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之路漫无尽头,教研探索亦永无止境”。对于教师而言,一堂好课是经过反复磨砺的结晶,唯有教研活动持续不断,教育方能大步向前。
一年级同课异构
王艳洁老师首先向学生展示百宝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向学生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图,学生上台对生活中的物体分类、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通过“摸一摸”、“滚一滚”、“看一看”、“分一分”等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从而认识和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以百宝箱为驱动,学生完成各种角色任务:小小整理师-小小讲解员-小小侦探家-小小魔术师-小小拼图家,充满趣味性,引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最后在建筑中探索立体图形,生活的地球、太阳系等,生活中有更多的秘密等待同学们去探索。
付冬梅校长通过从水果蔬菜到图形分类整理的活动,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引出课题。然后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你还会继续分类吗?”对立体图形进行直观辨认和区分,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把握物体形状的本质特征。然后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活动,了解正方体和长方体、圆柱和球分别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水桶搬不动有什么好办法”“桌子能设计成球吗?”充分体现课堂联系生活。最后通过谁的脚印引发拓展,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结合,生活中还有其他的立体图形么?升华本节课的主题。
两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能够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教师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和层次性,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同课异构
二年级数学组第二次同课异构的课题是《认识倍》,由翟树玉老师和王晓潼老师执教,“倍”在小学数学里是一个重要概念,是在学生学习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数倍”的概念,也是学生后续学习“小数倍”、“分数”、“百分数”、“比”的内容的基础,也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拓展。
翟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上台展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翟树玉老师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营造出了一个积极、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积极性高。教学层层递进,环节紧密,教学过程井然有序,过渡自然,能够完美的把控课堂节奏,引导学生突破本课堂的重难点。
最后,翟老师善于联系生活,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进一步加强巩固练习,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倍”。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很高,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王晓潼老师在课堂上运用了有趣的教学方法,将创设的兔子拔萝卜的情境融入到教学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使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学习内容。
王老师教学设计完整,练习题全面,善于运用迁移巩固,一个题目变换练习,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倍”的含义。利用多媒体图片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层层递进,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课堂纪录良好。
两位老师通过深入研究教材,精心准备,以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呈现了两节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堂。
课程结束了,但学习没有结束,课后数学组老师及时评课,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课堂中的亮点给予肯定,也指出了不足之处。
三年级同课异构
三年级数学组同课异构的课题为“认识周长”,由刘岩红老师和潘玲玲老师执教。“认识周长”是“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周长的本质就是通过测量或计算确定线段的长度。教学中,既要抓住“周长”中的“周”字,也要抓住“周长”中的“长”字,要让学生明白从哪儿到哪儿线的长度才是周长,帮助学生建立周长概念,理解周长含义。
本节课,刘岩红老师通过引导学生“比一比”来区分“面与周”;通过“剥一剥”建立 “一周”的表象;再通过“量一量”认识“周长”。使学生在周长的动态学习中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的感知与认识。刘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上课在黑板上出示了三个平面图形,在观察的基础上,用学生最熟悉的资源,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数学书、课桌、纸片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感受“面”与“周”的存在。教学活动把抽象的几何要素变成了学生触手可及的自然体验。“面”与“周”顺理成章地一起走进了学生的数学世界,触摸中感受,感受中认知。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在操作、观察中初步感知了一周。接着引导学生进行着面与周的比较把“周”和“面”一起认,在“摸一摸”、“指一指”的操作中强化对比,体会“周”与“面”的区别和联系。面在周的里边,周在面的外边。
为沟通“一周”和“周长”之间的关系,刘老师精心准备学具,在纸片的边缘隐藏了一圈的边线。在教学时,从正方形选定的起点开始,慢慢地把事先贴好的边线往下剥,通过这样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周”,被剥下来表示正方形“一周”的边线活生生地跃然在黑板上。在建立“一周”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度量,获得结果,从而理解“周长”。在不断对比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到“周”是测量的对象,“长”是测量的结果,周长的本质即封闭图形一周长度的刻画,渗透度量意识,“周长”的概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学生心中。
潘玲玲老师以一张30厘米的纸条为切入点,引导不论是围成圆、三角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它的一周边线长度都没有改变。然后出示一些图形,有封闭的,有不封闭的,让孩子在比较辨别中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封闭图形;在了解了周边线和封闭图形这两个概念之后,引出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接着找一找生活中的周长:钟表的面一周的长度、黑板的面一周的长度......
在测周长的环节中,潘老师让学生借助尺子测量、计算并展示自己所带图形的周长,三角形的周长是把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四边形的周长就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那五边形的周长呢?八边形呢?十边形呢?......
通过说、量、算等活动,深入理解周长含义及计算周长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由“物体某个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的周长”类推出“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它的周长”,从而完善和深化对周长含义的认识。学生在说、量、算等活动中,初步认识到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个过程既发展了周长的概念,又蕴含了计算周长的基本方法,两者有机融合成一体。
进而引出测量硬币周长,学生自主探究并展示绳测法和滚圆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感悟数学的度量方法,增强空间观念和量感。
在拼摆小正方形的过程中,学生体会拼完后的图形周长不再是原有周长的叠加,重合的边就不能算作图形的周长,又一次帮助学生深化对图形周长的理解。
最后的练习利用有关联的图形并增加面积干扰,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体会图形转化的方法。
两节课在设计上围绕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的认识和理解,创造了让学生充分猜想、探索的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去设想、推测、表达、交流,逐步探索出“周长”的含义,进而,在大量的操作活动中体验、理解周长的实际含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在实践中得以升华,并对以后“周长的计算”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在设计上充分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年级同课异构
为探究小数意义的价值,四年级数学组的王新欣和王继红两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小数的意义》同课异构的教学展示,给四年级数学老师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与交流机会。
第一节课由王新欣老师执教。王老师通过复习三年级《小数的认识》唤醒学生对小数概念的回忆。
从计数单位入手,通过让学生回顾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自然引出小数的概念。课堂上,王老师利用小正方形,将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即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她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测量和计算,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王老师的教学风格亲切自然,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显著。
第二节课则由王继红老师执教。王老师则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她以游戏的形式引入小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她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如“一张纸条被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成长。课堂上,王老师循循善诱,学生们思维活跃,掌握较为扎实。
在教研活动时,两位老师与听课老师们一同互动交流,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心得。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不仅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还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他们表示将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五年级同课异构
五年级数学组的薛钰和孟洋老师带来了同课异构《可能性》。《可能性》是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课重点在于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确定与不确定现象,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两位老师把数学问题转化成潜在的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薛钰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及生活经验等因素,创设了摸球游戏,设计游戏,抽签等活动。用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经历“可能性”形成的探究过程。
课堂上,孟老师巧妙地将抽象的“可能性”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例,让每一个复杂的数学原理都变得直观易懂。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仅掌握了新知,更激发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仿佛一扇通往数学奥秘的大门被缓缓打开。
课后,五年级数学组教师一起集中会议室进行评课。两位老师在这节课的课堂活动中,设计的问题能紧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感受到概率知识就在生活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物有甘苦,尝之者知;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教研活动不仅是一次教学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更是对数学教育理念的深刻探讨与反思。它让我们看到,在数学的广阔天地里,每一位教师都是引领学生探索未知的引路人,而每一次精心设计的课堂,都是为学生搭建通往智慧之巅的坚实桥梁。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不断推动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坚信不忘初心定能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