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教研沃土  绽放“和美”之花

‍——“和美课堂”第二十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研讨会观摩纪实

徐嘉钰
创建于10-26
阅读 329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新型课堂教学样态,有效进行大单元教学。2024年10月26日-27日,“和美课堂”第二十二届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兰州马滩实验学校举行,马滩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也参与了本次活动,全校数学老师也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观摩学习。和美课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以生为本,以美启智,以一种“和美共生”的模式打造全新高效课堂。

名师引领

       本次活动以新课标为导向,传达最新的教育理念。参加此次活动的名师有刘延革老师、任靖晓老师、叶鸿琳老师、马向东老师、吴正宪老师、张秋爽老师、黄爱华老师、王辛老师,各位老师的课堂以新课标为指导,生动有趣,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实于课堂。

       2024——最美好的遇见!“和美课堂”精彩课程安排:

品和美课堂

《多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

‍执教者:刘延革

‍       名师简介:刘延革,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

       2024年10月26日第一节课由北京教科院刘延革老师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首先对长方形面积=长×宽中,长和宽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追问回顾、解释、理解。长表示每行面积单位的个数,宽表示有这样的几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每行面积单位数×行数”的方法得到。             

‍        对于所有平面图形中也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解决的有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索,刘老师教学时并没有急于进行图形转化,而是让学生用方格纸上的单位面积去量,通过测量得到单位面积的个数,继续渗透度量的本质。

‍        最后的拓展延伸是对面积度量本质的再次应用,让学生体会到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都是求一个图形里面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度量单位,都可以用“每行单位面积的个数×行数”的方法得到。

《多边形的面积》(第二课时)

‍执教者:任靖晓

‍       名师简介:任靖晓,海淀区数学学科带头人,中关村第二小学教学主任。

        2024年10月26日第二节课是任老师带来的《三角形面积》,这堂课基于单元整体,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自主展开我们的教学设计,基于单元整体视角,把握单元大概念,并在大概念统领下确立学习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并以任务的方式驱动学生主动开展学习。同时,转变教学方式,引导说理思辨,让思维纵深发展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平衡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时,教师及时“倾听”每一组的讨论情况,再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全班汇报,引发其他学生的质疑、追问、补充,把每小组的思考“串联”起来,就构建了一条清晰又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轨迹,再借助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反思”,让学生在说理辨析、反思内省中完成自我学习。

《你会利用图形巧算加法吗?》

‍执教者:马向东

‍       名师简介:马向东,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职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4年10月26日下午第一节课由来自天津的特级教师马向东老师执教。马老师通过诙谐幽默的课堂语言带学生温故知新,引领学生自主探索不同的图形可以转化成不同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紧接着把数的规律转化成图形的规律,进而提问:数的规律可以借助图形来思考,那么图形的变化背后是否也隐藏着数的规律呢?利用数形结合发现了图形背后的数的规律。

《你会加减法吗?》

‍执教者:叶鸿琳

‍       名师简介:叶鸿琳,正高级教师,首届津门杰出教师,天津市小数学会副秘书长。

        叶鸿琳老师认为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真”的感悟,这堂课建立在数学知识系统和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之上,以识数为开始,以算理为核心,将两位数的加法和三位数的加法进行联系,经过探索练习,给学生们留下一个单位意识,相同计数单位才能合并,把两个数合并起来就是加法,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加法的意义,最后进行迁移,渗透简算意识。教学内容富有结构,遵循了“从低到高螺旋上升”的基本原则,让人受益匪浅。

《乘法的初步认识》

‍执教者:张秋爽

‍       名师简介:张秋爽,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市顺义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张老师借助一幅幅生动形象且内涵丰富的数学画一步步展开教学,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在辨析中由初步感知乘法,到建立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再到体验乘法的价值。在条分缕析地设计中,学生由懵懵懂懂到跃跃欲试,慢慢地感悟到乘法的本质。

