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的故事
“六尺巷”历史典故源于清代康熙年间的一起土地纠纷。在安徽桐城,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人家相邻。吴家在翻建房屋时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因此发生争执并告到县衙。由于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令难以决断,于是张家人写信给在京城的张英请求帮助。
张英收到家书后,并未利用职权压制对方,而是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中表达了他谦让、宽容的态度。家人得诗后主动拆让三尺,而吴家也深受感动,同样退让三尺,由此形成了一条宽六尺的巷道,被后人称为“六尺巷”。
这个故事传递了中华民族礼让和宽容的美德,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历史佳话。
观看学习图片
陶泉乡岔口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开展“讲好和、谦、礼文化,建设文明校园”活动。
典故深意
在故事中,人们都在称颂张英大学士的高尚品格,“懿德流芳”是给他的最高褒奖。后人们不管是出于纪念还是旅游的目的,将这个古老的故事镌刻在屏风上。包容忍让,平等待人,作为一种美德,从古流传。心胸开阔,恭谦礼让的人为世人敬仰。
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这种谦和礼让的传统就更需要发扬光大。“六尺巷”典故,已远远超出其本意,成为彰显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
“六尺巷”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六尺巷”旧址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拨专款进行部分修复。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拨专款在其遗址上进行复建与扩建。现今的“六尺巷”主体建筑包括巷道、东边的“礼让”石牌坊和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休闲广场、诗画照壁、假山石等。虽然这里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旅游景点,但不收门票。
从“六尺巷”过往的游人和行人络绎不绝,小巷深处仍然显现出少有的繁华。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许是被“和”字哲学充盈得最宽阔的街巷之一了。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