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游宝称寺
唐·白居易
竹寺初晴日,花塘欲晓春。
野猿疑弄客,山鸟似呼人。
酒嫩倾金液,茶新碾玉尘。
可怜幽静地,堪寄老慵身。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相传其诗作要老妪听懂为止。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有《白氏长庆集》。
殷振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初学欧阳询,后遍临颜真卿、王羲之、钟繇等古代书法名家书体。“阴阳合和”理念贯穿其书法实践,书法作品多次入展全国、省、市大赛并获奖。联系方式13831003833
【话民俗】庙会文化
●此文荣获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主办的2015年《河北庙会》征文一等奖,原载《邯郸庙会》一书。
卫运河畔“毛州会”
——馆陶三月十五庙会
马 月 起
古老中国大运河畔的河北省馆陶县,共辖四镇、四乡、一个街道办事处、二百七十七个行政村,总面积四百五十六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四十八万亩,总人口三十四万。县城在南馆陶镇,建成区面积十五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十万五千人。南馆陶镇三月十五庙会作为流传千年的古庙会,规模大,影响广,内容丰富,是一种重要的古老民俗载体,是当地百姓重要的精神寄托。
庙会发生地馆陶——
卫运河畔的千年古城
馆陶县境内的卫运河两岸,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时常响起阵阵悠扬的纤夫号子声:
“河水清哟,唉嗬嗬,
唉嗬嗬哟,河水浑;
河水清了哟,唉呀,
糠菜填肚哟,离家门;
河水浑了哟,唉呀,
土埋人哟,唉呀;
不清不浑哟,唉呀,
土变金哟,唉呀……”
馆陶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古属冀州,自古就有黄河、清水、漳水流经,大禹治水曾在这里经过(《尚书·禹贡》:“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西周以后先属邶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后属卫国(都城初在今河南省卫辉,后在濮阳,地域包括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春秋时属晋国,是远近闻名的“冠氏邑”。据《左传》载,齐国曾为卫国兴兵伐晋,进攻冠氏,结果反为晋国所败,“丧车五百,因与卫地”,可见这里是晋国的边防重镇。战国时期先属魏国,后属赵国,赵王在古陶丘旁置驿馆,“馆陶”一名即来源于此。汉初始置馆陶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而且县名一直未变。
东汉末年,曹操在原淇水、白沟、清水的基础上,开挖白沟,在馆陶境内主要是在古清河、漳河基础上开凿而成,所以《水经注》载,自馆陶而下,既称“淇水”、“白沟”,又称“清水”、“漳水”。曹魏政权在馆陶西南境连接漳水开挖“利漕渠”,并设有“利漕口”(渡口)。隋朝政府在原白沟基础上开凿永济渠,唐、宋、元时期又称“御河”,这是古代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三国魏、晋时期开始至唐初,馆陶因其地理优势、水陆交通便利,作为阳平郡、毛州治所长达四百年,曾经是非常著名的“阳平城”、“毛州城”。
金代,馆陶县治所北迁至四十里处的今北馆陶镇,原馆陶城俗称“南馆陶镇”。明、清以来,流经馆陶的古御河称“卫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卫河在馆陶县南部的徐万仓村与漳河汇流,自徐万仓村向北到山东省德州四女寺这一段称“卫运河”。一九五五年,馆陶县城又迁回南馆陶镇,明清时期的馆陶城今天的人们俗称“北馆陶镇”。
今天的馆陶县,以卫运河为界与山东省冠县、临清市相望,南隔大名县与河南省相邻,青兰(青岛—兰州)、大广(大庆—广州)两条高速公路,106(北京菜户营—广东广州)、309(山东省荣成市—甘肃省兰州市)两条国道,武馆公路(武城-馆陶)、213公路(馆陶-大名)两条省道,邯济铁路(邯郸—济南)等交通干线在馆陶城纵横交错。
