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两相和,伯牙鼓琴染秋色

———六年级语文《伯牙鼓琴》

兰花草
创建于2024-10-25
阅读 198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金秋璀璨,诗意满盈。

          研课悠悠,芳心如初。

       为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把高效课堂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促进教学评一体化,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以杨老师的《伯牙鼓琴》一课为例展开研讨交流。

韩主任以说课环节拉开序幕!

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的阅读,感受不同艺术形式所散发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伯牙鼓琴》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文章用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以语言文字表现了知音的境界,富有想象空间,但想象的难度却比较大,这节课杨老师把引知音、读知音、懂知音、赞知音巧妙融合在一起,整堂课老师就是学生们的知音人,懂得他们学文言文的难处,适时点拨,学生对难以看见的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完成“文字”与“声音”之间的转换。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有着久远的年代感,在语言表达上学生难免会有畏惧感。教学伊始,杨老师引领学生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有自由朗读、个人朗读、齐读课文、教师范读等,打破了这种畏惧感。

在一系列的朗读中,学生们学会了借助注释确定字音,学习读出文言文的节奏感,通过老师范读,提醒学生要注意“乎”作为语气助词要稍作延长再停顿,做到声断气连,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美;同时在朗读“巍巍”和“汤汤”时要关注注释,根据注释中的描述读出山的高大和水的浩荡。在反复的朗读指导中,学生们课文读得越来越好,课堂上书声琅琅,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小组合作洒墨任务单!

01:27

孩子们倾情演绎,带我们穿越时空领略伯牙钟子期的知琴知志知音!

杨老师结合自己班级的学情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杨老师用音乐营造意境,引入诗文丰富积累……从多个角度突显了文本背后浓浓的人文情素。但是,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还不够深入,应加强环节之间过渡的设计,利用情境设置多种形式的朗读,丰富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感悟。

丁主任赞叹道:文言文音律优美,杨老师的课整体给人一种大气磅礴的感觉,她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借助朗读品味文言文语言文字的凝练美,感悟伯牙子期知音情深,体会中国“知音”文化的独特魅力。

轻揽一缕秋阳,时光恬淡;拾取一抹教研之辉,岁月馥郁。教研是一次灵魂的唤醒,也是一次诗意的修行,愿我们在唤醒中迈步,共研共学,齐步前行!

阅读 198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