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二期

和光同尘读书苑
创建于10-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心得分享

六玄

第三十二章,感悟


第一段: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用现代话翻译一下,我觉得是“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有形的高楼大厦,还是无形的丰功伟业,不管有多么宏大,都是由朴和小累积而成,甚至所决定的,若是安好,就是老子说的,万物将自宾,若是安不好,就是韩非子说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第二段: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令之而自均。用现代话翻译一下,我觉得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天地间乃至世间的事情,小小的我们别总想着琢磨透,更不要妄图掌控了,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做好上一段说的朴和小,用不着杞人忧天,剩下的交给自然而然吧。


第三段:从无名到有名,老子接入现实了,有了各种各样的“名”,不同的“名”之间,或相安无事,或同根同源,或此消彼长等等,由此而产生阴阳相成,福祸相依,甚至虚实颠倒等等,乱的一塌糊涂,用庄子外篇里的篇目名来概括,就叫《人间世》,有兴趣的学友可以翻翻,庄子通过孔子和颜回的对话,阐述了名和知怎么就逆转成祸患了,以颜回如此有品德和才干的人,去了卫国估计都活不过三集。


那么,回归到本章,我们如何在人间世里活得安宁些呢,我觉得方法就在原文里头: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结合这一章所有内容,我觉得像是三步走。


1.认真对待身边的小事,此乃修行

2.空无内心,自然而然,此乃修性

3.会广博识,知止不殆,此乃修德


内外兼修,路自然会从脚下延伸,承载着我们每一天的工作生活,安稳的走向生命尽头,悟道,行道,一念一行亦归属于道,最终都是在证自己的道。


因为,道之在天下,譬如谷之于江海…

逍遥子

道德经第32章  道常无名


第三十章和三十一章分别讲了圣王的慎兵之道和用兵之道。战争胜利了,我们接下来该干什么?是接着打,当然不是。战争胜利了,以奇用兵结束,以正治国开始。本章讲的就是这意思。


开篇第一句“道常无名”是什么意思?君王守雌复归于婴儿,君王守黑复归于无极,君王守辱复归于朴,天人复归于一。圣人虽载道而成天下之功,但是圣人与道为一。君王退身合道,无声无名,故谓常道无名,圣人亦常无名。回到无名,就回归于常道。君王不以自身为大,退己全道,退身去名,与道为一,谓之朴。


不以身轻天下,不以身自矜,不以身自伐,不与身自骄,不以身自强。虽为天下王,但不以自身自彰于天下,显示的是那个若有若无,无名天地之始的道。而不是那个所谓的大大的人或王,所以既为朴又为小,这是真正的与道合一的圣人和圣王。侯王们要好好的臣服于天道,听话照做,不要想折腾。


“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侯王们若能笃守天人相合,与道为一,为天下不失道,道不失天下,这样才会“万物将自宾”。以战止战,以毒药攻邪都不是长久之计,也不是万全之策。只要让天下不失正,这样万物才能自正,万物正,则自宾,宾服于大道。所以,以奇兵用兵只是一时之计,以正治国才是根本大道。


对于个人治身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人因为离失天道,德有所亏,身体才会生病。如果人不离天道,常德足全,他怎么可能会生病呢?病无可病,无病可生,身将自正。治理天下与中医治病也是同样的道理:祛邪、扶正、固本。道家用兵治天下亦是如此,只要守住天道,臣服于天道,好事就来了。


天地相合,天为阳,地为阴,阴阳相合,以生万物。天覆地载,天下万物莫不生于天地,莫不托阴阳而生。天降甘露,润泽万物。不需要人的政令,所有的甘露就能自然而然的均施于天下万物,令万物和谐共处,哪里还需要人来干预?


天不会自己乱天下的,因为有天伦秩序,本然就能使万物和谐的共生共处,这才是天地间真正完备的秩序。只有人才会乱天下,因为人的妄为破坏了天伦秩序。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始指万物之始,制是指天道伦常,万物之纲纪。道生万物的开始就已经有了天道伦常和万物纲纪,哪里还需要君王们画蛇添足的为万物立法,干嘛还要瞎折腾。万物尊崇自然纲纪才是至上至好的天伦秩序。


本章最后一句“譬道在天下,由川谷之于江海。”譬是比如,打比方。道之在天下,就如同川谷之于江海。如果河流失去了源头,它们就会枯竭。如果天下失去了天道,就如同天下失去甘露,失去的源头,万物将无以生,天下将不负安宁。所以,君王只有守道,以道治天下,才能安天下。道是天下的源头,川谷是江海的源头。只要不离于道,天下苍生,天下万物才能生生不息,源源不断。千万不要打仗上瘾,千万不要年年征伐不断,那样的天下是不会长久的。让天下复归与道,复归与正。让天下歌舞升平,国泰民安,自然而然,这样的天下才是老百姓向往的美好天下,即将迎来的天下归正和伟大复兴,大家向往不?