可以说,庙会的发生地——今馆陶城(南馆陶镇),如果从春秋时期的冠氏邑算起,应该是一座有着二三千年历史的古城了。据清光绪十九年《馆陶县志》载:在南馆陶镇,河边有驸马渡,渡口外平时有集贸市场,有大型社仓,有南馆陶厂(系东昌府所属州县及平山等卫),有南馆陶递运所,有南馆陶铺舍,有明永乐二十一年建的陶山水驿,有山西会馆。另,“晋公祠,在南馆陶渡口西。公讳‘调元’,入名宦。”可以说,南馆陶镇作为北周、隋朝时期的古毛州城,自古水、陆交通发达,交通运输业、工商业经济繁荣。今天的馆陶县,是远近闻名的“中国蛋鸡之乡”、“中国黑陶艺术之乡”、“中国轻工轴承之乡”,近年来先后荣获“中国富铬黑小麦种源基地”、“全国优质黄瓜生产基地示范县” 、“中国最佳生态宜居县” 、“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30余项国家级殊荣。历史上有四位皇帝的女儿被封为“馆陶公主”,三位皇族后代被封为“馆陶王”,大唐名相魏徵、宋初开一代文风的柳开、近代抗日民族英雄范筑先、现代著名诗人雁翼是馆陶人。
“毛州会”——南馆陶三月十五庙会的来历及变迁
馆陶三月十五庙会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最早可上溯到北周、隋、唐时期
馆陶三月十五庙会的最早发生时间已不可考。但是,长期以来冀鲁豫交界处一带民间盛传着一个顺口溜:
“走过京,串过卫,
赶过三年毛州会。”
意思是夸奖一个人见多识广,远的地方到过北京城、天津卫,近的地方到过毛州。这里的“毛州”就是隋唐时期永济渠畔的毛州治所——馆陶城,这里的毛州会就是今天馆陶三月十五庙会的前身。由此可知,庙会的历史至晚可以追溯到南北朝、隋、唐时期了。
馆陶自古地理位置重要,水陆交通优势突出,经济十分发达,对外影响较大。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原阳平郡的基础上置毛州,与阳平郡同治馆陶。隋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废毛州。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复置毛州,领馆陶、冠氏、堂邑,临清、清水、沙丘六县。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又废毛州。
古毛州,有不少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隋代名将刘仁恩曾为毛州刺史,《隋书·刘仁恩列传》中说他“倜傥有文武干用”,初为毛州刺史,治绩号“天下第一”,擢拜刑部尚书。又以行军总管从杨素伐陈,与素破陈将吕仲肃于荆门,仁恩之计居多,授“上大将军”,甚有当时之誉。隋开皇四年(584年)四月,又升为刑部尚书。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被俘遭杀后,其手下大将刘黑闼逃匿乡里,后被推为首领,为窦建德报仇,起兵反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刘黑闼自称汉东王,改年号为“天造”,定都于洺州(今永年广府),重建农民政权,刘黑闼陷相州,又率众北上。毛州百姓董灯明等杀刺史赵元恺,响应刘黑闼。后来唐朝派齐王李元吉、太子李建成率军队和刘黑闼战于魏州、毛州。刘黑闼败退毛州,因桥断而难以快速渡过永济渠,最终因新修的桥突然断坏而在唐军的追杀下损失惨重。
关于“毛州”一名的来历,可谓一个历史笑话,但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成语典故——“屯毛不辨”。《汉书·沟洫志》载:“河复北决于馆陶,分为屯氏河。”唐颜师古注曰:“而隋室分析州县,误以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以上的意思是,汉代黄河曾在馆陶决口,向北冲出一条新河名叫“屯氏河”。颜师古在注解《汉书》这段记载的时候说,隋朝中央分州县的时候,把本来该以汉代“屯氏河”之名取为“屯州”的州名,却因为误把“屯氏”的“屯”字看作了“毛氏”,而把这一新州取名为“毛州”。其实颜师古也错了,毛州实为北周设置。或许隋朝的大臣把“屯州”错认作了“毛州”。后来人们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这就是成语“屯毛不辨”的来历。
