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共进 研以致远

‍——记鸬鹚中心小学赴婺源参加“教育新视野小学数学名师观摩课”活动

鸬鹚乡杨湖小学
创建于3天前
阅读 93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秋风乍起天渐凉,草木摇落路为霜。随着阵阵秋风,伴着片片金色的落叶,鸬鹚中心小学组织部分青年教师,来到古徽州文化的发祥地—婺源,参加第十七届教育新视野·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

  在10月26至27号这两天,有幸聆听了许卫兵、李培芳、丁爱平、孙敬彬、顾亚龙、黄彪、徐斌等名师们的课例与讲座。大师们的课堂设计和对课堂的精准把握和调控我们收益良多,对现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深度解读更是带来了一场心灵上的洗礼!

许卫兵老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许老师联系生活创设吃烧饼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整数。创设冲突,一口一口吃,出现“比0多,比1少”的情况,引入分数。初步感受,许老师紧扣分数的本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分数的意义。整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处处围绕核心素养。

李培芳老师的《编码》

‍李老师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带领大家了解数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数据会说话。这些课程资源繁多,但应用十分巧妙,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概念——数,藏着信息;编码,就是把信息藏在数量。钱老师引入小五身份证号码,结合课前简介,带领学生们分析每段数表示的含义,堂课结构整体连贯,富有实践性、探究性。

丁爱平老师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丁老师以小兔卖饼故事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平行四边形的饼,为什么大小不同?重要的是什么条件?然后,让学生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借助画图操作验证他们的推理。

孙敬彬老师的《可能性》

       孙老师从学生中选三位小助手引入教学,创设趣味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真的看到“可能”,通过“可能”自己慢慢体悟中感受随机,认识随机现象的多种可能的结果,继而再去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从“可能”到“可能性”,再到大小,看似简单,实际需要一步步走进,通过丰富体验助力认识上的跨越。

顾亚龙老师的《小数的意义》

        在顾亚龙老师以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数,是数出来的”引领学生体悟整数、分数、小数的一致性——计数单位,整数即是1开始累加,满十进一;分数、小数即是1开始细分,退一当十。在累加和细分中通过小正方体,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小数,是分出来的”。同时,利用视频浸润黄金分割之美无处不在,如建筑和艺术品中的“0.618”。这堂课不仅传授知识,更在孩子心中种下对数学的热爱。

黄彪老师的《加法数量关系》

        黄老师借助学生自己提出的加法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质疑、思辨对“总量和分量之间的关系”“加法的本质”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氛围中发展的数量关系模型。

徐斌老师的《分数的意义》  

     徐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看一段广告视频来体会生活中分数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充分感悟到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其次从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意义等三个纬度对分数的意义和本质进行展。其中在概括分数意义的过程中,主要围绕“分什么?怎么分?分到什么?数到什么?”四个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最后设计了分层练习:巩固性练习、应用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真可谓是一堂启发人深思的知识种子课。

       短短两天的培训虽已结束,但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带着所学、所感、所悟,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前行,让婺源的这段记忆成为我们永远的动力源泉。

编辑:熊雅

‍一审:汪栋

‍二审:吕学锋

‍三审:方光彩

阅读 93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