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同课研讨  异构和美

——记大同市实验小学太和分校数学同课异构活动

大同市实验小学太和分校
编辑于2024-11-07
阅读 77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金秋十月秋意浓,层林尽染浴秋风。

实小桃李蕴芬芳,下自成蹊研课忙。

金秋十月落叶黄,秋色如画遍地香。

同课异构显匠心,教研共进促成长。

以课标为本,

练思维之翼,

提素养之基,

共创四有魅力课堂

 与秋光相伴,深入研读新课标;与暖阳同行,共创优学新课堂。为进一步贯彻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精神,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加速教师专业成长,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并注重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教学,大同市实验小学太和分校于2024年10月21日开启了“以课标为本,练思维之翼,提素养之基,共创四有魅力课堂”的同课异构活动。

工作部署

同课异构,即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了本次活动顺利进行,教导处提前进行部署,出台活动方案。

           精 彩 瞬 间

授课观课

                一年级组李风梅

李风梅老师执教的“得数是6-9的加法”,结合新课标理念把加法算式变成了一个个故事,儿童化的语言结合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动口、动手、动脑,孩子们在摆圆片时加入了自己的创作,兴味盎然,课堂达成度高。

                二年级组张志梅

张志梅老师带领大家通过西游记的故事“认识平均分”,抓住平均分的本质——“每份分得同样多”,让学生“辨一辨”、“变一变”、“分一分”、“圈一圈”、“写一写”、“说一说”,接着用孩子们熟悉的社团活动、运动会场景寻找平均分,进行了思政教育。瞧,孩子们小组合作得多认真呀!

                  二年级组周璐

周璐老师同用西游记四人行的场景,通过分析、归纳、概念、运用、总结、升华,一步步把课堂思维引入深处,学生分圆片、分小棒,对比观察。为后续“总数不同,每份数相同,份数不同”埋下伏笔,孩子们动口、动脑、动手,把平均分有效落到实处。

                   三年级组杨瑶

杨瑶老师以小猪佩奇早锻炼为题材引入新课,由边线入手组织课堂,有序开展说一说、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比一比、变一变、移一移、算一算,把“周长是物体和封闭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这一概念交待清楚,通过测量硬币渗透化曲为直思想,最后回归到课初的操场,用计算有弯道有直道的操场这一内容,把化曲为直这一数学思想进行升华。

                   四年级组陈娟

陈娟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引出例题较复杂时需要整理信息,通过小组合作列表整理,在作业单对比中优化细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列表法”这一策略,课堂高效有序。最后得出“一理、二想、三列、四验”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引导、有梳理、有总结。

                  四年级组张智越

张智越老师采用问题引导梳理条件,由归类到制表逐步细化,在检验处进行重点着墨,引导把得数带入原题,逐步推导回到已知条件,半扶式方式为学生突破难点搭建脚手架,顺利突破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五年级组麻丽芳

麻丽芳老师从生活中的字母出发,通过算24点引出特定的数,进而引出“用字母表示数”,通过“摆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求剩下的千米数”两个场景,把字母表示不确定的数和字母式表示数量关系交待清楚,最后自学“字母表示数中乘号的省写规则”,用规则试做练习,体会规则的应用,把字母式表示的范围扩大到公式。

                 五年级组曹思媛

曹思媛老师以王安石的“梅花”导入,“墙角数枝梅”的数枝是几枝,猜测引出不确定的数,又以扑克牌的A、J、Q、K引出确定的数,进而进入新课“用字母表示数”,通过例题的引导,让学生深入了解字母表示数是有范围的,依据实际情况变化。通过自学字母表示数中“乘号的简写规则”来列表整理,进而完成闯关练习,环节紧凑,讲练结合。

                 五年级组马晓燕

马晓燕老师从字母a、b出发,以加法交换律a+b=b+a入手,追问:为什么不直接使用3+4=4+3却使用字母来表示?知道字母可表示任意数进而引出课题。接着在“你能把第四次摆的小棒根数的所有情况都表示出来吗?”、“你能想办法表示行驶了一段路程后,剩下的千米数吗?”两个问题驱动下完成教学,最后简写乘号采用自学、导学、对口令方式完成,整堂课精彩纷呈。

                六年级组张小雁

张小雁老师从两道复习题开始,用“总量÷份数=每份数”分别求大杯和小杯的容量,接着引入例题的两杯同在的情境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依据条件整理数量关系,想办法转化。并提供四种方法选一种说解题思路,通过小组合作、板演过程、对比比较、引领回顾,体会假设法的价值是把“两个未知量变为一个未知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把之前用到假设法的内容进行串联,加强知识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