据清光绪十九年《馆陶县志》载:“毛州城,即旧南馆陶,在县(今北馆陶镇)西南四十里,隋置,大业初废。属武阳郡,周围八里,遗址尚存。”可见,人们关于古毛州城的印象直到清末以来乃至今天仍来十分清晰和深刻。
馆陶城既然曾长期同时作为阳平郡、毛州的治所,曾长期作为毛州和馆陶县治所,历史上的毛州会——馆陶三月十五庙会的规模、影响无疑会相当可观,其庙会的影响力始终闻名遐迩。
2、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一度显得冷清
虽然后来废除了阳平郡、毛州的行政单位,而且馆陶治所又一度在金代迁至今北馆陶镇,但南馆陶(今馆陶城)三月十五庙会一直规模较大、影响辐射的范围极广。直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庙会作为“四旧”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又作为商业经济的重要载体,被政府以破“四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名义所禁止、限制。但庙会的活动仍然以某种形式乃至以隐蔽的形式一直存在着。
一位八十岁的老大爷向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生动故事:文革时期讲究破“四旧”,因此卫运河大堤上的馆陶奶奶庙会也不例外受到影响。但虔诚的上年岁妇女们意志十分坚强,仍然“顶风”赶庙会、扭大神,所以政府就派人员一次又一次地驱赶。一年庙会,一众妇女们跳大神跳得正起劲,突然一辆吉普车开来。那时候能坐吉普车的可不是一般的领导干部,一时间不少人嚷嚷:“大官来了!”吓得跳大神的、闲逛庙会的纷纷四散奔逃。不料,车里人下来莫名其妙地说:“怎么了?出什么事了?别跑啊!我们是过路来看热闹的!”意思不是阻止庙会活动的。可是众人谁信啊?一下子全跑光了。后来证实确实是外地路过的。
另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讲了另一件趣事:当时有一座很宏伟的奶奶庙建筑,破“四旧”时当然被拆除了。但馆陶民间群众很执着,就又建了一座简易小庙,凑和着在那里烧香、跳大神。后来政府又给拆除了,民间百姓继续建。再后来,有高人出了高招,庙也建了,政府也不制止了。出的什么高招呢?那就是在奶奶庙前塑了一尊毛泽东像,一边偷偷跳大神,一边偷偷烧香祷告,一边高声背诵“毛主席语录”。那些一味迷信毛主席、整天高喊“毛主席万岁”的“革命战士”傻了眼,不知是该阻止还是该支持。就这样,庙会再没有停,反而越发热闹。
卫运河西大堤老母殿、圣帝关君殿外一边立着济公塑像,一边立着毛泽东塑像
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庙会活动越来越繁盛
今天的南馆陶镇已被南北方向的卫运河纵贯,河东部分称为“东馆陶”,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向东南方向迁至卫运河东大堤之外,目前是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辖下的一个村;河西部分称“西馆陶”,就是今馆陶县城。河东、河西都是庙会,祭祀活动核心区就在今东大堤、西大堤上下,面积三、四平方公里,而赶庙会密密麻麻的人群和搞经营的超市、地摊,则遍布十几平方公里的馆陶县城和河东的东馆陶村、东古城镇、么庄等村镇。三月十五庙会实际上从农历三月十一日、十二日就已开始有人活动,或上香祭祀,或跳善鼓舞,或搭戏台排练戏曲,或占地摆摊开始经营杂货,不一而足。到三月十四日庙会活动推上一个高峰,三月十五这一天庙宇上反而显得人不多了(多数人都投亲靠友赴宴饮酒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刚改革开放,人们久受压抑的心就象洪流放开了闸,庙会一下子空前热闹了起来,辐射范围可达100余公里,周边的山东省冠县、临清、阳谷、莘县、聊城、高唐,河北省的大名、馆陶、广平、肥乡、曲周、鸡泽、永年、临西、广宗,河南省的南乐、台前、范县,不少人纷纷涌来。赶庙会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人山人海,最多时一天可达30-50万人。各地的老奶奶们包括大姑娘、小媳妇、中年妇女以及陪伴他们的大男人、小儿童、司机师傅们汇聚南馆陶城,情景十分壮观。常常能见到这样的情景:晚上,老奶奶们按区域一片一片地端坐在街头避风处,个个红扑扑的面容透着慈祥虔诚;庙里也住满远路来烧香的人。年轻小伙也是赶会的急先锋,在那里能看到好多漂亮姑娘,要是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会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呢。
