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工厂大门)
每当走进光泽县的闽源锦绣住宅小区,望着一幢幢高楼,很难想象这里原来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厂区———福建机床电器厂,这也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1981年12月,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机床电器厂工作,从1981年12月进厂工作至今已过去43年,我虽然只在厂里工作只有短短的4年,但当时在厂工作情景仍历历在目,曾经的热血青年,怀着满腔热血和为祖国四个现代建设奋斗的理想,踏上人生工作之旅。我在机床电器厂从事过生产、质量检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1985年9月调离电器厂,在厂工作时间仅有4年,现在回忆在机床电器厂工作经历,真是感慨万千,人生青春最美好时光在机床电器厂度过,“馒头山”下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2024年是机床电器建厂55周年,我通过查找相关史料,还原福建机床电器的发展历程,让后人了解企业曾经的辉煌和在光泽县的影响,记住光泽曾经有这么一家国营企业,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光泽工业发展历史。本文资料主要来源于《光泽文史资料》第23辑《福建低压电器工业先导——记福建机床电器厂创建始末》,在这里特别要感谢原作者夏资根先生。
(原筹备组成员杨立祥)
福建机床电器厂原名为光泽机床电器厂,创建于1970 年5月。它的创建主要是为填补当时福建省机床电器的空白,提高全省机械工业配套能力,加强福建“小三线”建设。筹建工作由当时省革委会机械局领导。筹建工作历时2年,于1972年12月9日至14 日经省、地、县10个验收单位检查验收合格,正式移交当时的建阳地区重工局管理,成为光泽县首家地属企业。
福建机床电器厂位于闽北鹰厦铁路线上,坐落于光泽县城关富屯溪畔的“馒头山”上,全厂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415.38平方米,当时在闽北属于中型工业企业。工厂初创时期只有3名干部(李树林、杨立祥、周明山),一座破庙,一片荒山,几乎是一无所有。当时本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贯彻执行上级关于“边设计、边施工、边安装”的生产方针,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旅。1970年7月30 日,地区从南平电机厂调进33位老工人支援电器厂建设,成为新厂筹建的主力军。为了早日投入施工,先修了一条500米长的傍山公路,后又组织人员修建了一座简易车间,为工厂基建施工、试产创造了条件。
1970年8月试产准备工作开始,由于当时的几位领导干部都是从事行政工作的门外汉,大部分青年工人又都是刚从农村选调上来的知识青年和退伍军人,从南电调进的33位老工人也都未搞过机床电器,工种不配套,技术力量单薄,加上设备不齐全,原材料缺乏,试产工作困难重重。为了攻下技术关,厂里决定由杨立祥带一批技术人员前往上海机床电器厂、江西机床电器厂等同行厂家“拜师取经”,回厂后实行以老带新、以新带新的办法,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如老工人顾纪元带领几个青工日夜苦干,生产出一件件电器产品,用于基建急需用的锻件和铁件,保证了试产和基建的顺利进行。
1970年5月工厂开始筹建至1972年12月,企业由王子俊担任筹建领导小组组长,李树林、周明山、杨立祥、谢鹏金、巫国厚、林让松、陈幼南、施式玉、高贤关、王招财、林剑雨等都是当时筹建的主要力量,后来又招收一批带薪来光泽县上山下乡的知青,如陈锦琼、陈瑞祥、郑铁焰、方国柱等23位同志,经县里研究安排到机床电器厂工作。随着工人队伍的扩大,工厂的生产和筹建工厂进度进一步加快。老工人李康禄仅用22天就完成了复杂而精度高的组合开关手柄胶木模,厂领导也深入生产第一线指挥,由于全厂干、群的努力下,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就拿出了组合开关样品,向国庆21周年献礼。
1971年初,一座座新厂房在“馒头山”上拔地而起,各种大小设备陆续运输安装到位。在当时,机床电器厂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赞誉企业发展:“远看像村庄,近看像厂房,土法上马干打垒,机器隆隆生产忙”。经过2年多的努力,从1973 年开始,工厂进入了正式投产阶段。这时,光泽机床电器厂第一届党员大会正式召开,王俊峰代表党的核心小组向大会作工作报告。经民主选举并报建阳地委批准,由王俊峰、李树林、杨立祥、余发兴、刘玉全、林凤珠、赵才生等7位人组成中共光泽机床电器厂第一届委员会,王俊峰任书记,李树林任副书记。同年4月 10 日,共青团光泽机床电器厂第一次团员大会召开,李树林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大会还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光泽机床电器厂第一届委员会。8月 10 日,光泽机床电器厂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选举余用华为厂第一届工会委员会主席。党委、团委、工会等组织相继成立,标志着光泽机床电器厂筹建工作胜利完成。
20世纪70年代初,光泽机床电器厂在当时省、地、县的领导下,与全国、全省一样开展批修整风,掀起“工业学大庆”运动高潮,随着当时形势的发展,光泽机床电器厂在“文化大革命”极“左”的路线影响下,于 1973年间又开展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斗争,在厂内掀起整党、整团,组建民兵营,开展“一打三反”一系列政治运动。但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号召下,工厂仍然保持了较正常的生产秩序。1973 年以后的几年为光泽机床电器厂初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继续巩固筹建工作取得的成果,逐步建立健全了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生产任务完成出色,工厂的干部职工由初创时的120人发展到1973年的297人(行政干部、技术人员29人,职工268人),大、小设备102台,自己动手设计的土设备23 台。建设厂房3523平方米,职工宿舍2296平方米,生产的产品有25A组合开关、中间继电器等产品。工厂还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企业还自己设计制造了大龙门吊、手摇弹簧机、电动离心机等设备20余台(套),节约投资4万余元。