让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张开双臂迎接21世纪中华盛世的到来。

胡小进

《道德经》第32章  适可而止 见好就收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永远是无名的,朴实无华。它虽微小,但天下无人能使它服从。君王若能依“道”而行,万物将自动归顺。天地间阴阳之气交合而降雨露,人们无需君王下令就能自行均衡分配。万物生发,于是产生了各种名称;名称既定,就应适可而止。就可避免危险。大道与天下,犹如川谷流入江海。


分享感悟1:各守其道,和谐共处。人际交往边界感就是安全感。父子以朋友相处,无非儿子多了一个朋友,却失去了父亲的身份。不管职场商场,都要有规矩,各处其位,有分寸感。为人处事要谦虚低调,在其位谋其政。不能一味只顾表现自己,给自己也给别人留有余地。


分享感悟2:顺道而行,回归质朴。用真诚、真心、真情对待别人,日久见人心,以心换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是世界太复杂,而是人心太贪婪,想要的太多了。简单就是幸福。永远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与人攀比,保持人间清醒,懂得知足常乐,淡定从容生活。


感悟分享3: 相互成就,无欲则刚。人生无常,世事难料。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大道质朴,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一切挑战和困难,不被外界纷扰所动摇,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自我改变提升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定,才能行稳致远。

李欢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感悟


这一章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是永恒且无名的,质朴而微小,然而天下却没有什么能使它臣服。这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来自于那些看似平凡、质朴的事物。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追逐华丽的外表和显赫的地位,却忽略了内心的质朴与本真。只有回归到质朴的状态,我们才能拥有真正的力量,不被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左右。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如果侯王能够坚守道的质朴,万物将会自然地归从。这提醒领导者要有道的品质,以质朴、公正、无为的方式治理,才能赢得民众的拥护。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应在自己的生活中坚守原则和道德底线,以真诚和善良待人,这样才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安宁。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间阴阳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无需指令,自然会均匀受益。这体现了自然的和谐与平衡。我们也应追求内心的和谐,不贪婪、不嫉妒,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同时,也要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总之,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启示我们要保持质朴的品质,坚守道德底线,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以道的智慧指引我们的人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安心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心得


这一章老子是在告诫统治者和权力的掌握者,权力无法操控大道,社会有自身的道,一切有序的合乎于自然规律的东西不可强加干涉,老百姓有自身的人性,要有边界,不能一味的用强权加以干涉,如:江海对于川谷一样,不予强迫它自然而然流入江海,一切都那么和谐而自然。


道,恒常,无名且朴素,天下没有人或权力能支配它,就像老天一样刮风、下雨、晒太阳,天明天黑周而复始,不会因为你是那个国家,那个权力者而改变。如老百姓种的庄稼一样,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你如果用强权加以干涉,破坏了自然规律,破坏生态,那么天将异象,高温、极寒、洪水、瘟疫会给你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和灾难。社会的发展能达到“民莫之令而自均”是最理想的状态。


这一章“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意思是万物兴作之始相应的概念也随之而生,万物有了名称之后,也就能知道概念的边界,知道了概念的边界就可以适可而止不会废殆。万物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万物都有自己的领域,也必然有自己的边界。任何人都应该尊重其发展规律和所属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谨守自己的边界,拒绝对个人生活的侵犯和干预。


本章体会有三:一、尊重身边的一切事物的发展,好的、坏的都是因站位不同,维度不同,经历不同,认知不同罢了,不要因为自己的认知或心念去用语言或行动去干涉,用佛家一句偈语“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只要你不断提高,才能参透看清世间百态而心念不动。二、知止而后定,知道边界,不用自己的行为或语言干预别人,认知不在一个高度上,没必要互相征服,唯有自悟,他人难渡。三、做好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要自欺欺人,自己都不懂如何对别人横加干涉,修好自身才能顺天道合人性,从而象川谷一样自然归于江海。