一位网名“陶苑清流”的网友上了这样一段帖子:“当时交通不便,远处的老年妇女们提前几天就动身,‘一群一伙地步行往南馆陶赶’。他们每人都带两样物件:包袱,‘草鳖得’(当地的方言方音,又叫草苤子,指的是一种蒲团。用高粱叶做成。把高粱下半部叶子先刷下来,晾一下,大约一天,等叶子软了,如同编辫子一样,分三股或五股,围一个圆心缠绕而成,三十年前家家有,家家都有人会编。农村五十岁以上老人都有编草苤子的经历)。包袱里装的是备用的“窝窝”、“锅饼”。
2014年,网友“鲁烟梦斌”发了一条“昨天去了趟传说中的馆陶庙会和东馆陶大庙会的帖子”:“河东的东馆陶庙会上人真多!卖东西的从北边到南边得有三里地(长),庙前面是唱戏的,算卦的也不少,得有一百多个摆摊的!人山人海!通往河西馆陶的老大桥上开车的都开不动!堵车!!新大桥还不让过车!真是急死那些堵车的司机们!!我是步行来到河西馆陶的!……我逛了一会,觉得肚子饿了,就去拉面馆要碗拉面。啊!真香!!吃饱饭后又步行去了陶山市场,市场里面人还真不少,(有)买衣服的,(也有)买鞋的。在一家卖布的店门口围着好多人,我很好奇就钻进人群里,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一个大人拿着手机在问孩子,孩子一边哭一边说着手机号码。原来是孩子找不到大人了,那个拿手机的人是布店里的老板,老板娘也在慢慢的问孩子……”(以上这段网帖中的数字不能作真,并不准确,只是感觉“多”的意思)
网友“寻找介辈得”发帖说:“今天三月十五馆陶庙会,上班族却只能人在单位心在家,纪委今天却要查岗,上午查在岗,下午查喝酒,虽然不是法定假日,可中小学为啥能放假?谁家没亲戚?咋就不能人性化一点呢?”网友“英雄豪杰”安慰道:“呵呵,上班是好事儿啊,庙会没什么,看开点吧,民工哥飘过。”两人的帖子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馆陶三月十五庙会的社会氛围、社会心理。
还有人竟然杜撰出《逛3月15馆陶庙会秘籍》发到互联网上:“(1)要穿一身比较不禁脏的衣服,人太多了,万一人家吃东西蹭你一身油~穿身黑衣服还是显不出来。(2)最好穿黑鞋,因为人太多,等你逛完了,白鞋就成黑的了……(3)和朋友家人一起去,大家一定带好手机开最大的声音,人挤人容易把你挤丢了,要是真的找不到家人和朋友了,广播找人又比较丢人……我建议大家一起拿绳子拴在一起,省得走丢。(4)带好胃药 ,万一食品不干净,随时吃。(5)带着手纸 ,带多一些。(6)看见厕所就上。人多,厕所又少…… (7)不要看见什么就买什么,很多东西都是看着一时的兴急,后来拿回家后去发现没什么用处。 ”
冒雨赶庙会
卫运河大堤上的庙宇群
——民间信仰多元化趋势的体现
东馆陶庙
今天南馆陶三月十五庙会上的祭祀呈多元化状态。
1、从根本上讲,南馆陶庙宇主要是奶奶庙、老母殿、西方三圣母殿,属道家范畴。其中多泰山奶奶庙,又简称奶奶庙,原名碧霞元君祠。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传说,泰山奶奶是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与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叶,相貌端庄,为人聪颖。三岁懂得人事,七岁学道,曾参拜西王母,十四岁时入天空山(泰山)黄花洞修炼(黄花洞就是山顶石室)。三年修炼丹成,成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
馆陶庙会多祭泰山奶奶,一方面是因为其在民间的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馆陶处在古齐鲁赵魏之间,明清以来长期归属山东省管辖(1965年以来才归属河北省邯郸行署),距离东岳泰山近,受齐鲁文化影响较深。据清光绪十九年《馆陶县志》载有“馆陶八景”,其中的“东岳晴云”实为虚景:“城东门映泰岱烟云缭绕,亦杜子美诗‘齐鲁青未了’之义。”泰山距馆陶有数百里之遥,其云霞很难望见。所谓赞“东岳晴云”,实为赞本地烟云之美。清代知县郑先民和文人汪一虬以此为题互有同韵唱和。郑先民诗曰:
“胜地东连岳,晴云自往来。
无心过雉堞,隐约见楼台。
覆钵疑龙起,棲松惹鹤猜。
何须观海市,即此是蓬莱。”
