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论“情境” 教育亮心灯

课程中心~张隽
创建于2021-10-31
阅读 14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兰化一校·九十一中校区

      ——第七届全国情境教育论坛数学组学习分享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在这个秋意正浓的金秋十月,金城兰州还未来得及感受美好的秋意,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原本的生活节奏,但却无法打乱我们学习的热情和步伐!为了提升全体教师对情境教育的深入理解与实践应用能力,2021年10月31日上午9:00—12:00,所有教师线上聆听了由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的第七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分论坛六)的情境教育的循证研究。

         六场报告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和认识,不仅照进了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唤起了我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利用情境教育高效完成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高斯说,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怎样才能让儿童“迷上数学”?我们在教学中选取的情境一定要密切联系生活,寻找生活中与儿童吻合的情境,让他们在感同身受的同时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品质、培养良好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注重数学情境创设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即使过渡到了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要依靠于他们的感性经验进行判断。所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探索新知。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及时抽象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应和自己的教学目标相吻合,还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次线上培训学习,所有老师全程都在认真研学情境教育的实证研究,并且通过这次线上培训关于情境教育循证论坛研究的学习,老师们都收获满满,有着各自不同的感受和感悟!

  老师牛芳芳感悟到,我们所面对的都是6至12岁的儿童,尤其是低年段学生的思维主要都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利用实物演示可以将观察与思维高效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感知的对象具有典型的意义。高年段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问题情境应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尽量创设学生熟悉的,利用生长的实际情境,现实的问题情境,面临复杂问题时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习数学的可接受性,注重直观到抽象,这些都是建立在对数学知识概念性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

  王喜艳老师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理论,始终关注的都是学科中的儿童,始终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通过此次意义深远的线上学习,更加深理解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能够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情境教育的过程创造性,问题情境性,思维开放性,潜移默化性,方法教育性等特点,为教师的我们扬起了导航之灯。情境教学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情境教学中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境,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积极参与,获得主动积极的发展。

  勾书娟老师领悟到数学不是单纯的数与学,它是独具文化魅力的,数学教学中的循证,最有力的就是数学文化的融入,早在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启之际,在数学学科领域,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就曾强烈呼吁“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

  岳建樑老师感悟到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总有天马行空的好奇在飞翔,赏心悦目的数学形式结构、巧妙好玩的数学游戏、妙趣横生的数学故事无疑是学生热爱数学的强大诱因,鼓舞和感召学生迷上数学,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和学好数学。数学文化课最能为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注入鲜活血液,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通过数学中那些曼妙的数学规律、数学问题与数学思维,让儿童产生神秘、惊诧、怀疑、兴奋和震撼等美好、深刻的精神体验。让数学的神奇激发儿童的好奇,仿佛倾心弹奏一架数学钢琴,让儿童尽情享受数学的美丽美妙和温暖温馨。

  达朝银老师认识到改善对数学的情趣,促进对数学的理解,提升对数学的领悟,满足对数学的享受。 诗哲泰戈尔说:“如果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就永远不能展翅飞翔了!”对儿童来说,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数学的文化精神可以一直在其心灵深处脉脉流淌,并以看不见的神奇力量滋润他们人生的成长。

  作为一线教师既是实践者又是行动研究者,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顾埋头苦干,而应努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学习先进的理论,边学习边反思,并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纷繁多变的信息社会中,为国家培养出既具适应力又能开拓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文字:张隽    牛芳芳

图片:数学组教师

审核:王娟    李长军

阅读 14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