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话民俗】之四:清明节—《民间俗语体现的清明节习俗文化》

馆陶马
创建于04-28
阅读 465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02:15

【读诗】

清 明

  阿紫


清明,去看花

粉的桃花,白的梨花

我是替天上的亲人看的

他们要布置一个花园

父亲和他的兄弟们

在那下棋

姑姑和她的姐妹们

在那唱歌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在那喝茶


在那

舅舅会牵着他的外孙

来做二姨夫的学生

老姨夫在那

剁馅、包饺子


在那

父亲的身后

会有一个小姑娘

系着蝴蝶结

穿着红裙子

安静地描摹

一幅,在风中分别的图画

她是我

未谋面的女儿

我是她

熟悉一万遍心跳的妈妈


清明,去看花

是替天上的亲人看的

粉的桃花,白的梨花

还看了一片带泪的金灿灿的油菜花


  作者简介:阿紫,九三学社社员,诗人。现为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妇女对外交流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北京市家庭建设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全国职工电化教育艺术培训专家、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团体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理事、“凯叔讲故事”德育导师等。

【话民俗】从馆陶俗语看清明节祭祖文化马月起

  缅怀祖先、祭祀先人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而流传在馆陶一带的一些民间俗语,体现了中华民族关于祖先信仰、清明节祭祖的重要信息。今从三个方面摭拾数则并作简要分析。

一、“国骂”俗语反证中国传统的祖先信仰

  
  馆陶人在一般的生活中有不少所谓“国骂”口头语,口气有轻、重之分,但都有污辱别人祖先、沾别人便宜的意味。大人这样骂,小孩也这样骂,男人这样骂,女人也这样骂,平时作为口头语骂别人、也骂自己,虽是污言秽语,但却互不计较,大家常常是不以为意、一笑了之。可一旦对某人生气或愤怒到极致,骂人的程度就也升级到极致,或因一句“国骂”引起矛盾纠纷,乃至引出家族争斗,引发械斗血案。这些俗语中,有所谓“没爹”,指的是缺乏教养或骂人是野种;有所谓“狗日的”“王八羔子”,污辱别人父亲是狗,是王八,是畜牲;还有所谓“肏你娘”“日你祖宗”,更是把污辱的矛头指向别人的父母和祖先。这些话虽然十分粗俗污秽,不堪入耳,并不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但作为长期以来民间文化的实际存在,分析起来也颇有意思,反面观照还可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其实中国的“国骂”,作为一项民俗文化历史非常悠久,鲁迅先生早就搞过专门的研究,1925年7月写了《论他妈的》这篇文章。

  比较早的骂人,以战国时期的孟子为例。他在批评杨朱和墨家的时候也说过:“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骂人只骂对方本人为禽兽。

  可齐国国君就直接骂娘了。《战国策·赵策》有《秦围赵之邯郸》一文说了这样一件事:“周烈王崩,诸侯皆吊,齐后往。周怒,赴于齐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东藩之臣田婴齐后至,则斫之!’(齐)威王勃然怒曰:‘叱嗟,尔母婢也!’卒为天下笑。”这段话的意思是:周烈王去世,齐王吊丧去迟了,新继位的周显王很生气,派人到齐国报丧,并捎话说: “天子逝世,这是天崩地裂一般的大事,新继位的天子也得离开宫殿居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田婴齐居然敢迟到,当斩。”而齐威烈王却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以“尔母婢也”叱骂他,结果成为天下的笑柄。“尔母婢也”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娘就是个贱人”或“你娘就是个下等人”。不过今天有人说,“尔母婢也”是后人“你娘屄”的来源。——当然是可笑的附会,不必当真。

  到了汉代,高祖刘邦经常把“你爹我”之类的脏话挂到嘴头上。有一次,大臣陆贾劝他多读点书,刘邦不爱读书,对陆贾十分反感,就说:“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爹我是在马上得的天下,读书有个屁用啊!

  《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脏话对白。第七回王熙凤说:“别放你娘的屁了。再不带去,看给你一顿好嘴巴子。”
  总而言之,中国的“国骂”由来已久、内容丰富,其中骂别人父母祖先的话,分析探究起来主要是通过五个方面的内容来表达污辱意味:一是把自己说成是别人的父母祖先;二是把脏字与别人父母祖先联系起来;三是与别人的母亲或女性祖先过性生活而且自己占主动;四是言说别人的母亲或女性祖先的生殖器官;五是把别人及其父母祖先与牲畜动物联系起来。
  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总是喜欢把别人父母、祖先联系起来以表达污辱意味呢?中华民族最原始的信仰比较重要的有两种,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对每一个人而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对父母、祖先有信仰,生前孝敬,事死如事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们都能理解。对别人表达不满,表达愤怒,别人的父母和祖先也自然而然成为了首先要污辱的对象。当然,被骂的人自然会十分生气。
  这些“国骂”俗语反过来证明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那就是:从远古以来直到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祖先信仰有多么强烈。中国人重视祭祖祖先,尤其是清明节、中元节、下元节,千家万户上坟祭祖,正体现了这样一种信仰的力量。

二、调笑俗语体现中国传统的祭祖方式


  馆陶一带人们调笑求人办事却找不对人,常说一句话:“哭爹找不着坟头儿。”也有一种说法:“拜菩萨找不着庙门儿。”
  其实,“哭爹找不着坟头儿”的情况在历史上还真有。这涉及到祭祖习俗的变迁。 