汪一虬诗云:
“云痕晴乃幻,岳色远蘧来。
欲望雯间气,还宜雨后台。
塔铃犹隔语,松鹤漫多猜。
独坐蓬庐适,霞光射草来。”
2、民间信仰的多元化发展
长期以来,民间信仰较为复杂,供奉的逐渐多样起来,除了道教,还有佛教等都在这里有所体现。据旧版《馆陶县志》,南馆陶镇有弥陀寺。弥陀亦作“弥陁”,阿弥陀佛的省称,意译为无量寿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化之主。与释迦、药师并称“三尊”。
今天除了奶奶庙、老母殿外,卫运河东、西大堤上还有玉皇大殿、财神殿、圣帝关君殿、车神殿、成王殿、周爷大殿、西方三圣殿、观音殿、菩萨殿,甚至还立有济公塑像、弥勒佛塑像、毛泽东塑像等。尤其是卫运河西大堤上、下,各种各样的庙宇从南往北遍布十多公里范围,庙宇数量多达数十座,南馆陶镇较为密集。孙庄村在南馆陶镇以南不足二公里处,近年来在村东依托卫运河西大堤复建的是“斗姥宫”,规模很大,两进院,外边还有戏台、体育活动器材、地宫等,占地十亩左右。从名子看显然是道教范畴,但其中供奉的既有娃娃山、老母殿、城隍殿等道教神仙,也有菩萨殿等佛教内容的设施。这里的庙会据人们讲比馆陶三月十五庙会早几天,说是初十,但其实与南馆陶三月十五庙会是一回事、一个系统,算是南馆陶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到初一十五,尤其是三月十五庙会,斗姥宫还免费向来这里烧香、拜神的善男信女舍粥饭。——当然,一众虔诚拜神拜佛的人们也会贡献不少“香火钱”。
一位网名“初涉江湖”似乎年龄已然不轻的人在网上发帖说:“据说以前是分南庙和北庙的,也就是和尚庙和尼姑庙,庙宇与泰山的庙一模一样,吊脚飞檐,雄伟壮丽,都是几进的大院子,房顶铺的是琉璃瓦,解放前有尼姑和尚的。不过小时候见到的馆陶庙是一群老奶奶重建起来的,不是历史遗迹了,平时初一十五有人来进香,三月十五是大会,好多路远赶早来的,会有行善人家收留他们过夜,晚上庙里也住满远路来烧香的人,每年都要唱几天大戏,通宵达旦闹闹哄哄好不热闹……”
3、民众祈求的内容集中在“河”与“水”
三月十五南馆陶庙会人们祭祀祈求的内容有哪些?可以说多种多样,求婚求育、求药治病、求财运、求雨、求升学升迁、驱(蝗)虫灾害等各自不同,而历史上祈求减少水灾祸患和航运安全则是一项重要内容。馆陶自古就有黄河、永济渠、漳河流经,古“毛州”(屯州之误)一名的来源本就是黄河在馆陶冲出的一条新河——屯氏河(屯氏河后又在馆陶境内分出屯氏别河),今天仍有卫运河纵贯县东境,这一方面带来了航运的便利,另一方面常常发生的水灾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就便利而言,历代的航运十分发达。据《馆陶县志》载:明清时期馆陶县境内共有七处渡口,分别是:马头渡(在今馆陶县马头村)、窝儿头渡(在今徐村乡窝头村东)、驸马渡(在今馆陶县城东)、迁堤渡(在驸马渡南5公里处)、清泉渡(在今北馆陶镇以北12、5公里处)、尖冢镇渡(在今临西县尖冢东,清泉渡南2、5公里处)。“驸马古渡”也是一古遗址,在今馆陶县城的东面,元明清时期有渡口,因汉代馆陶公主的驸马在此经过而得名。郑先民、王金以此为题互有同韵唱和。王金诗曰:
“驸马知何代,传闻渡在斯。
沧桑眼底变,风景望中疑。
鸥鸟随波处,芦花照岸时。
行人经此地,吊古不胜思。”
当然在航运的便利中,也饱含着纤夫们的辛酸,纤夫们的生命威胁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亲戚到庙会祭祀祈福是很自然的事情。
就水灾而言,馆陶县原政协副主席刘士亭曾专门梳理了明清时期发生在馆陶县的自然灾害,其中仅大型水灾27次。旧版《馆陶县志》载:“清世宗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馆陶卫河堤冲决,南自宋家庄,北至孙寨,堤口四十余里,非舟不可通行,城屯四门势甚险急,是岁漕米带征钱粮减则九十。”1943年秋季,日本侵略者在鲁西地区以山东省馆陶、临清为中心发动了灭绝人性的大规模细菌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关东军七三一部队部队长、日军细菌战最高权威石井四郎中将,华北方面军一八五五部队部队长西村英二少将以及十二军司令官内山英少郎中将亲自安排部署,五十九师团师团长细川忠康中将进行了具体指挥。他们把日军“霍乱作战”代号定为“方面军第十二军十八秋鲁西作战”。