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教学 

——万州小学语数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日记03

熊老师
创建于10-27
阅读 18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10月24日上午,万州小学语数骨干教师培训班走进七色花小学,参加黄浦区虞怡玲数学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当天下午在卢湾实验小学汇智楼五楼临床实验室观摩语文研修活动。

上午研修活动分三部分:七色花小学应杨姣老师执教展示课《平均数》、开展课后评课议课研讨、虞怡玲校长活动小结与工作室近期工作布置。

课例展示

七色花小学应杨姣老师执教《平均数》

(沪教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3单元)

虞怡玲校长主持本次评课议课活动。

应杨姣老师说课

应杨姣老师结合本节课的前期研究、中期实施、后期复盘作了较详细的解读。通过对学生学情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核心目标为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学生真实存在关于“0”的数据处理,经历了多个版本的应对策略。

工作室成员评课议课

课后,工作室成员和培训学员结合应老师的课进行了议课。老师们一致认为“平均数”一课设计真实情境,逻辑结构严密,让学生经历“一一对应比、比总和、比平均数”的过程,获得多样化比较策略。设计不同轮次同类数据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得不用新统计量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体会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体会极端数据对于平均数的影响,感受平均数的灵敏性。

整节课,学生在数学学习情境中,经历多项数据作比较的过程,借助条形统计图观察比较、“魔法空间”实践操作,理解移多补少关于平均数的意义,沟通了移多补少和求和平分之间的联系,会用所学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展现了数字化赋能教学的实际意义。

虞怡玲校长总结点评

她指出,数学课应该回归数学本质。平均数作为统计量,一定是基于统计意义的真实情境需求展开教学。当数据总量累积到一定程度,为了简洁便于观察分析必然需要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趋势,应该将数据意识植于学生心中。本课在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关于生成数据0的处理得很细腻。学生的有效学习一定是在学生有认知冲突时,在知识发生发展处开展教学才会有效。设计更贴合学生,融合本课全过程的情境可以使本课变得更完美。

培训学员听课感悟

学员1:《平均数》一课,“掷壶比赛”情境引入和练习里的“人均图书阅读量”等,都源于生活实际问题,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了整个课堂。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在体验中感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算法,体会平均数的虚拟性,进而形成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学员2:1.在实际情景下,以任务驱动孩子主动学习、交流,目标明确;2.数字化赋能教与学,直观、形象、简洁高效;3.对比分析找答案,让生经历收集、整理、思辨过程;4.敏锐捕捉疑点、误题(0+9+8+4+7)÷4=7,突破难点。

学员3:听了《平均数》一课,感受颇深,在双新背景下,利用数字化教学的创新教学方法,去理解平均数。平均数在生活中本就应用很广,本节课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创设)紧密结合,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用手去操作平均数,以形助数,以数解形,整个学习过程清晰流畅。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学员4:新课标指引下,要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在中间环节中,教师充分体现四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分析等体现统计特征过程。

学员5:个人认为平均数的统计的意义:1.表示集中趋势;2.反映总体水平;3.进行比较和分析;4.作为预测和估计的依据;5.简化数据。

课标中描述:统计与概率在小学阶段包括数据分类、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三个主题。第二主题,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数据,其中蕴含着有价值的信息,利用统计图和统计量可以呈现和刻画这些信息,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知道用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的数,能描述平均数的含义;能用平均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本课重视有意义的实际情境,掷壶小能手情境是该校学生熟悉的情境,贴近学生实际。借助已有条形统计图知识,通过模象直观与实际空间操作相结合,将移多补少的直观经验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了平均数为什么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全过程运用对比进行思考,体现出平均数进行比较分析的统计意义。

思维的深入就在活动中的跳一跳。往往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单一到综合,由形象到抽象的基本规律。本课举例:相同轮次比较→不同轮次比较,具像条形图移多补少→抽象求和平分,求和比较→一一对应比较→平均数比较,平均数代表一般水平→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七色花小学魔幻空间

下午:卢实小语文研修活动观摩

下午研修活动分三部分:卢实小戴音琦老师执教《少年中国说》第2课时、江毅华老师作《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微讲座、培训学员结合课课例和讲座开展评课议课。

下午活动由卢实小顾炜老师主持

课例展示

卢实小戴音琦老师执教《少年中国说》第2课时

戴老师尝试用数字化手段,让学生通过语势图补充完整,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的顺序和规律,尝试记忆。借助学习单提供支架式交流,将句意、画面想象及感受、画面与少年中国的联系整合理解,构建典型事物与少年中国之间的联系。在数字化筛选中理解称中国为“少年”的原因。通过理解“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关系,呈现利用数字化手段统计理解作者感情的云词条。

整节课在数字化赋能语文教学方面作了大量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评课议课

上课教师说课

戴老师从教材单元解读、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教学流程等开展说课。

微讲座

江毅华老师作《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提升核心素养》微讲座。系统介绍了学校在语文教学项目化和数字化转型方面所作出的探索和努力。

学员交流《少年中国说》观课心得

学员1:1.数字化赋能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习成果可视,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行为。戴老师在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时,利用语势图,选择词语按顺序填空,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学生背诵情况用统计数据直观反映,清晰明了,让学习效果清晰反馈。

2.课文第2自然段,理解事物的象征意义与少年中国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难点。戴老师借助导说单,搭建支架,给予示范,先教后练,让学生理解联系有抓手。

3.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戴老师不光给了学生资料,还让学生筛选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懂得了在浩如烟海的互联网资源中,哪些资料才是有助于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真正体现了为着发展学生素养的目标而去。

学员2 :在数字化赋能教学方面,将评价结果形象展示。学习单的运用有效。第2段关键理解是否从字面意思加上事物展开想象理解达到本质。资料运用的时机是否可以前置。

学员3:首先,戴老师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和解读准确,紧扣语文要素,制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围绕目标来进行,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戴老师能够基于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对学生展开评价。最后,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开展,能够持续不断的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和发展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

学员4:数字化使用,材料应该有效性筛选。小组合作时间应该有难点突破。遵循理解-感受-表达,在什么时机读更有气势。

学员5:戴音琦老师的这堂课,借助数字化平台,创造性的运用语势图和词云统计,充分调动了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直观的反映出孩子们参与学习活动的成果,提升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值得推广。

数字化赋能教育是发展趋势,作为学科教师应该积极尝试将数字化植入课堂,融合多学科思维特点,用最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与创新性。

阅读 18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