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临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乐山大佛,屹立千年,震撼人心。这尊世界遗产的巨佛,坐于三江汇流之处,慈悲面容,俯瞰众生。其规模宏大,细节精致,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技艺。登临佛顶,远眺峨眉,近观江水,心境豁然开朗。乐山大佛,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乐山大佛,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头高15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通高71米,是一座弥勒佛坐像,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巨型睡佛又称隐型睡佛,位于乐山城侧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这尊睡佛全身长达4000余米。佛头、佛身、佛足由乌尤山、凌云山和东岩联襟而成,四肢齐全,体态匀称,面目清秀,安详地漂卧在青衣江山脊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
都江堰
时间飞快,已到旅程第六天了,赶上成都马拉松比赛路上戒严,四点多都被轰起来,前往都江堰,都江堰修建于公元前256年的秦昭王时期,蜀郡首李冰率
民众耗时约20年修建而成,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年代最久远,并且依然发挥巨大效益的无坝引水工程。难怪余秋雨先生会说:“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行程从历史和现代两个方面善述都江堰,一场皮影戏还原了李冰父子治水场景,沉浸式感受都江堰历史人文故事,还欣赏了川剧变脸等四川特色的表演。
都江堰治水三宝:卧铁、龙石、杩杈
- 卧铁:卧铁在都江堰中起到了淘滩标准的作用,是每年清理河道的标记。它确保了河道的清理不会过深或过浅,从而保障了成都平原既不会遭受洪灾也不会遭受旱灾。
- 竹笼(或石竹笼):竹笼是用竹子编制而成,里面放入卵石。由于竹子的韧性强,可以相互连接、重叠,当数量足够大时,就会形成一个整体,起到拦截江水的作用。在后来,竹笼也被改进为石竹笼,可能更加坚固耐用。
- 杩杈(或马槎):杩杈是用大圆木捆在一起,形成一个三脚架的形状。由于三角形的稳固性非常好,所以杩杈与竹笼一起使用,可以确保竹笼不会被冲走,同时也起到了拦江急流的作用。在另一种说法中,这一工具被称为马槎,但功能和作用与杩杈相同。
都江堰治水三宝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都江堰水利工程能够持续运转2200多年的重要保障之一。
离堆的东侧是内江的进水口,俗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清清内江水通过这里流入密如蛛网的渠道系统。
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
飞沙堰,作为都江堰三大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一处集文化、娱乐与景观于一体的独特景点。它巧妙地运用了自然规律与人工智慧,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鬼斧神工。在文化方面,飞沙堰体现了“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理念,以及古人对水利工程的精湛技艺和无私奉献。娱乐方面,游客可以近距离观察飞沙堰的泄洪排砂过程,感受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在周边漫步,欣赏都江堰景区的美丽风光。景观上,飞沙堰虽看似平凡,却发挥着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古时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还是现今的混凝土浇铸结构,都彰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建有节制闸,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安澜桥,又名“评事桥”、“夫妻桥”“何公何母桥”,跨越岷江,东起分江亭,西至堰功亭,全长286.5米,其中外江段索桥同时可容纳300-400人通行。据说夫妻在此桥牵手,便可相伴到永久,很多祈福牌,禁不住也在此牵手见证。
熊猫园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成都市北郊,距离市区约10公里,建设模拟大熊猫野外生活环境,建有湖泊、溪流、竹林、草坪等。与大熊猫亲密接触是这里的特色,游客来这里,可近距离观看大熊猫的生活状态。
从盼盼园坐景交出来,坐在最前排拍一分钟视频,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大熊猫们悠闲自在,不慢不急,慵懒至极,不由心生羡慕。勿想当下节奏之快生活,或许我们也需要一份慵懒与悠然。
再观赏一会憨态可掬的母子熊,吃甘蔗一样麻利地吃着竹笋,感觉已是饥肠辘辘,在导游的催促下,恋恋不舍踏上归途。
感谢队友陪伴!感谢室友一路付出!成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