1943年8月,持续几年大旱的鲁西北普降大雨,且连绵不断,卫运河水迅猛上涨,日军五十九师团防于8月至9月间,在山东省馆陶(按即今天的北馆陶)、南馆陶、临清等地扒开西堤决口,通过河水在今馆陶、大名、广平、曲周、邱县、临清、临西等县100多平方公里范围广泛散布霍乱病菌,大水冲倒民房无数,无数牲畜、家禽以及20万以上的中国军民被水患和霍乱病菌杀害,财产损失无计其数。1943年出版的《谁给冀南制造下了灾荒》(又名《秦庭旧痕》)一书记载:“曲周北辛头村五百户人家,自春至10月死了四百人,东贺堡村150户死了600人,死绝户达23户。馆陶桃寨成了无人村。”(转引自宋复光著《请从〈人山报〉看冀南艰苦抗战》)实际上,除了桃寨,馆陶县的西阎寨、西马寨、几个沿村等十余个村成为无人居住的村(今天这些历史上的自然村已消失)。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给馆陶一带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远近百姓争先恐后地赶馆陶三月十五庙会诚挚地祈求平安是很自然的事情。
沿河庙会很多是祈求航运、日常生活平安幸福的。馆陶县共有249个自然村,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共有77个庙会,而其中就有56个庙会在沿卫运河岸边或历史上这些地方曾经有黄河、永济渠、御河、卫运河、漳河流经。
庙会主要活动
——丰富多彩的民俗形式
为期数天的馆陶三月十五庙会,内容和活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1、祭祀上香——善鼓舞的海洋
善男信女远道而来上香拜佛,平时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一到三月十五更是虔诚,有的长跪不起。不少妇女找一片空地,聚拢起来打善鼓(也称“跑善鼓”),跳八字善鼓舞。善鼓舞的道具为鼓和鞭。鼓为正圆形,直径30cm,铁条制成,上面蒙以皮或布面,绘有简单的神像或者花鸟图案。鼓柄长20cm ,尾端为3个圆圈形,每个圈上套着3个小铁环,晃动起来“哗哗”作响。鞭为细竹棍制作,上面系着7条长约10cm 的线或布条做穗,形似戏曲中的“马鞭”。善鼓舞的舞蹈和队形都非常简单,简单易学,普通人一看就会。每组4人、6人或8人、12人不等。舞者右手持鼓在胸前晃动,左手挥鞭,随着鼓的节奏走“8字形”或者“拧麻花”,并且越走越快,口中还要念诵“善经”。一开始只要有几个人跳起来,后来者即可随时加入。跳善鼓舞时所念的“经文”五花八门,既有旧社会流行的《善书》上的内容,又有类似民谣、儿歌的东西。多为劝善、祈福、说人情事理等内容。有《金刚经》、《莲花经》,也有《葡萄经》、《小包经》(当地人称水饺为小包)等。如《财神爷经》:
“财神爷打南来,身穿盔甲凤头鞋,手里拿着长烟袋。
财神爷你坐下,咱家没钱咱咋花。
财神爷忙开口,咱是荣华富贵的第一家,
门前有棵摇钱树,晃一晃哗啦啦,摇一摇落元宝,
一天落得花不了,金子银子往咱家跑。”
再如《小枣树》:
“小枣树,身又矬,旋个棒槌打公婆,
一天打了整三遍,三天打了九遍多。
携个包袱走娘家,雷公闪电跟着我,
我扭过头来把头磕,天爷天爷绕了我,
回到家里孝公婆,清早喝的雪白面,
上午吃的雪白馍,到黑了,包饺子、调馅子、馅又香、皮又薄,
倒进锅里煮三煮,端到上房孝公婆。
我说这话你不信,你在腚后跟着我,
啦儿佛,弥得僧,我念一段枣树经。”
虽距卫运河东堤上热闹的庙宇稍远一些,但打善鼓的妇女却仍虔诚、认真
善鼓舞的表演者多为农村妇女,偶有男者,以中老年人为主,表演的地点是奶奶庙。据老人们回忆,在奶奶庙香火最盛的时代,庙会高潮时,大堤上下可有几十甚至上百伙妇女同时舞蹈,舞者可达上千人,南馆陶镇的庙会几乎成了“善鼓舞”的海洋。队伍中那些小脚的老太太竟能健步如飞,羞涩的农村妇女也变得犹入无人之境,尽情展现。笔者曾遇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人,看似结过了婚,因虔诚,或因心情乃至其它原因,直舞得口干舌燥,忘了吃饭、饮水,以致晕倒在地。
善男信女的心是异常虔诚的。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四日晚七点,笔者当时正在馆陶中学(今馆陶县第一中学)上高中,也随着拥挤的人流通过长一公里多的“七一大桥”,从河西向东去东馆陶村大堤庙会上赶热闹。途中遇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回头看看一辆辆满载着人的拖拉机自豪地对我说:“我家是鸡泽县的,离这里八、九十里地呢,都是一步步走来的。——这样才显得心诚,求神才灵!”
