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似松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鬲山游

创建于10-27 阅读293

  屯溪多山,故被称为“山城”,然都是那些低矮的丘陵。而位于西郊的鬲山,却以其海拔高度和虔诚朝拜而深受游客们喜爱。今天,正值周末,天色阴暗,正好打转鬲山景区。路上有一条景观大道,长约一千多米,两旁种植着高大挺拔的水杉,有的水杉叶已微微泛黄。过些时日,万山红遍,那这条景观带也会吸引更多的游人。

  我就沿着这样一条美好的路骑行,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院建筑群,群山掩映,黄墙红瓦,蓝绿云纹绕梁,当然都是中规中矩的模样,以透出宗教的森严肃穆。庙宇辉煌,修葺一新,大殿、偏殿、禅院等一应俱全。大殿中香火鼎盛,高亢的喇叭传来杳杳梵音。我没有进去,只在外围拍了几张照片,就匆匆登山了。

  一条花岗岩铺就的步道引我前往,山林阴翳,路灯幢幢。这里全都是马尾松,松木林立,针叶匝地,这是喜爱生长在丘陵地带的松树,形体高大修长,因“众木成林”,有的高到二三十米,要是暑气逼人的夏季前来,你定会遍体生凉。高大的树木亭亭如盖,遮天蔽日,阻隔住外面燥热的空气。此时已是深秋,我只感到深深的凉意。

  沿着石头步道继续前行,每到一个平台,都有一两座小禅房,可供香客烧香拜佛用,门前留下诸多香棒灰烬。这些禅房都有一定的历史,有的石柱上已布满青苔,有的紧临洞窟,深邃莫测;有的脚下涌出一股泉水,名“甘涌泉”。我文思泉涌,迅速摁下快门,记下点滴感受。当年与有着“诗佛”之称的王维并称的常建爱好游山玩水,他的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带有禅意,很好地诠释了这样一种意境。此刻没有大朵大朵盛开的花,一些小野菊点缀路旁,我瞟了几眼,伴着阵阵鸟鸣声迅速登山。

  花岗岩、红麻石铺的路交替开来,颇有一种新老接替的味道。我沿步道拾级而上,有亭翼然立于路中心,左右两排座位供游人小憩、歇凉。告别凉亭,就来到了人工栈道前,笔陡的阶梯好似一架天梯垂挂而下,令人望而却步。

  不到山顶非好汉,于是整装迈步,一鼓作气来到第一级观景台,时已气喘如牛,汗流浃背,于是眺望远方,稍作休息,继续前行。最后终于登临最高层,一个“地标”矗立山巅,此处海拔(    )米,游人用脚步丈量高度,任由自己去填补空缺。每一个登顶的人心中都有一个高度,不知这是树立者疏忽了还是别具匠心的做法。

  驻足山巅,久立四望,只见远山如黛,云蒸雾罩,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大地的颜色分外鲜明:蔬菜大棚的白,新开的泥土的红,这是独属于鬲山景区的丹霞地貌,风化后的岩石如丹似霞,分外惹眼;那金黄的晚稻,是大地最骄傲的展示,它们肃立在风中,掩不住内心的喜悦与丰盈。还有脚下树木的绿,满眼莽莽苍苍,江南马尾松独占山头,冒着不尽的生机和山林的气息。依傍着青山逶迤的率水河,清波漾漾,送走一江秋水向东流。

  独立寒秋,踌躇满志,此时山顶飘起了蒙蒙细雨,徒增“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味道,此情此景,古仁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唐杜少陵“百年多病独登台”,惆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宋范文正公发出这样的感叹“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而我已过了“物喜己悲”的年纪,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阅读 29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