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己(西南偏南);太阳黄经达210°;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此时,气温骤降,早晚温差增大,露水凝结成霜,标志着秋天即将结束,冬季即将来临。霜降不仅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农耕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节气概述
习俗活动
霜降时节,万物开始进入休眠状态,树叶变黄凋零,果实成熟待收。此时,柿子挂满枝头,象征着丰收的到来。同时,霜降的到来也预示着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人们需要做好保暖准备,迎接寒冷的挑战。
霜降期间,民间有许多独特的食俗。吃柿子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寓意着“事事如意”;而吃鸭子则源于古代人们对冬季御寒食物的选择。此外,部分地区还会举办菊花展,观赏菊花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这些习俗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也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宁静与美好。
霜降前后,是农作物收获的关键时期。农民们忙着收割稻谷、采摘棉花,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好未成熟的作物免受霜冻侵害。对于已经收获的农产品,要及时晾晒、储藏,确保其品质不受影响。霜降还提醒着人们要开始准备过冬物资,如腌制腊肉、制作干菜等,这些都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
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这三个阶段生动地描绘了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过程。豺狼开始捕猎,草木枯萎,昆虫进入冬眠,一切都显示出大自然的规律性和生命的循环往复。
文学艺术
霜降不仅是自然界的转折点,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感源泉。许多古诗词都描写了霜降时节的景色和感受,如唐代诗人杜牧的《赋得九月尽》、宋代陆游的《咏红柿子》等。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也反映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农谚中的霜降
在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中,霜降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农谚云:“霜降不割禾,霜降无收成。”这句话提醒农民们要抓住时机,及时完成秋收工作。同时,霜降也是播种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最佳时机。通过观察天象、研究物候,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这些智慧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霜降不仅代表着季节的更替,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品味传统文化的韵味,迎接一个新的开始。
编辑|贾昕娆
初审|贾昕娆
复审|徐海翔
终审|彭瑞萍
2024年10月23日
北城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