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窝镇中心幼儿园大赵分园大班项目化活动—邂逅小青虫

刘真真
创建于10-27
阅读 98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陈鹤琴曾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大自然、大社会是孩子们最真实、最丰富、最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菜叶上的洞”搭建起了孩子们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将自然环境中常见的蔬菜叶子上的洞为研究对象,基于幼儿兴趣,以“洞”为线索,幼儿在好奇心得驱使下寻找破洞之主,再到发现青虫及青虫的保护色等等,在过程中提升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幼儿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让幼儿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奥秘。让孩子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增强感官意识,观察能力及推理能力。

缘起

      一次午饭后的散步,我带着孩子们来到菜地旁去看看我们的蔬菜。孩子们发现了我们班菜地里的小白菜菜叶上面“破”了很多的洞,孩子们对上面的洞很感兴趣,于是围着这些有小“破”洞的菜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猜想。引发讨论:

    优优说:“这些洞是被毛毛虫吃掉了”;诺诺说:“这里有一只蜜蜂,这些洞是被蜜蜂吃掉的”;赵天成说:“这些洞是被蚂蚱吃掉的”;优优说:“叶子上有蜗牛,这些洞是被蜗牛吃掉的”;诺诺担忧说:“虫子们会把我们的小白菜吃掉,那我们园的小白菜就会死光”;刘文煜说:“那我们把这些虫子抓住,来保护我们的小白菜”……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们对目前观察到的“洞”是非常感兴趣的。《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点,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身边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去探索和发现。因此,菜叶上的“洞”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教育契机,在幼儿如此浓烈的兴趣之下,应鼓励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寻找“菜叶为何有洞”的探究之旅开始了。

课程脉络

(一)菜叶上发现了虫子

1.“破”洞的猜想

       组织幼儿在菜地旁,仔细观察小白菜叶子上的洞。鼓励幼儿用手触摸叶子、洞口的边缘等,进一步感受这些洞的特点。让每个幼儿都分享自己关于洞形成原因的猜想,并且说说为什么会这么想。例如,认为是蜜蜂造成的,诺诺说:“因为我看到蜜蜂在菜地里飞,它可能会吃叶子。” 教师把幼儿的猜想记录下来。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有的幼儿说可以在菜地旁边守着看是什么虫子来吃叶子,有的说可以查看叶子上有没有虫子留下的痕迹。

2.菜园解密

       给幼儿发放放大镜,让他们在菜地里仔细寻找虫子或者虫子留下的痕迹。在寻找过程中,有的幼儿发现了小青虫,兴奋地叫起来:“看,这里有小青虫,它在吃叶子呢!” 教师引导其他幼儿过来观察小青虫的样子,它的身体是绿色的,小小的,在叶子上慢慢蠕动。除了小青虫,幼儿还发现了一些蜗牛壳,这时候教师提问:“那蜗牛到底有没有吃我们的小白菜呢?”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壳周围有没有被吃过的叶子残渣等。最后得出结论,小青虫是造成小白菜叶子上洞的主要 “凶手” 之一,而蜗牛并没有吃小白菜。

(二)除虫进行曲

1. 人工除虫

       针对小青虫吃小白菜的情况,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除掉小青虫来保护小白菜。有的幼儿说直接用手抓走,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小心翼翼地把小青虫从叶子上抓下来,放到一个小盒子里。在抓虫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要轻轻的,不要伤害到小青虫,同时引导幼儿观察小青虫在手上的感觉,软软的、凉凉的。教师趁机提问:“我们把小青虫抓走了,它没有小白菜吃了,那它会怎么样呢?” 引发幼儿的思考和同情心。

2.环保除虫法

      探索有幼儿提出用农药来杀死小青虫,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幼儿讨论农药的危害。展示一些使用农药后对环境和其他小动物造成危害的图片,让幼儿明白农药不仅会杀死小青虫,还会伤害到菜地周围的其他生物,也会污染土壤和水源。于是,幼儿们开始探索环保的除虫方法。有的幼儿说可以在菜地里放一些小青虫的天敌,像小鸟。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吸引小鸟来到菜地,幼儿们想到可以在菜地旁边放一些鸟食盆,还可以种一些小鸟喜欢的植物。还有幼儿提出可以用大蒜水来喷洒在叶子上,因为大蒜的味道可以驱赶小青虫。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大蒜水,将大蒜捣碎后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喷壶喷洒在小白菜的叶子上。