《理解乘除的数量关系:归一问题》

‍执教者:吴正宪

‍       名师简介:吴正宪,著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吴老师从课前互动就和孩子们亲切地约定“不怕错,错着错着就对了。要大胆发言,因为聊着聊着就会了”,在孩子们的心底种下了一颗不怕出错的种子。本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要想解决问题需要什么信息,让学生明白条件与问题之间一对多的关系,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对话式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

‍执教者:黄爱华

‍       名师简介:黄爱华,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现任职于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黄老师利用青蛙儿歌,提出问题:找到一句能说清楚所有情况的歌词,这里a的引出非常顺畅,从a.a.a.a到a.a.b.c再到a.a.2×a.4×a,孩子们感受越来越深刻,用字母可以表示任意数,不同量用不同字母表示,而这些数,都是已知数。得出用字母可以表示任意已知数。除了可以表示已知数,用字母表示数还可以表示未知数。黄老师给出了找规律的问题,当把问号变成字母之后,原来的关系可以非常简练的表示出来了,a+12=15,8×a=32,此时的a表示什么?表示特定未知数,这个a可以求出来。

《用字母表示规律》

‍执教者:王辛

‍       名师简介:王辛,深圳市光明区公明第二小学优秀教师,广东省第十二届小学数学说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

        王辛老师从问题情境入手,先让学生找一找图形的规律,根据规律说一说第4个图案、第10个、第20个图案……分别需要几个三角形;接着让学生自主尝试用字母描述这组图案的规律,让学生充分体验由数字转换为字母的过程,紧扣符号意识,感悟数到字母抽象的思维过程。

赏名师风采

       “双减”政策下,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数学教学怎么走?又将走向何处?名师们通过一个个精彩的讲座,在朴实自然、真情流淌、思维绽放中,指引着我们立足课堂,感悟数学的本质。

《基于课堂内容结构化的单元整体设计思路》

‍分享者:刘延革

        刘老师提出关注核心概念和新课标理念,从现状出发,结合实例,诠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设计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用大视角设计共同的本质和联系;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用问题引领,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大单元视角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分享者:马向东

        马向东老师在讲座中提出大单元教学设计,其重点就是“大”字,应当着眼于“大”,从“大”字入手。大单元的“大”,即大观念、大内容、大目标、大评价、大结构、大视野、大作业。以教材单元为基础,以大主题为统领,设计真实情境,整合学习内容,通过一个个活动完成具有内在联系任务的学习事件。

《静悄悄的革命 从读懂教材开始》

‍分享者:叶鸿琳

       叶老师以“何为一节好课”“如何读懂教材”“上好一节课的方法”为线索,引领教师深研课标,重读教材,解构课堂,助力幼小衔接阶段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走深走实,切实打通课改最后一公里。

《“数与代数”领域的核心内容与实施建议》

‍分享者:张秋爽

        张秋爽老师提到 “无情境不教学”是当代教育的鲜明主张。因此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有助于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发展模型观念这一核心素养.

《践行新课标理念 促进儿童理解性学习》

‍分享者:吴正宪

        吴正宪老师提倡:用心挖掘数学教学中的育人潜能。数学教育是 一种人类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是一种数学文化传承的过程,是一种完善人格的教育过程。吴老师提出“在儿童人格成长中烙下五颗数学的印”,即“诚实守信 、遵守规则 、坚守责任、拥有毅力、反思自省”。让数学学习的过程成为 健全完美人格、培育核心素养的过程,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这是我们的追求。

       教师只有在“用心地读懂学生、专业地读懂教材、智慧地读懂课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孩子们 奉献出“好吃”又“有营养”的理想课堂。

《创设真实情境 关注高阶思维》

‍分享者:黄爱华

       黄爱华老师以《创设真实情景,关注高阶思维》为主题的讲座,强调应多注重学生的“写”和“说”,详细介绍了在新课标新理念下为什么要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并通过多道练习分析讲解,让我深刻的感受到高阶思维的重要性,应该以生为本,关注真实情景发展核心素养。

思专业成长

       两天的培训已经结束,但是对于新课标如何落地依然需要不断思考与实践。在教学的路上落实核心素养,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学海无涯,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潜心教学、潜心向学,在学习与实践中提升自己,做一名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教师。

阅读 329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