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糖”为墨 “画”传非遗——库尔勒市第二小学开展“非遗与科技共舞  传承与创新同行”科技实践活动(五)

湫殇
创建于2024-10-27
阅读 207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非遗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凝结着各个领域的文明与智慧,为了传承非遗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2024年暑假期间,库尔勒市第二小学的学子们参观了“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非遗展示活动。“当非遗与科学技术等现代高科技相结合时,会不会使非遗文化迸发出别样的生命力?”在学校综合实践老师的带领下,二小学子们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探索之旅。

同学们的探究之旅从查阅资料开始,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在众多的非遗项目中,同学们发现,非遗糖画,是传统技艺的瑰宝,那一幅幅用糖液勾勒出的精美图案,不仅是甜蜜的象征,更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为了更好地了解糖画的制作工艺,同学们积极开展了关于糖画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孩子们发现糖画可以制作成各种精美的样式。于是孩子们在秦秋芳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研究,都希望能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糖画作品,将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00:58

一、探究糖画,了解非遗

“一勺糖丝飞写快,

龙蛇花鸟画糖卖。

儿童欢喜画中糖,

民俗传承糖中画。”

糖画这么神奇,同学们迫不及待想探个究竟,他们上网搜索有关糖画的资料。通过网上搜索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在众多的非遗项目中,同学们发现,非遗糖画,是传统技艺的瑰宝,那一幅幅用糖液勾勒出的精美图案,不仅是甜蜜的象征,更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为了更好地了解糖画的制作工艺,同学们带着问题积极开展了关于糖画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孩子们发现糖画可以制作成各种精美的样式。于是孩子们在秦秋芳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研究,都希望能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糖画作品,将这项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它亦糖亦画,可观可食。民间俗称“倒糖人儿”、“倒糖饼儿”或“糖灯影儿”。分为平面糖画与立体糖画两种。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熔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即可以观赏也可以当做孩子们的小零食。

二、动手实践,传承非遗

在课上,班主任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了糖画的历史和制作过程。随后播放非遗糖画传承人制作糖画的视频:手握铁勺,蘸上少许如丝的流糖,随着手腕时抖时顿,顷刻间一幅栩栩如生、生动活泼的龙凤糖画跃然底板上,等新鲜的糖画凝固后,用一根竹签把作品提起来,一幅作品就成功了。

放学回家之后孩子们在家和父母共同开展了关于糖画作品的制作,孩子们时而埋头“作画”,时而苦思冥想。不一会儿,富有创意的糖画陆续成型。在他们的“笔”下,原本平平无奇的糖汁变成了各种各样的艺术品。

00:55
00:08

三、巧手绘画,宣传非遗

同学们意犹未尽,把这次活动的收获通过文字和图画表达出来。他们用巧手做出一张张精美的糖画手抄报,内容丰富多彩,涵盖糖画的历史、民间故事、制作过程、相关古诗句和寓意等。在家里,在班会课上,他们是一个个糖画宣讲员。

这次活动,让大家近距离体验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糖画的独特魅力,在科技节上尝试制作糖葫芦,向全体同学展示了非遗的魅力,同时也让美食变成了甜蜜的艺术,让二小学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将继续探寻,当好小小非遗传承人。

通过对糖画制作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有了自己的想法,糖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糖除了制作糖画、糖葫芦,还可以制作成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糖都有什么样的用途?

有了这样的想法学生们准备在课后对“糖”进行一次更加深入的了解,请大家期待孩子们的研究成果吧!

撰稿:刘学斌

审核:秦秋芳

定审:张延芬

摄影:董亮亮,刘学斌

阅读 207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