福建机床电器厂创建于“文革”动乱时期,受到“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和“左”的思想束缚,企业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工厂的生产出现徘徊不前的状况。1976 年 3 月,光泽机床电器厂主要领导进行了调整,由庞一峰担任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此后,在政治上开展了揭批查“四人帮”的运动,使广大职工分清了是非,提高了斗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厂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由李树林担任,他组织全厂工人学好文件,贯彻会议精神;在经济上坚决贯彻中央提出的“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薛章证、郑善逵、林柯禹、郭祖跃等技术人员和全厂职工的努力下,企业又先后开发了中间继电器、热继电器、交流接触器、时间继电器等新产品。
1980年4月—1981 年9月,王绍贤接替李树林的厂党委书记并任厂长,这段时间光泽机床电器厂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厂党委统一认识后,果断地选择了销售这个突破口,1980年元月提出了“广开门路,突出销字揽活干”的意见,决定由副厂长杨立祥和党委委员、供销科长余发兴具体负责,并抽调了侯荣贵、刘积贺、李长森、陈建新等组成第一批产品推销组,并号召全厂职工开展群众性的推销产品活动。1980年销售产品、签订销售合同170余万元,为当时国家订货额的6倍,产品库存积压大幅度降低。1981年开始,厂部实行全厂总动员,以抓“许可证”工作为中心,带动产品质量的全面整顿,同时投资20万元自行设计建成了“闽北低压电器试验站”,经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总局验收合格,列入全国16家试验点企业之一。1982年9月,5种规格的交流接触器领取了生产许可证,接着 1984 年 10月第二批热继电器4种规格的产品也领取了许可证。由此,光泽机床电器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厂面貌焕然一新。
1981年9月-1984 年 11 月,林毓楷担任厂党委书记、厂长。企业也于 1980年11月 更名为“福建机床电器厂”,仍隶属于建阳地区重工局管理,是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司定点厂。1983年,在全厂技术人员和职工的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年产值达330.97万元。全厂职工 314人,其中技术人员30人,主要产品有 CJO 系列、CJ10系列的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等20多个品种、180多种规格。
1983年11月 1 日,企业召开了中共福建机床电器厂第二届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了由林毓楷、刘积贺、李佳升、刘玉全、王桂、黄桂华、陈兆英等7位人组成的中共光泽机床电器厂第二届委员会,林毓楷任书记。由王桂、方国柱、陈幼南、董克珍、韩富根等5位人组成中共福建机床电器厂纪律检查委员会,王桂任书记。新一届党委会的成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九项任务。
1985年1月起,福建机床电器厂下放给光泽县管理,隶属县经委管理,全厂分5个车间、12个科室和一个劳服公司,企业开始步入鼎盛时期。为了加大产品的更新改造,企业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1984年初,经厂部安排由何星文负责,开展引进电子式时间继电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商务谈判等前期工作,同年该项目经省技术引进开发领导小组评审获立项批准,并于年底由林毓楷、刘积贺、刘振彬、何星文、杨剑翔等5人组成技术考察组赴美国技术考察,并决定引进美国 AMERACE公司的 SCF电子式时间继电器。1985 年成立厂技术引进领导小组和引进开发办公室,由刘振彬任组长,柯子文任办公室主任,何星文任副主任。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引进项目的技术资料、生产线设备及散件于 1986 年7月 30 日到厂,1987年开始投放批量生产。因工作需要,1984 年 11月,林毓楷调离机床电器厂任光泽县副县长,此时厂党委和行政厂长分开,由刘积贺任党委书记,李佳升任厂长。为了适应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增加市场竞争能力,从1985年开始,机床电器厂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产品的更新换代上,企业成立了“机床电器研究所”,由余清光任所长,何星文任副所长,陆续研究开发出新产品项目十几项,所开发的新产品项目基本获得省级立项。
福建机床电器厂从1970年5月创建,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不平凡路程,企业从初创时的3名干部、几十号工人到1985年,全厂职工达422人,其中干部54人,全民所有制工人249人,合同工74人,工厂年产值从建厂初期的50万元,上升到430万元,产值增长近8倍,仅1984年就上缴税利86.33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至1985年,企业成为福建省唯一一家初具规模的专业机床电器的生产检测基地,成为全国机床电器行业骨干企业之一,锻造了一批熟悉机床电器生产技术管理的干部队伍和技术队伍,15年来生产各种规格的机床电器158万余台,完成产值2683.56万元,实现利润383.84万元,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综观光泽机床电器厂的发展历程,应该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十几年间发展速度最快、企业最红火。