2、集市贸易——繁华的超市和全国最大的鸡蛋市场
早期庙会的经营活动很单纯,主要是为那些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服务。后来,各种服务性、生活性、生产性商品的经营就多了。如今,除了河东、河西寺庙周围遍布、一家挨着一家的地摊经营活动外,卫运河以西作为馆陶县的县城,金凤市场的禽蛋果菜、陶山市场的小商品经营、电动车市场的电动车以及15平方公里各种大、小超市都人满为患。就连路边的各种小吃摊、小商品地摊也大多挤满了人。
庙会旁的临时小吃摊
馆陶的金凤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禽蛋农贸批发市场。2013年,中国产业网特发《馆陶金凤市场:庙会经济带动蔬菜价格上涨》一稿:“农历三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庙会,金凤市场交易繁忙,蔬菜价格上涨,从本周开始,各种蔬菜价格开始上涨,蒜台、青椒、尖椒、豆角、茄子等价格走高,新蒜台刚刚上市,受消费者欢迎,价格在7元/公斤左右,青椒、尖椒价格8元左右、豆角10元、茄子6元,黄瓜3元、西红柿5.6元。叶菜价格也随市上涨,油麦价格分别在3元/公斤。西瓜上市量加大,每公斤2.6元左右。油桃开始上市,量少价高,每公斤12元左右。本周鸡蛋价格相对稳定,每箱(45斤)168元。”
当然,馆陶当地的黑陶、粮食画、麦秆画、漆画、葫芦画等工艺美术品也都琳琅满目,吸引了一众客人的眼球。
馆陶黑陶
卖葫芦画的地摊
3、文体表演——古老的文化标本与现代的文化形式
早在三月初十左右,本地的剧团、外地的各种戏曲、曲艺、杂技、魔术等演出团体就纷纷在庙会所在的河东、河西乃至馆陶县城的角角落落落地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政府文体、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也组织开展戏曲、魔术、皮影、木偶、舞龙舞狮、二贵摔跤、踩高跷、武术、书法、美术、摄影等各种表演和比赛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开展养鸡、种菜等科学知识普及活动。
河北省馆陶坠子剧团在东馆陶村庙外演出
馆陶木偶戏剧团上了河北电视台“绝对有戏”栏目
庙会上馆陶县皮影戏传承人姚汝廷在表演皮影戏
“张家坠剧”旧剧照
4、游戏娱乐——老少皆宜的欢乐场
传统的娱乐游戏方式很多,现代新流行的更加多种多样。逛庙会过程中,既可欣赏传统的民俗项目,又可观赏各种文艺演出,也可以游览公主湖公园、滨河公园,观看馆陶科技馆、馆陶魏徵博物馆等,还可以做打弹、射箭、骑马、套圈、放风筝、坐海盗船、体验摩天轮,小孩子还可以特意到大型娱乐嘉年华坐碰碰车,到公主湖公园放风筝,买泥人、糖人等,真是游逛一遍、笑声一片。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庙会上的迷信色彩越来越淡,而娱乐的成份越来越重。
庙会主要活动
——丰富多彩的民俗形式
为期数天的馆陶三月十五庙会,内容和活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1、祭祀上香——善鼓舞的海洋
善男信女远道而来上香拜佛,平时是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一到三月十五更是虔诚,有的长跪不起。不少妇女找一片空地,聚拢起来打善鼓(也称“跑善鼓”),跳八字善鼓舞。善鼓舞的道具为鼓和鞭。鼓为正圆形,直径30cm,铁条制成,上面蒙以皮或布面,绘有简单的神像或者花鸟图案。鼓柄长20cm ,尾端为3个圆圈形,每个圈上套着3个小铁环,晃动起来“哗哗”作响。鞭为细竹棍制作,上面系着7条长约10cm 的线或布条做穗,形似戏曲中的“马鞭”。善鼓舞的舞蹈和队形都非常简单,简单易学,普通人一看就会。每组4人、6人或8人、12人不等。舞者右手持鼓在胸前晃动,左手挥鞭,随着鼓的节奏走“8字形”或者“拧麻花”,并且越走越快,口中还要念诵“善经”。一开始只要有几个人跳起来,后来者即可随时加入。跳善鼓舞时所念的“经文”五花八门,既有旧社会流行的《善书》上的内容,又有类似民谣、儿歌的东西。多为劝善、祈福、说人情事理等内容。有《金刚经》、《莲花经》,也有《葡萄经》、《小包经》(当地人称水饺为小包)等。如《财神爷经》:
“财神爷打南来,身穿盔甲凤头鞋,手里拿着长烟袋。
财神爷你坐下,咱家没钱咱咋花。
财神爷忙开口,咱是荣华富贵的第一家,
门前有棵摇钱树,晃一晃哗啦啦,摇一摇落元宝,
一天落得花不了,金子银子往咱家跑。”
再如《小枣树》:
“小枣树,身又矬,旋个棒槌打公婆,
一天打了整三遍,三天打了九遍多。
携个包袱走娘家,雷公闪电跟着我,
我扭过头来把头磕,天爷天爷绕了我,
回到家里孝公婆,清早喝的雪白面,
上午吃的雪白馍,到黑了,包饺子、调馅子、馅又香、皮又薄,
倒进锅里煮三煮,端到上房孝公婆。
我说这话你不信,你在腚后跟着我,
啦儿佛,弥得僧,我念一段枣树经。”
善鼓舞的表演者多为农村妇女,偶有男者,以中老年人为主,表演的地点是奶奶庙。据老人们回忆,在奶奶庙香火最盛的时代,庙会高潮时,大堤上下可有几十甚至上百伙妇女同时舞蹈,舞者可达上千人,南馆陶镇的庙会几乎成了“善鼓舞”的海洋。队伍中那些小脚的老太太竟能健步如飞,羞涩的农村妇女也变得犹入无人之境,尽情展现。笔者曾遇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女人,看似结过了婚,因虔诚,或因心情乃至其它原因,直舞得口干舌燥,忘了吃饭、饮水,以致晕倒在地。
善男信女的心是异常虔诚的。一九八二年三月十四日晚七点,笔者当时正在馆陶中学(今馆陶县第一中学)上高中,也随着拥挤的人流通过长一公里多的“七一大桥”,从河西向东去东馆陶村大堤庙会上赶热闹。途中遇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回头看看一辆辆满载着人的拖拉机自豪地对我说:“我家是鸡泽县的,离这里八、九十里地呢,都是一步步走来的。——这样才显得心诚,求神才灵!”
