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化】高岭镇塘伦小学“每周一诗”活动(第1期)

高岭镇塘伦小学
创建于10-25
阅读 32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每周一诗”诵读展演活动能够培养孩子们对中华诗词的热爱,激发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记忆力和审美情趣,增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童真童趣,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经典诗词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今天让我们跟随六(1)班师生和家长朋友们,一起走进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诗歌原文

毛泽东手笔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诗词赏析

       这首诗是毛泽东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诗,是毛泽东诗的代表作。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创举。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论述长征意义时写道:“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泽东的《长征》诗是记录这次伟大历史的无比壮丽的史诗。全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达二万五千里的行军,抒发了无产阶级领袖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点明题意,概写红军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万水千山”是“难”的具体化。“不怕”“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这两句诗语势豪纵,充分展示了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采取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把“万水千山”中的“千山”典型化、形象化。“五岭”“乌蒙”是长征途中具有典型性的高山,作者将高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像粼粼细浪,一如滚动的泥丸。这样写,则衬托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仍是“万水千山”的演化,着重写水。金沙江两岸,山崖高耸入云,急险的江水拍打着云崖,壮观极了。大渡河上,铁索桥横系两岸,碗口般粗细的铁链寒光闪闪。作者通过视觉向触觉移易的心理通感现象,写出红军勇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时的意态和感受,表现了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本色。

       尾联写长征胜利的喜悦。“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两句,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更喜”“尽开颜”,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军的兴奋喜悦之情。

       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史诗,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宏伟乐章,是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最为辉煌的美学总结。

诗词原文

写作背景

      辛弃疾被罢官后闲居江西上饶,离开了波诡云谲、尔虞我诈的宦海。他悠游山水、远离尘嚣,大自然的美景成为了疗愈他饱经折磨的心灵的良药。一个真正的大家、一代宗师,他的风格是多面的。比如苏轼,他的词作既有旷达豪迈的,也有情致缠绵的。辛弃疾也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除了沉郁悲壮、细腻柔媚外还有清新秀美的田园词,这首描绘乡村清幽动人夏夜的词作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诗词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辛弃疾在江西闲居时,晚间经过黄沙岭附近,看到月夜乡村景色写下的一首词。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了夏夜的山村风光: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中,传来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选取的虽然都是乡间常见的景物,但通过精巧的组合,便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静自然、优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

诗词朗诵

05:25

       “每周一诗”诵读展演活动是塘伦小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我们迫切希望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做到人人会背、人人能诵。同时,希望广大家长积极参与,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孩子们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共同努力。

图片视频:黄珊珊   黄玉姣   黄   慧

文字编辑:陆文雅

校对审核:黄   甦

终       审:梁立锐

阅读 32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