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2024年10月23日上午,李春霞老师在电教室呈现出一堂极其精彩的实践活动研讨课,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活动任务一:怎样测量教室的长。
李老师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帮老师测量教室的长,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教室有多长”。接着出示测量教室的情境图,提问:“他们是用什么测量的呢?你们还能想到其他测量教室长度的方法?”,学生观察情境图,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想到的测量工具,如数学书、知能、脚、作业本、尺子等工具测量。通过观察测量教室有多长的情境,讨论怎么测量教室的长,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初步知道度量的一些方法。
活动任务二:量一量、填一填。
李老师提出活动要求后,小组开始测量教室长度,一名学生负责摆放测量工具,一名学生负责记录测量的次数,其他学生协助观察和调整。李老师巡视各小组的测量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思考不同的测量方式和遇到的问题。测量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小组的测量结果。李老师引导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提问和补充,如“你们是怎么摆放书本的呢?”“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小组的测量过程和结果。
李老师将各小组的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原因,发现是因为测量工具不同导致的。使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只要测量的方法正确,这些结果都是合理的。这也说明了测量方式和测量工具是多种多样的。这一环节李老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与同学交流测量过程、结果和测量中的发现,做到智慧共享。
活动任务三:摆一摆,说一说,看谁摆得高?哪根木条长?
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长度比较现象,如用回形针测量木条长度,以及比较不同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几个头长等与生活中类似的测量情境相联系的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老师的课堂让学生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学生养成了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习惯,这对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实践操作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