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国家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经营体制的改革,政府逐步开始向企业放权,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福建机床电器厂在短短的十几年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大,不能不说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1983年开始福建机床电器厂就围绕党的经济体制改革精神,在企业整顿的基础上,开始实行以确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为主要内容的“责、权、利”结合的经济责任制。1984年又实行“三定、三不变、五下放、七包干”的承包经营责任制。面对改革和市场的压力,1985年机床电器厂开始实行对销售人员划区承包和销售经费包干的促销办法,同时对供应部门和车间也开始推行经济责任制。随着经济责任制的推行,给光泽机床电器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企业呈现产销两旺的大好形势。实行承包后的第二年——1987年共完成产值560余万元,实现利润突破 100万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化,福建机床电器厂面对国内外低压电器行业竞争,也面临着生存的考验。在困难面前,全厂上下负重拼搏,挖潜改革,仍然取得较好成绩,1989年全年完成产值622.39万元,销售收入首次突破700万元大关,并归还了历年贷款80余万元,获得了当时地区级先进企业称号。但是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下,加上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滞后,以致造成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生产出的产品大都属于60年代的老产品,技术档次低,销售市场锐减,严重威胁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机床电器人清楚的知道如不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新产品开发,机床电器厂将面临倒闭的可能。在当时,依靠全厂技术人员和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集中精力开发新产品。当时全厂把开发新产品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来抓。如当时机床电器厂总工程师、技术副厂长何星文,副总工程师、技术科长余清光、副总工程师王宝全,助理工程师李康禄和陈炳成等技术人员在新产品开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间他们开发了JSCF电子式时间继电器,并顺利通过了省级鉴定,得到了较高评价。继而 CJ20–40、CJX1–9、16、22三个规格的接触器产品又列入省新产品立项,并分别通过省机械工业厅和机械工业部机床工具司组织的新产品鉴定。后来又有机床和建筑塔机控制箱柜等5、6个新产品相继投产,成为福建机床电器厂建厂以来新产品开发最多的年份。在企业广大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努力下,仅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就拿到了22份之多,在福建省名列前茅。多年来企业获得省、地、县各类奖励几十项。
1991 年后,福建机床电器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的重大决策,突出抓好全厂职工素质教育。如1992年开展“职工岗位大练兵”,目的是为了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和企业整体水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通过开展此项活动,企业内部一时间岗位与岗位比赛、职工与职工挑战活动搞得热火朝天,从而企业也培养了一批技术能手、业务尖子,使职工岗位操作技能有了较大的进步,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赢得了广大用户的赞誉。同年,福建机床电器厂为了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开拓市场,决定扩大成套产品的生产能力。1992年6月成立成套车间,由当时参与试制成套产品的职工李德恩任车间主任,成套车间成立后专门从事冲床电控箱、塔机电控柜及其它成套设备的生产制造。在当时机床电器行业屈指可数,企业的销售量也大幅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1994年福建机床电器厂又被收回为南平市属企业。此后,福建机床电器厂先后由李骉、黄桂华、王坦、陈平等担任厂长。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体制、机制等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加上企业管理不善、经营漏洞多,数百万的产品货款无法回收,骨干人才流失等原因,福建机床电器厂从 1995年起生产逐步下滑,到2000年企业关门停产。在国企改革的政策引导下,2000年底,企业实行改制,原机床电器厂的工人置换了身份另辟就业之路。
福建机床电器厂从1970年5 月份建厂到 2000年改制,经过了整整30年的风雨历程,一个由当时初创时只有3个干部、几十个工人的小厂发展到成为全国机床电器行业22个骨干企业之一,这里包含着企业广大干部、技术人员和全厂工人的艰辛和汗水。福建机床电器厂曾经在福建乃至全国机床电器行业显示出它的辉煌,为光泽的工业发展起到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改制后,在朱志鹏的带领下,原机床电器厂部分职工以投资入股方式,重新组建光泽县机床电器有限公司,继续生产原企业主导产品,同时也研制开发其他电器新产品。2003年光泽县将原机床电器厂厂区地块作为房地产用地,拍卖开发为商业住宅小区(闽源锦绣),光泽县机床电器有限公司在西关五里亭择址新建生产厂房,企业至今仍在生产。回顾光泽机床电器厂的发展经过,旨在让后人了解它创办的目的、企业发展的经过与对我国机床电器业的贡献和作用。因本人在企业工作时间只有4年,而企业发展有30年历史,再加上企业档案资料保存不完整,知情人员也大都分散各地,无法了解到许多企业发展细节。再加上编者水平有限,难以面面俱到、一一反映企业发展历史,恳请读者尤其是在该企业工作过的同志见谅。
(原机床电器厂厂区,现为闽源锦绣小区)
(本篇文章及图片由夏资根、张玉仁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