李翔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学习心得体会分享


说到“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简而言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心终归于有德者,天下终归于大道。没有广阔的胸境,如何会走的更远。胸怀决定你的远方之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看的更远,飞的更高。如同合羹之美,在于和异。大同世界必将到来,因为有你我他,都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经,论语,中庸,易经,心经,金刚经等等经典。这标志者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

杨鸿斌

《道德经》第32章心得体会


“道”永远是无名而质朴的,它虽然很小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使它服从自己。


侯王如果能够依照“道”的原则治理天下,百姓们将会自然地归从于它。


天地间阴阳之气相合,就会降下甘露,人们不必指使它而会自然均匀。


治理天下就要建立一种管理体制,制定各种制度确定各种名分,任命各级官长办事。


名分既然有了,就要有所制约,适可而止,知道制约、适可而止,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道”存在于天下,就像江海,一切河川溪水都归流于它,使万物自然宾服。

马志峰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个人理解:“道”循环往复而长久不衰,在恍惚之中呈现实物,这是不可描述的无名,而凡世之道是可以用质朴来描述的,这种质朴去除了纷繁的外饰,消解了主观的评定,是自然的本性。“道”虽然细微,但无法被人强行驱使,也无法臣服于人,因为“道”才是万物的源头,从属者不能主宰引领者。


现实联系:当一个人生出做某件事情的念头时,别人忽然命令要做这件事,那么他就不想做这件事情了,即使做了这件事,那效率也不会太高,这就说明强加的命令打消了自发的意愿,极大地影响了自为,所以管理者不能强制约束命令,而要在无为之中激发他人的自为,这样才能让他人自愿服从管理。


鸟在鸟笼中能有多大的施展空间,鱼在鱼缸里又能有多大的游行范围,水在水杯中又能够存放多久,这些都是因为强加的限制而导致的,那么去除这些限制,鸟就能在天空中翱翔,鱼就能在河水或大海中摇摆,水就能在流动中长存,所以与其强加管控,不如适可而止,放宽一些权限,让万物自由的施展自身,那么自然能够达到最好的管理效果。


汉朝汉文帝施行无为而治,取得了一些成效,减轻了徭役,发展了经济,稳定了局势,而清朝的闭关锁国严重限制了经济文明的交流发展,致使中国落后,所以不知道适当的停止管控,就会产生危害。


守朴而万物自宾,合天地而万物自均。始制有名,知止不殆。道居天下,川流汇海。

徐宁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读后感悟:


“道”作为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其最为关注的哲学概念。在本章中,老子进一步阐述了“道”的特性,以及人们如何通过体悟“道”来达到更高境界的人生哲学。


首先,老子指出“道”的特性之一是不可言说。他明确表示,那些可以言说的“道”并非真正的、永恒的“道”。这一观点与第1章中的“道可道,非常道”相呼应,强调了“道”的不可言说性。这种不可言说性并不是因为“道”高深莫测或难以理解,而是因为真正的“道”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限制。


其次,老子提到了“名”的概念,并指出名是相对的、有限的。他认为,那些可以叫出来的“名”,并不是永恒的“名”。这一观点进一步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真正的“名”或意义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内在体验和理解来获得的。


在这一章中,老子还谈到了“无”与“有”的关系。他指出,“无”和“有”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这一观点意味着,“无”和“有”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从某种角度看,“无”是产生万物的名字;从另一种角度看,“有”也是同样的名字。这表明,“无”和“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对立的。


最后,老子强调了体悟“道”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观察“无”和“有”,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道”的本质和运行规律。这种观察不是停留在表面或形式上,而是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中。通过这样的体悟,人们可以获得更高境界的人生智慧和洞察力。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32章强调了“道”的不可言说性、名与名的相对性和局限性、以及“无”与“有”的同一性。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老子哲学体系中关于“道”的核心思想。通过体悟这些思想,人们可以获得更深层次的人生智慧和洞察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

杜建刚

稻盛和夫,他真正的理解了道的规律,厚道朴实,他按照道的原则做事,所以他把企业越做越好。


日本这位企业家学习了国学经典道德经后,把老子的智慧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


他创办企业就是放下个人利益,完全为了员工服务,他办企业、经营企业的第一目标是为了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而努力,他把员工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他办企业的宗旨是为了员工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去努力,公司有200名员工就为这200名努力,有2万名员工就为了这2万人努力。他在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公司后,退休时宣布把自己的所有股份都捐赠给员工。   