3.除虫行动后的观察

       在采取了除虫措施后,教师带领幼儿每天观察小白菜叶子的情况。幼儿发现,被抓走小青虫的叶子没有再出现新的洞,而喷洒了大蒜水的地方,小青虫也很少靠近了。这让幼儿们感受到了自己行动的成果,非常有成就感。

(三)菜青虫长大后会变成什么?

1.绘本探秘

       当孩子们在室内喂养小青虫时,看见一只小青虫一动不动,优优说:“小青虫在做梦呢”。老师及时引导,小朋友们都有一个美丽的梦,小青虫有什么梦想呢?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欣赏、阅读绘本—《小青虫的梦》。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绘本中的毛毛虫吃了很多东西后,慢慢变成了茧,最后变成了蝴蝶。然后提问幼儿:“我们抓到的小青虫会不会也变成美丽的蝴蝶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观看小青虫的变化过程

01:50

2.手工制作—蝴蝶

3.制作绘本—绘画小青虫的梦

       给幼儿发放绘画工具,让他们画下小青虫长大后的样子。有的幼儿画了一只美丽的蝴蝶,翅膀上有五彩斑斓的花纹;有的幼儿画了一只飞蛾,因为他们觉得小青虫也可能变成飞蛾。幼儿们互相分享自己的画作,讲述自己为什么这样画。

4.静心等待

       教师和幼儿一起将抓到的小青虫放在一个透明的盒子里,里面放上一些新鲜的叶子,为小青虫提供食物。每天幼儿都会去观察小青虫的变化,记录小青虫的生长过程,如它什么时候开始结茧等。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比较漫长,但幼儿们在等待中充满了期待,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耐心。

5.搭建小青虫的家

画规划图

分享游戏故事

合作搭建小青虫的家

游戏故事展示

教师的收获

1.小环境,大课程

     ①挖掘教育资源在这个 “邂逅小青虫” 的案例中,教师深刻认识到幼儿园的小环境(如班级的菜地)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原本看似普通的菜地,因为菜叶上的洞和小青虫的出现,成为了一个多功能的教育场景。教师可以从这个小环境中挖掘出关于自然科学(昆虫与植物的关系)、环境保护(如何在菜地除虫且不破坏生态)、数学(如观察记录小青虫的生长周期天数)等多方面的课程内容。这让教师意识到要善于发现身边小环境中的教育价值,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课程,拓展幼儿的学习领域。

       ②课程生成的灵活性基于小环境生成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在菜地中的实际发现和反应随时调整课程内容。例如,当幼儿对菜叶上的洞提出各种猜想时,教师顺势开展了关于探究洞形成原因的课程活动;当发现小青虫后,又延伸出除虫方法探索和小青虫生长过程的课程。这种灵活性打破了传统预设课程的局限性,使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提高了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幼儿在前,教师在后

      儿童主动的、有意义的学习是现代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追求。在“邂逅小青虫”这一幼儿园大班生活游戏案例中,幼儿在菜地中的种种探索活动,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这背后是教师对幼儿的充分尊重、支持和信任。

①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尊重幼儿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从最初幼儿对菜叶上洞的成因进行猜想开始,教师就将话语权交给了幼儿,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后续的活动中,如探索除虫方法时,幼儿提出的用手抓虫、吸引小鸟、制作大蒜水等想法,教师都给予了尊重和鼓励。这种 “幼儿在前” 的做法让教师看到了幼儿的无限潜能,他们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而教师只需在必要的时候提供引导和支持。

      ②教师引导的艺术性在“教师在后”的理念下,教师明白了引导的艺术性。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提供适当的工具(如放大镜)等方式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引导幼儿思考农药除虫的危害时,教师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让幼儿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直接说教。这种引导方式既能激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

阅读 98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