              六年级组李睿莉

李睿莉老师从质疑题目开始,由同学提出“为什么使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两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从读题、分析、解答、检验四个环节逐步深入,思考如何把“两个未知量”变为“一个未知量”,可画线段图、列方程……,学生小组合作后展演汇报,进而提炼核心要素——把1个大杯假设成3个小杯,引导学生学习检验,之后在练习题求桌椅价格时体会算法优化,条理清晰。

评课议课

11月5日下午,全体数学组成员进行了评课议课活动。本次评课采用同学段年级组互评,旨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达到“课标为本,思维为翼,素养为基,四有课堂”的初衷。

本次评课由教研室冯翠平老师主持。首先由麻丽芳老师代表五年级对六年级两位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评价。麻老师从导课、核心例题的展示、假设法的归纳、解决问题一般过程的梳理、巩固练习题的使用、回头看的区别以及课堂总结进行了对比评价,肯定了四有课堂中的“有序、有效、有用”,两位老师都是在“两个未知量变为一个未知量”这一环节浓墨重彩,练思维之翼,在合作交流中碰撞智慧提素养之基。最后提供了改进参考建议。

张小雁老师对五年级麻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从课标解读、思维提升方面进行评课。整堂课由生活情境引入,逐步由数到数量、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渗透代数思想 ,例2实际应用把汽车行进的剩下千米数抽象出线段图,并用280-b讲故事更贴近“深度融合各学科”这一课改理念,为该课亮点所在。练习题也比较有代表性。

李睿莉老师对马老师的课做出评价:导入环节旧知新用,游戏环节贯穿两个例题,把内容巩固体现有趣,自学环节出示导学,针对性更强,之后练习强调重点和易错点。

马晓燕老师同组互评曹老师的课,本课由古诗引入字母,由未知引入字母,例1、例2教授速度稍快,不易落实“含字母的式子既表示数又可以表示数量关系”这一内容。数青蛙环节应该补充“替换其他字母体会数量关系”这一环节。

杨瑶老师对四年级两位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评价:列表法的难点在于如何整理复杂的信息,陈老师和张老师都是从复习“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两种策略入手导入新课,注重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都是以果树成熟进入主题呈现真实场景,关键语句的引导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及时的评价有针对性,总结梳理更易巩固,节奏明快,板书清晰。

陈娟老师对三年级杨老师的《认识周长》进行评价:首先从孩子们喜爱的佩奇跑圈开始,接着引导孩子们在教室中寻找物品的周长,通过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来加深理解提升表达能力,锻炼思维,同时把“化曲为直”思想推广到三角形、四边形。建议有二:一是描述不准确,最好用“一周边线”,二是小组活动具体过程要有序。

麻瑞琪老师对二年级张老师的《认识平均分》一课进行评价:张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为学生创设操作、观察的机会,体会“只要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环环相扣,衔接自然,重点突出。

周璐老师对张老师这节课进行评价:张老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教授桃子怎样分更公平,“试一试”采用小组合作方式,锻炼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思政渗透到位,评价丰富。

张志梅老师从学生操作的角度对周老师的课给予评价:始终站在学生立场,让学习自然发生。通过圆片、小棒的操作调动已有经验,内化平均分的方法。亮点是希沃白板拍照上传现场图片,不足是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多进行评价。


张志梅老师从思维提升方面对一年级李老师的《得数是6-9的加法》进行评价:李老师通过数一数、接着数、数轴数、对口令,操作摆圆片等多种方式落实得数是6-9的加法,尤其是引导学生观察4+2=6与2+4=6发现数交叉和不变,逐步引导出加法交换律,命名为“一(1)班定律”,使学生思维得到提升。

总结

丁校长通过四个词“欣慰”“亮点”“建议”“希望”对数学老师的精心准备、积极参与给予肯定。从“课标”“思维”“素养”“四有”等方面评价亮点。然后给出了上好课的标准:

1.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要充分。

2.好课的关键——教师课堂的组织。

3.好课的重点——学生的参与度。

4.好课的保障——丰富多样的评价。

最后提出希望:

1.成功亮点用到常态课上,不足必须改变。

2.每节课、每环节、每个学生、每次评价做精、做细、做实。

3.每个老师不忘育人的教育初心,无悔教育的选择。

同课异构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同样的素材,同样的理念,演绎不同,精彩不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不断以课标为本,以思维为翼,激发学习潜能,共创“四有”新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审一校:麻丽芳

二审二校:冯翠平

三审三校:王俐芳

阅读 77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