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长寿化的趋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尊老爱老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当今时代更已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从家庭讲,老年人幸福不仅是自己的幸福,也是儿女的幸福,更是家庭和睦安定的基石。从社会讲,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衡量社会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还影响着当下年轻人对未来的安全感、对人生的期待感和对奋斗的信心感。
要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一是夯实农村养老服务基层基础。推动建立政府扶持引导、村集体组织建设、老年人相互帮扶、社会广泛支持的村级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模式。二是推动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拓展乡镇敬老院功能,逐步使乡镇敬老院转型成为具有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服务转介等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发挥村级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前沿阵地作用,支持发展互助式养老。
要把养老服务送到“家门口”。依托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充分发掘社区辖区内老年人需求,开展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并为辖区内存在低收入、高龄、独居、残疾、失能等情况的老年人提供符合需求的养老服务。同时,还应对接专业养老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闲娱乐、助餐助行、紧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务。同时,鼓励执业医师到社区养老设施进行诊疗性医疗服务和号召社区养老服务企业招聘优秀的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养生等非诊疗性健康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健康状况,并且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应当重新认识老年人,尤其是刚退休不久的生产性潜能,关注老年人的价值贡献,改变以“养”为主的政策思路,将生活领域的“保障”延伸至生产领域的“老有所为”“退有所用”。创造适合中老年群体参与的机会和资源,鼓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有劳动意愿和劳动能力的中年或低龄老年人免费提供相关公共就业服务;推动城镇社区组织继续为老年人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提供载体平台;通过技术和技能培训提高中老年群体的劳动参与能力,助力有条件的老年人留在职场或重返劳动力市场。个体与家庭、企业和社会,尤其是媒体,都需要与时俱进,消除对老年人的偏见、歧视等负面认知,让我国老年人在国际国内的正能量形象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