2010年,也就是稻盛和夫78岁时,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请他出山掌舵日本航空公司,这是一个因巨额亏损濒临破产的企业。这要换成我们,在78岁时,早就打打太极拳,安度晚年去了。  


当时很多人,包括日本航空公司的很多员工,包括政府官员,都为稻盛和夫捏了一把汗,这个老头子能不能干好这个事,能不能救活,这个濒临破产的企业,当时稻盛和夫自1997年得了胃癌后,做完手术,已经皈依佛门,正在潜行修佛。2010年1月13日。稻盛和夫公开向政府表态,愿意重新出山,拯顿日本航空公司。不过,他向政府提出了两个条件,一、不要一分钱工资零薪水出任日航CEO,彻底无我利他。二是不带团队去日航,只带两个助手。当时稻盛和夫说,对航空交通运输业,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但我决定接受这份工作。


就这样,他就去成整日航,他刚到日本航空公司,一个月内连续做了17场演讲,他就给员工传播仁爱利他。回报社会、敬天爱人、慎言笃行的一系列经营哲学,他确实做到了彻底无我利他,他认为只有把员工幸福放在第一位。大家团结一心,经营者与员工的心灵产生共鸣,企业才能走出困境,企业才能涅盘重生。正因为稻盛和夫在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筑起了一座精神山妹,正可以给渴求的灵魂以甘露、阳光和力量。结果员工纷纷被感动,开始认真工作,这就叫“自均”。


企业的经营者强行命令大家工作是没有用的,要感化员工,要让员工觉得热爱工作的意义所在。在稻盛和夫的带领下,每个人慢慢各尽其职,认真工作。结果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也就是424天,就让一个巨额亏损的破产企业,摇身一变,日本航空公司就做到的三个第一。利润世界第一,准点率世界第一,服务水平世界第一。 


当一个领导者的心调正以后,天地会感应到的,员工也会感应到的。稻盛和夫有一句话,现场有神灵。答案就在现场,员工感受到领导者的发心之后,明莫之令,不需要强行命令,员工就已经认真把工作做好了。


为什么稻盛和夫带领的企业会产生这种奇迹,造就企业飞速发展的神话?因为他遵从了老子所讲的道德原则。有一次他来中国演讲时说,之所以我经常来中国。是因为我学到的智慧全是中国古代圣人讲的,如果能够把这些回馈给中国企业家,那将是我的荣幸。 


今天,我们有幸学到了道德经,我们要认真的去感悟这些国学经典,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如果不学习这些古代圣贤留下来的智慧,那将是我们很大的损失。


说起稻盛和夫,他与我们中国是很有缘的。1975年他首次访华,他曾多次前往中国,并与我们国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其实他为中国也做了很多经济贡献。2001年创立了稻盛京瓷西部开发奖学基金,为西部地区品学兼优的12所大学的学生提供奖学金。


任正非也曾多次赴日本,拜访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请教日本企业战后经济复苏的奥秘,企业如何度过寒冬。因为稻盛和夫是全球知名企业家,为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22年,稻盛和夫去世,享年90岁,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支持例行记者会。赵立坚表示,中方对稻盛和夫先生去世表示哀悼,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

北方有秦人

老子就是老子,本章很深奥也很简单,顺应天下大势,顺遂民心民意,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才可以去谋天下,也才可能去得天下,如此才算是遵道而为顺道而行,其道不可违不可逆。这就是老子文韬武略的核心思想,要重文而非重武,要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且师出有名方可号令天下,军事为政治服务,军事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能只倚重于军事且依赖于军事,这么做才可基于政治正确,也就是要能为天下行天地之德,方可以行老子之王道以取天下。这也是老子尊道贵德思想的具体论述,也是老子在本章的说理论述的结论,依道而行的圣人之恩泽天下的玄德,是文治之韬略。当然我们从本章这里也可以观止到老子所流露出的爱民惜命、心怀天下苍生的伟大情怀。得民心者得天下,为天下苍生以降甘露滋养万物,恩惠于民恩泽四海,则万物自宾,是谓能遵道而行顺应天下大势,这就是老子之道。

 和光同尘读书苑

使命:弘扬国学,修身正己

愿景:持续传递阅读价值,让世界充满爱与力量

2024.10.2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