尽管我们知道他们会烦,我们还是一遍又一遍的重复。只希望可以多挽救几个误入歧途的学生。我们起早贪黑,我们不厌其烦,我们一直在重复,不断在重复。重复那些大道理,只是希望他们多多少少可以听进去一点儿,学进去一点儿。哪怕是只有一点点,也可以给学生的人生带来变化。

然而,当我们静下心去想的时候,我们或许会发现,我们的做法确实会有些不妥。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两者兼顾呢?王维审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做一个叙事者。每一个学生天生都是热爱故事的,而每一个美好的故事里,一定包裹着某些价值观的内核,包含着真善美等人类的基本底色。所以,如果我们可以好好利用,故事就可以成为教育的手段,成为一种柔软的教育。故事中的温暖可以给学生爱与鼓励;故事中的经验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故事中的道理比空洞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故事中的知识能够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的烙印。故事是一种无痕的教育,有了故事的教育变得更有温度。而有了温度的教育才更能暖化那一颗颗小小的心。

故事是人生的营养,有些故事可以蛰伏于生命的某一个角落,在某一天,突然对我们产生影响。很多年以后,学生或许并不会记得你是谁,甚至很多知识也记不太清了。可是他们可以记住这些故事,无论过去多久,那些深埋的,总会影响着,激活着,指引着他们。有人或许会说,这只是理想状态,更多情况下,能做到这些是很难的。可是王维审老师却认为,他之所以会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是因为他可以真切地看到并感知到教育里的困境。理想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坚信不疑。给教育一个故事,让改变发生。

阅读 10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