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海洋里,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是智力残疾儿童。他们或许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自由地奔跑、尽情地欢笑、然而,他们的眼睛里同样闪烁着对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
2024年9月1日,班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小男孩,年仅8岁,是一位残疾儿童,初见他时,他眼神迷茫,语言表达困难,只能说简单的两个字,如“妈妈”“爸爸”等。不愿与人交流,一叫他的名字,就羞涩地低下了头。为了让这个特殊的小男孩尽快融入一年级这个大家庭,我想了很多的办法。
开学第一周,我先去观察、了解孩子的情况。第一天上学,课堂上,孩子总是坐不住,不到5分钟的时间,他就站起来,跑到窗户前一直往外看,或者不时地在走道里来回跑,还一直哭,影响其他孩子上课。我也不断提醒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刚开始,他一点也不听,但我会不厌其烦地提醒他。
第二天课堂上,孩子依然乱跑,在教室哭闹。下课后,在学校脱裤子,乱尿。而且连着好几天大便到裤子上,事发后,我及时给孩子的妈妈打电话,让尽快来学校,给孩子换上干净的衣服。同时也提醒孩子妈妈回家后给孩子多交流。随后我给孩子爸爸也打电话,聊了聊孩子在学校第一周的一些情况,孩子爸爸告诉我,孩子从来没有上过学,从小一直和家人在一起,在家里所有的事都是大人帮孩子去做,孩子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对周围的一切是都陌生的,因为孩子智力不正常,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从内心也表示歉意。希望老师在学校多关心孩子,引导孩子。
为了更好地让他适应学校的生活,于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每天耐心地教他遵守课堂纪律,不时地提醒他回到座位上坐好。下课后,叮嘱其他孩子牵着他去上厕所;上操站队时,让同学牵着他;做操时,我会和他站在一起做;跑步时,我也会拉着他的手;吃饭时站队时,我会让同学牵着他的手。
下课了,让同学们领着他一起玩耍;课间休息时,我会让同学帮他接热水喝;做眼保健操时,我会教他与大家一起做动作。每天放学时,我会牵着他的手,把孩子送到学校门口,随时与家长交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同时引导家长回家后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慢慢地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也融入了班级的大家庭之中。见到老师后,会主动向老师说:“您好”,放学走的时候,会跟老师说:“拜拜”,孩子变得有礼貌了。后面几周,孩子下课后我会叮嘱他会主动去上厕所,再也没有拉到裤子上。
上课铃响了,他能主动走进教室,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也不乱跑了,能跟其他孩子一样从书包取出课本放到桌子上。
每天上操时,会跟着同学们一起跑步、做操。同学们唱歌时他也会跟着一起唱;同学们写作业时,他也会拿出自己的本子,虽然本子上都是胡乱画,但他知道写字了,懂规矩了,能听懂老师的要求了,这也是值得表扬的。午休时,他也能安静地去休息。
吃饭时他能遵守纪律的,大口大口地去吃,吃完后还会自己把碗筷放到指定的位置。课间活动同学们会主动拉着他一起玩耍,让他感受到课间的快乐。慢慢地,他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脸上也有了更多的笑容。孩子的变化令人欣喜。他不仅在学习和生活上进步了,还能够主动与人交流,他的每一点成长,都凝聚着老师与同学们的心血和汗水。
在教育帮扶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孩子会因为无法理解而发脾气,甚至哭闹。但我始终保持着耐心和关爱,用温暖的怀抱和鼓励的话语安抚他的情绪。
然而,我深知,智力残疾儿童的帮扶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我相信,只要有爱,就有希望。我将继续努力,为孩子点亮未来的路。
撰稿:崔阿丽
编辑:华 麟
审核:左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