  出于祖先信仰,尊敬父母先祖,人死后后代子孙礼敬、祭祀,古来早已形成习俗。据《吴越春秋》载,夏朝时开始祭奠禹墓。只不过,早期只有墓,而无坟。夏、商、周墓葬大多是“不封不树”的状态,墓葬上并没有明显的突起标志物——坟。民间更不可能有“坟”这种地上标志物。那个时候,在民间,“哭爹找不着坟头儿”是个普遍现象。商王、周王祭祀祖先活动也是在国家宗庙、太庙、祖祠进行。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四讳》载:“古礼庙祭,今俗墓祀。”《晋书·礼志》云:“古不墓祭,皆设于庙”。段玉裁说:“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出于祖先信仰,尊敬父母先祖,人死后后代子孙礼敬、祭祀,古来早已形成习俗。据《吴越春秋》载,夏朝时开始祭奠禹墓。只不过,早期只有墓,而无坟。夏、商、周墓葬大多是“不封不树”的状态,墓葬上并没有明显的突起标志物——坟。民间更不可能有“坟”这种地上标志物。那个时候,在民间,“哭爹找不着坟头儿”是个普遍现象。商王、周王祭祀祖先活动也是在国家宗庙、太庙、祖祠进行。东汉王充所著《论衡·四讳》载:“古礼庙祭,今俗墓祀。”《晋书·礼志》云:“古不墓祭,皆设于庙”。段玉裁说:“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

  孔子重孝道,春秋时期才开始有了民间的家家有祖坟、家家重墓祭的习俗。春秋时期,孔子在其母亲活着的时候就多次打听父亲葬在哪里,可母亲就是不说,也许不知道。十七岁时丧母,又经过多方打听,终于找着父亲的墓地,于是将其母与其父合葬于一处,并为其守孝,守孝结束后为便于寻找墓葬在其上堆土成坟。孔子死后,其弟子按照孔子葬父的墓葬形式堆土为坟,并在坟旁建茅庐为其守孝。《孟子》有“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可见战国时代民间的墓祭活动已相当普遍。不过孔子主张薄葬,而孟子主张厚葬。汉代以后施行“独尊儒术”,厚葬、墓祭之风盛行民间。

  国家重视社会建设、家庭建设,也在这一天放假,为上班一族上坟祭祖提供便利。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祭奠同胞,铭记历史,激励中华民族的自立自强。清明节纪念革命先烈也成为了一个习俗,不少学校还组织青少年学生到烈士陵墓开展扫墓和纪念活动。

三、祭祖俗语表达世代传承的美好愿望


  这方面的俗语不少,以下举三则。
  有一句俗语叫:“上坟带四样,子孙代代旺。”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扫墓的时候提前就要准备好东西,其中这四样分别是锄头、贡品、纸钱和虔诚、敬畏之心。后三样好说,为什么还要带上锄头呢?那是因为扫墓就要坟头添土,并且它能用来对墓地进行修补,把杂草清除掉,发现坟地有洞穴了也能填补。而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对祖先的感恩和敬畏之心,缅怀先人和传承孝道是清明节祭祖的主题,同时也希望家族世代兴旺。

  还有:“一清二明上坟头,三人四果避先人。”意思是,上坟头烧纸钱之前要先清理坟墓、明白祭祀的含义,祭祀的时候要懂得尊重老传统,三种人不能前去祭祀,四种水果不能当供品。“三种人”分别指的是年过七十岁的老人以及有孕在身的女人、不满三岁的儿童,“四果”分别指的是西瓜、葡萄(若在祭祖时摆上这样成串的水果,有“成串被带走的意思”)、梨子、甜瓜,因为这些水果寓意不是很好,了不好携带。还有一句俗语:“上坟不带四果,桃子不摆供桌。”桃子自古以来都有着长寿的寓意,家里老人大寿的时候,寿宴上必不可少的就是桃子,老寿星南极仙翁就寿桃不离手,人们会选择一最大最好的寿桃送给过寿的老人,祝福他长命百岁。但桃树还有辟邪的作用,相传门神郁垒和神荼遇到邪祟或者作恶多端的鬼魂,都会用桃木敲打他们。所以,祭祀祖先时用桃并不合适。

  那么,比较常用的水果祭品有哪些呢?苹果(“百果之王”,有“平安果”之称,希望祖先保佑家中的子孙平平安安)、橙子(成就子孙,外形浑圆,象征着团圆,也寓之“诚心满满、心想事成”)、香蕉(香蕉的外形像挂在天空中的弯月,照亮祖先回家的路,也表达了对祖先的相思之情)、柚子(谐音“佑子”,寓意保佑、庇佑子孙)。
  当然,水果祭品的数量也是有讲究的,最好选择奇数,如三个、五个、九个。

  结合以上两则俗语,再谈一下馆陶一带清明节关于上坟的九点禁忌:
  (1)空腹不上坟。(怕体力不支因过度悲伤晕过去,有危险)
  (2)孕妇不上坟(怕腹内后代幼小受不了墓地阴气)。
  (3)不足三岁的小孩子不上坟(怕年幼体弱受不了墓地的阴气侵袭)。
  (4)弱病之人不上坟(怕受不了墓地的阴气侵袭)。
  (5)女子月经期间不上坟(传统习俗认为女子月经之血是污秽之物,对祖先不敬。同时,血类对阴灵有抑制效应,对地下祖先不利)。
  (6)丈夫去世前三年,妻子不能去上坟(不吉利)。
  (7)忌穿大红大紫、奇装异服上坟(不严肃)。
  (8)上坟期间忌嘻哈打闹、非议先人(不敬畏祖先)。
  (9)外人不要参与他人家族的扫墓,应尽量避免诸如女友陪男友去扫墓,下属陪同上司去扫墓,甚至陪同客户去扫墓等情况(祭祖是家庭之事,与外人无关)。
  当然,有些方面并不是绝对的,也要因时因势而异,要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有所变通。

(图片来源网络)

阅读 465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