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黄橘绿好时节   语文教研绽芬芳

——巴图营乡中心小学语文教研会纪实

巴图营乡中心小学 风轻云淡
创建于10-25
阅读 251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金秋的微风和煦轻柔,金秋的校园欢声笑语,金秋的教研热烈精进。为全面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强师赋能新生态课堂,推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达成提质增效的目标。2024年10月24日上午,巴图营乡中心小学召开了“语文教学研讨会”。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是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都吃光了,小葫芦也变黄脱落,说明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道理。

       李岩老师讲授《我要的是葫芦》,她教学思路清晰,在课文内容的把握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李老师设计了图文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插图,找一找两幅插图的区别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葫芦的巨大变化。李老师教态亲切自然,教学思路清晰。读书是这堂课的主旋律,课堂中,李老师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会语言魅力,明白了“事物间是有密切联系”的道理。

      《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戝踏而毀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张雪琪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整堂课贴近新课标,注重任务群的创建,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张老师通过层层任务递进,从“抓关键词”体会,到“结合资料视频”深入感受,采用独学、小组学等形式,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圆明园的情感体会,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使学生对当年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在讨论中明确作者是从众星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课堂上,张老师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圆明园这么美,但却被无情地毀灭了,在感受了圆明园的美之后,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在学生畅谈感受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毀,学生心中升腾起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给学生时间朗读,体会作者怎样表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两位老师的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授课后,校领导及全体教师进行了评课议课研讨活动。老师们将心得体会落实于记录上,从不同角度谈了自己的收获。从正面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堂生动活泼、环环相扣,两位老师也非常注重细节,是比较非常成熟规范的语文课;课堂上都有更多的“留白”,给学生更多思考、发挥的空间。整体看,两节比较“扎实”的语文课,对学生的听、说、读、写都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老师的“导”让学生入情入境,使在座的老师听得酣畅淋漓!针对存在的问题,各教师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语文教师参会心得

       非教无以潜心,非研无以致远。”本次语文教研活动为教师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是对学习新课标、深研学习任务的有力推进。

       征途漫漫,行则将至,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我们携手同行,做到让语文教学真正地润泽学生心灵,呈现出更优质的课堂。

编辑:王占军

图片来源:王运达    张清溪

一审、一校:王占军

二审、二校:白树义

三审、三校:冯国勋

单位:北票市巴图营乡中心小学

阅读 251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