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为有你,“乐”享教研——晋中市义教阶段音乐新教材培训暨课题中期成果展示研讨会

陈小斯
创建于10-28
阅读 32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秋意渐浓,时光清浅,撷一束光阴,抚过心间,唯有教研的芳华沉香流年,在最美的秋天,共赴一场诗意的教研。为加强艺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提升教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推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10月23日-25日, 晋中市教育局教研室在民歌之乡左权开展了全市艺术(音乐)交流观摩研讨活动。本次观摩活动分为专题讲座、课堂展示和交流研讨三个环节。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县昔阳二中陈斯老师现场做课《黄土高原上的歌》。

专题讲座

孙红成博士从新教材编创的指导思想“从哪儿来”以及“到哪儿去”做了详细解读,并且结合教材课时容量、中外作品比例、不同学科融合等方面给老师们提供了教学思路,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立足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赋能新课堂。

高宏喜老师做了《回归声乐常识,赋能音乐教学》专题讲座,加深了学员们对声乐在音乐教学中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课堂展示

        课堂展示分为小学组和初中组,每个组别分别以大单元的形式呈现,小学组单元主题为“音乐中的节拍”,初中组单元主题为“华夏之声文化根脉系列--泥土的歌”,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陈曦老师的《承风土之音,寻文化根脉》,第二课时为陈斯老师的《黄土高原上的歌》,第三课时为乔丹老师的《黄河船夫曲》。

          昔阳二中陈斯老师在左权研讨会现场做课。

         陈斯老师通过带领学生感知、了解《脚夫调》《杨柳青》两首风格不同的民歌,感受其在音乐要素上的特点,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民歌,区分民歌的基本体裁;其次在引导学生聆听演唱山歌和小调的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的演唱欣赏水平,更重要的是理解民歌的内涵和魅力,了解本土音乐文化,特别是晋中音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乡土文化的人文精神,理解根植于学生血脉的黄河文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真正的美育目标。

交流研讨

          昔阳县音乐教研员陈茜老师就大单元整体设计的构思和设计路径与大家分享交流。

        因为独特的地域特色,所以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课例便以七年级第二单元《华夏之声•文化根脉》中“民歌”为聚焦点展开。围绕“民歌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以民歌的三大体裁为抓手,选择了这些作品帮助学生构建民歌的知识体系,这是大单元整体设计的明线。

       三节课采用了先整合、后排列的大单元阶梯化的教学模式,立足单元学科素养目标,构建结构化的音乐课堂。在精讲课的两个课时中,又以“山脉—黄土高原”“水脉—黄河流域”为切入点,山脉、水脉连着文脉,共同支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这是一条设计暗线,隐喻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精神信仰,点燃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真正指向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听课结束后昔阳所有老师集聚一堂,开展交流研讨,老师们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困惑。大家围绕音乐教学的方法、策略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场气氛热烈,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

         各县区教研员对三位授课教师进行了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几位老师也是认真听取,虚心接受。通过此次活动真正锻炼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最后,晋中市音乐教研员郭春娥老师进行总结发言,提出要立足新课标、用好新教材、赋能新课堂。确定教学目标必须要依据教材和新课标,提出了课堂环节设置的逻辑和层次、课程设计的指向性要明确、课堂问题的设置要具体、课堂教学的知识点要贯穿始终。

       唯有爱、持有有趣的灵魂才能呈现最好的课堂!

         本次晋中市艺术(音乐)研讨活动聚焦新课标理念下探索音乐新境,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老师们不仅学习了新课标下音乐教学的有效方法,还通过实践探索了音乐课堂的创新路径。活动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为推动音乐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愿老师们在新时代的课改浪潮中勇于挑战,共研共学,共同推动高质量的音乐课堂。

阅读 32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