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政策的引领下,教育均衡发展成为了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在此背景下,通州区芙蓉小学与中关村第三小学积极响应号召,成为了“手拉手”友好学校。自结对以来,两校不仅在日常教学中互相借鉴、共同进步,还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本次两校再次携手,共同举办了一场以数学研修活动,通过实践与交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与专业能力。
为进一步落实新课标理念,践行单元整体教学,落实数学新课标中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的要求,打造高效课堂。2024年10月22日上午,在通州区芙蓉小学开展“素养导向 单元教学 凸显本质——看得见的研修 带得走的能力暨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三单元磨课活动”的主题研讨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有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小学部数学研修员刘东旭老师,中关村第三小学乔芳主任、中关村三小数学教师代表屈向东老师,芙蓉小学教学校长张明以及各学校五年级教师代表。活动由芙蓉小学张洪娇老师主持。
看得见的研修
磨课展示·匠心独运
此次活动是本轮研修活动的第二场,10月11号在研修中心进行了说课展示,活动中刘老师和与会教师针对说课给出合理建议。教师们通过反复推敲与精心打磨,集大家智慧收获后在今天展示自己沉淀后的思考。
芙蓉小学肖瑶老师执教五年级《认识底和高》,本节课利用“三单”达成高效课堂,利用“导学单”通过前置任务驱动,充分暴露学生的资源,课上利用“研学单”使学生在对比辨析中,充分建立了平行四边形高的表象,肖老师抓住“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核心本质,初步理解了底和高的概念;再通过迁移学习,认识了梯形和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通过对比和演示,使学生建立了平面图形“高”的一致性,发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运河中学附属小学李术伟老师执教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本节课通过“哪个图形的面积大?”撬动学生思考,产生测量面积的需求,并且初步提出了“数”和“变”的两种方法;李老师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小组学习任务,有清晰的任务要求、有丰富的学习支架、有适切的任务评价,学生们沉浸其中,使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通法,让长、正方形面积的这棵“种子”发芽了,长出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带得走的能力
同伴交流·思维碰撞
与会老师进行了充分交流。参会老师们从学科本质,结构化和一致性等方面,高度评价了两节课的设计。《认识底和高》这节课,利用“会动的板书”,“搭支架”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间的本质联系,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程结构清晰;教态幽默风趣。这节课通过“转化”的思想,带领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在学生心中种下了数学思维的种子,有利于后续其他图形面积的学习。
三小指导·点亮智慧
中关村第三小学乔主任指出《认识底和高》这节课通过学具让看不见的高被看见。通过不同环节,让学生体会高的本质,通过充分辨析,让不同学生都能有所得。屈老师指出《平行四边形面积》整节课设计结构突出,抓住本质,让学生体会到底和高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影响。两位老师也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得到与会教师的赞同。
专家引领·深化理解
活动最后,工作室封楠进行点评与指导。封老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对课例进行了全面剖析,为教师们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导和建议。封老师首先对两位老师的数学课堂氛围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实现了“施教者教得轻松、学习者学得愉快、观课人听得舒服”的课堂状态。封老师肯定了两位老师抓住了了学科本质,关注了知识间的关联,形成了结构化教学,使学生感悟到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主题的一致性。同时,封老师还从学习任务单的使用、教学环节的层次性、重难点内容的时间分配、直观演示的优化等方面对两节课提出了建议。最后,封老师向听课老师提出,数学教学一定要把握学科本质,进行结构化的教学,为学生埋下一颗“种子”,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发芽”,让学生真的感悟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的一致性。
博观而约取,厚积则薄发。此次研修活动是一次赋能教师成长的重要契机。聚焦学生素养发展,积极探索以单元整体教学为实践路径的教学方式改革是杨艳红工作室一直以来的目标。通过本次研修活动,杨艳红工作室将继续秉承共建、共研、共享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行动,为推动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稿:
摄影:高 珊
审核:杨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