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问题,常思考,老问题,新思考

——2024年蓉城之秋教学观摩会

创建于10-25
阅读 39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0月25日清晨,汇入奔波的人群,踏上拥挤的地铁,开启了本次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三新背景下小学数学学教方式变革教学观摩。


上午,来自北京的刘延革老师就《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例,为我们讲述了“关注度量本质,促进课程内容结构化”。我们首先应以素养为目标,从知识本质的一致性、知识关联上的整体性、学生认知上的阶段性,建立课程的结构化。而通过图形的面积主要培养学生量感、推理意识两大核心素养,平面图形的面积其本质就是图形测量,统一单位的累加和图形的转化,从而建立平面图形面积结构化教学。刘老师指出,教育的现实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解决学生“明天”的问题,我们如何解决这中间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得以发展,是目前值得深思的问题。紧接着刘老师和同样来自北京的任靖晓老师先后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通过探究得出平面图形的面积都可以表示成每行单位个数×行数,以此让学生形成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结构化的认识。但很显然,学生已经在外面先学习了这些公式,禁锢了他们对推导方法的其他思考,即使老师再三引导,哪怕用上1个小时的时间,学生仍然用原来的方法做题。所以,可以看出想要打破学生已有的思考方式有多难,我们平常在教学中为什么纠正学生的错题那么难了!

下午的学习是贲友林老师带来的课例《分数与除法》和讲座《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最后一公里”》。贲老师以“陈平分肉”引入平均分,让学生通过折纸、画图感受把1千克肉平均分给4户和7户人家的情况,体会平均每户分得四分之一、七分之一千克肉。然后再把3千克肉平均分给4户和7户人家,让学生小组内通过折纸探究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分法,理解了3个四分之一千克即四分之三千克。进而通过观察、对比四个算式发现除法和分数的关系。紧接着,贲老师用《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入不平均分,并抛出了两个问题:300克的小梨和500克的大梨,若平均分的话,孔融分到多少?孔融实际上分到的梨占了几分之几?让学生在熟悉的事例中感受分数产生的过程。所以,当贲老师写出课题“分数是怎么来的?”,学生脱口而出:分数是除出来的。最后,贲老师留给学生“平均分,不平均分,为什么都用除法?”这个问题结束了课程。在场的老师都感慨,怎么这节课感觉这么快就下课了?

而在后面的讲座了,贲老师指出我们一线教师经常在教学设计中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却忽视了目标的确定,我们应该以上位的核心素养指引我们落实“双基”,让基础的、核心的、关键的课堂慢下来,让学生去经历从个别想法、多种想法、关键想法到拓展想法,由浅入深去思考,学生有了思考,才能实现核心素养的目标。同时,教师要常常思考不同的课堂教什么、学什么,谁来教、谁来学、怎么学。要去思考我们的课堂哪些是要“守旧”,哪些应该“创新”?有了新课标、新教材,我们的课堂就真的变了吗?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常常迷失在纷繁复杂的词语了,其实,我们忽略它们一直有一条主线是不变的,课标在变,教材在变,不变的是教育的目的不变——为国育人,教学的目标不变——培养学生的能力。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教学的方式,保持“小问题,常思考,老问题,新思考”。

阅读 39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