2、集市贸易——繁华的超市和全国最大的鸡蛋市场
早期庙会的经营活动很单纯,主要是为那些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服务。后来,各种服务性、生活性、生产性商品的经营就多了。如今,除了河东、河西寺庙周围遍布、一家挨着一家的地摊经营活动外,卫运河以西作为馆陶县的县城,金凤市场的禽蛋果菜、陶山市场的小商品经营、电动车市场的电动车以及15平方公里各种大、小超市都人满为患。就连路边的各种小吃摊、小商品地摊也大多挤满了人。
馆陶的金凤市场是全国最大的禽蛋农贸批发市场。2013年,中国产业网特发《馆陶金凤市场:庙会经济带动蔬菜价格上涨》一稿:“农历三月十五是一年一度的庙会,金凤市场交易繁忙,蔬菜价格上涨,从本周开始,各种蔬菜价格开始上涨,蒜台、青椒、尖椒、豆角、茄子等价格走高,新蒜台刚刚上市,受消费者欢迎,价格在7元/公斤左右,青椒、尖椒价格8元左右、豆角10元、茄子6元,黄瓜3元、西红柿5.6元。叶菜价格也随市上涨,油麦价格分别在3元/公斤。西瓜上市量加大,每公斤2.6元左右。油桃开始上市,量少价高,每公斤12元左右。本周鸡蛋价格相对稳定,每箱(45斤)168元。”
当然,馆陶当地的黑陶、粮食画、麦秆画、漆画、葫芦画等工艺美术品也都琳琅满目,吸引了一众客人的眼球。
3、文体表演——古老的文化标本与现代的文化形式
早在三月初十左右,本地的剧团、外地的各种戏曲、曲艺、杂技、魔术等演出团体就纷纷在庙会所在的河东、河西乃至馆陶县城的角角落落落地表演,吸引了大量观众。政府文体、教育、科技、卫生等部门也组织开展戏曲、魔术、皮影、木偶、舞龙舞狮、二贵摔跤、踩高跷、武术、书法、美术、摄影等各种表演和比赛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开展养鸡、种菜等科学知识普及活动。
4、游戏娱乐——老少皆宜的欢乐场
传统的娱乐游戏方式很多,现代新流行的更加多种多样。逛庙会过程中,既可欣赏传统的民俗项目,又可观赏各种文艺演出,也可以游览公主湖公园、滨河公园,观看馆陶科技馆、馆陶魏徵博物馆等,还可以做打弹、射箭、骑马、套圈、放风筝、坐海盗船、体验摩天轮,小孩子还可以特意到大型娱乐嘉年华坐碰碰车,到公主湖公园放风筝,买泥人、糖人等,真是游逛一遍、笑声一片。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庙会上的迷信色彩越来越淡,而娱乐的成份越来越重。
亲情和友情,经济和文化
——馆陶三月十五庙会的现代意义
馆陶三月十五庙会的现代意义十分深远重大,除了前文所讲的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现代文化之外,更主要的是促进了走亲访友中的亲情和友情,促进了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馆陶人有名的好客。往往是提前好几天就准备各种待客的美食美酒。三月十五这一天,一准的家家户户亲朋满座,美酒佳肴,老少尽欢,一片盛世欢歌。甚至早在三月初十就已经开始招待客人了。
各家各户都来满了赶庙会的亲戚,有的对外面露宿的也很照顾,送水送饭往家里请,有的家连大门口都住满了人。
一位年轻朋友说,看这些父辈、祖辈老姐妹们难得有这么一次大聚会,一天到晚有说不完的贴己话,也很受感动。“都睡醒一觉了,还听她们‘伊伊昂昂’拉呱。”真不忍心打断她们!
有人说,与其说到奶奶庙烧香求雨,倒不如说每年一次的大聚会吸引着她们。庙会赶完了,她们都不忘给在家的孙子、孙女买些诸如印模、“电丝”、琉璃崩薄、拨浪鼓等小玩艺儿。
——于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