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好奇心,开启探索之旅
语言四论:沉沦的日常语言;狭隘的逻辑语言;变态的诗性语言;超越一切语言的沉默
1.沉沦的日常语言
语言是我们把握世界的最主要方式。
我这里说的世界,意指自然物理世界,人际社会,自己的身体(这个词语在这里包括了思想和情感)。所以每个人的世界必然有所不同,因为它的中心,那个身体独一无二,他的人际网络独一无二,他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需求独一无二。不,连他也是一个流动者,身体,情绪,思想,人际,对世界的理解、把握与需求。
一个温馨、安全的环境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这样的环境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到放松,还能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在家中或教室里布置一些角落,专门用于孩子的学习活动,比如设置一个阅读角或者艺术创作区,都是不错的选择。这样既能让孩子们有专属的空间进行探索,又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2.狭隘的逻辑语言
试图用文字把声音把握住,定格下来,就像日本的枯山水艺术:不是用流水本身,而是用沙,表现出涟漪,波浪,水流。
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用固定之物,表现流动之态。
但久而久之,文字的固定形态会让使用者从名词的角度去理解一切,包括原本更应该以动词和形容词去理解的意义:思想,劳动,工作,道德,艺术,美……
3.变态的诗性语言
科学语言是谋求全体人类的共识,在谋求共识的幌子下,每个人、每个民族都在试图实现他的强力意志。
诗意语言则宣告它就是在赤裸裸地争夺语言的私人命名权,“给每一座山每一道河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4.沉默,超越一切语言
我少年时偶然读到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不明觉厉,终身震撼:
“凡能说清楚的,就应该说清楚;凡无法言说的,就应保持沉默。”
为什么说每一个妈妈都应该知道《孩子如何学习》,而不首先是爸爸,是老师。因为妈妈是孕育孩子的第一人,先是十月怀胎,然后是婴儿期幼儿期陪伴孩子成长的也更多的妈妈。推动世界的手正是“摇摇篮的手”。研究孩子是如何学习的——“摇篮里的科学家”。
第一,这台计算机的初始程序里必定预装了大量关于世界的知识。这本书里将会讲到的科学实验表明,即便是新生儿,也已经对人、物和语言有了很多了解。婴儿拥有可同步修改、重塑和重构知识的强大学习机制。第二,婴儿们拥有全宇宙最给力的技术支持系统—妈妈。成人自身的天性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式是有利于婴儿学习的。实际上,这样的支持在婴儿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支持本身就是婴儿这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婴儿的计算系统本质上就是一个网络,编织这张网的材料不是光纤,而是语言和爱。
婴儿知道人的移动方式。婴儿有限的视力也能让他们特别注意到人。关于新生儿看不见东西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但是按照成人的标准,婴儿的近视很严重,与成人不同,他们无法轻松改变焦点以适应远近的物体。这意味着距离30厘米远的物体正好落在婴儿视线的焦点上,更近或更远的物体则都是模糊的。同时,这个距离正好是婴儿的脸和抱着他的人的脸之间的距离。婴儿的视觉感知能力仿佛是经过了专门的设计一般,他们看得最清楚的正是那些最关爱他们的人。
孩子生来就会做的事。婴儿从一生下来就能够辨别人的面孔和声音,并认为他们自身是有别于其他视觉所接受到的影像和所聆听到的声音,而且明显喜欢这些外界的影像和声音。在出生几天后,新生儿就能够认出熟悉的面孔、声音甚至味道,相比不熟悉的而言,小宝宝们更喜欢熟悉的这些外界信号。他们甚至刚一生下来,就能够根据在子宫里听到过的微小而清晰的声音辨认出自己妈妈的声音。在出生后的前九个月里,婴儿还没有学会走路、说话,甚至爬行,但他们已经可以区分开心悲伤和生气的表情。
新生儿也会模仿。3周大的婴儿可以模仿吐舌头。想要模仿,新生儿就必须通过某种方式理解内在感觉,和他们看到的外在面孔之间的相似性,而这个外在面孔就是一个圆形的形状,下方长了一个长长的可以伸缩移动的粉色玩意儿。新生儿不仅能够辨认面孔,并表现出对人类面孔的喜好,似乎也能初步意识到这些面孔和他们自己的面孔是一样的,他们能认识到其他人“和我一样”。
研究孩子不只是为了了解孩子,还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高普尼克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领袖,也是第一个从儿童意识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认为,相比于其他生物,漫长的童年就是人类专属的学习期,它使孩子成为全宇宙最高级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