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学校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静宁二中再次举行了“构筑理想课堂”建设暨公开示范课活动。
高一地理组公开课由司雅宜老师主讲。
公开课展示
课件
深入教研
说课
《风成地貌》是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以新月形沙丘为例介绍了风积地貌的形成及特点。通过学习风成地貌,有助于学生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是,对于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和深入的理解。
此外,高一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丰富的图像、实例和实验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
本节课课标是1.4通过野外观察和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为:1.观察风积地貌景观图等,了解风积地貌的形态和景观特点,探究风积地貌的形成过程。2.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了解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课标对于这一内容要求层次低,主要是识别。说出特征,我希望能通过第一节流水堆积地貌和本节的学习总结出堆积地貌的共性,也就是物质来源、动力条件和沉积环境。而本节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和判断风向我并没有再延展,只是初步认识了几种变形。
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是风沙危害及防治措施,我采取了教材上的探究作为情境创设:豫东风沙地的治理。并且认识了沙漠地区的几种常见防治措施。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还不够,部分学生可能对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分层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评课
何俊生老师评课:
亮点:1、授人以渔强于授人以鱼。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釆用问题引领、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层层设疑、不断纠正、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由理想到实际、再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如新月形沙丘到变形沙丘、再由沙丘的成因到沉积地貌形成条件等。2、授人以欲强于授人以渔。在课件制作中有大量视频和风积地貌图片,并直观地让学生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的欲望,达到良好的效果。
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观察和实际操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2、最后能把戈壁与沙丘的形成联系起来讲,效果会更好些。
郑建明老师评课:
教学优点
1.备课扎实,准备充分,幻灯片设计精致,这些精美的图片和短视频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个课堂通过问题探究,限定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讨论,最后通过小组分享,教师点拔来完成,效果较好;
3.整个课堂学生参与度广,所授内容罗辑严密,层层递进,重视知识生成,重视方法点拔。
建议:
学生探究时,给学生的时间有点紧,导致一部分学生讨论不充分。
闫丑祥老师评课:
优 点:1.司老师授课过程中教态自然,用语亲切精准,教学功底扎实,课堂把控强。
2.理念先进,极具创新性,教学环节流畅,精心设计了自主探究。
3.从教学效果层面,教学目标达成性好,地理原理讲解透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既有知识层面的落实,又注重培养学生手绘口讲的能力,教学环节注重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建议:关于提出的问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偏少,应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尽可能的先能总结出答案要点,再帮学生一一落实。
张苗苗老师评课:
今天听了司老师的示范课,让我领略到了名师的教学风采,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本节课,司老师通过大量的视频、图片,通过情境化材料探究,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层层递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深入思考、积极交流,探究风沙地貌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通过这节课学生获得了知识、锻炼了思维、培养了素养。
这节课,让我收获颇深的有以下几方面:1、精心备课。司老师的授课内容虽源于教材,但却高于教材,可以看出是对多版本教材内容多次研究后,进行了整合,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各环节之间衔接的非常自然,让人感觉非常流畅。
2、教学方法独特。地理教学来自生活,回归生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强大的气场和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司老师课堂教学语言简洁、精准、专业,再难的问题,她都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用简洁精准的语言化难为易。课堂上司老师面带微笑、娓娓道来,对学生谆谆引导,非常有亲和力!
4、重视地图,课堂展示大量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识图、绘图,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一点改进建议:在课堂活动中能给学生留出足够时间,让学生整理要点内容,达到当堂理解的效果。
—END—
编辑:司雅宜
审核:郑建明
监制:何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