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美,在于收获,教之美,在于钻研。为深入推进学校语文大单元情境任务的学习与落实,实施单元设计、“跨学科”案例设计,创造有吸引力的课堂,10月23日下午,册山街道全体高语组教师齐聚尚阳小学举行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近年来,“大概念、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火遍语文圈。为了使得我们在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够迁移,学生能够具备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指向真实生活。因此,我们提炼语文学科的大框架,根据学生的认知顺序安排教学大单元,设置指向真实生活的大情境,再把真实的问题拆解为几个典型的大任务,这一系列操作的核心就是课堂联系现实。当然在设置情境教学时,我们应摒弃虚假、繁琐、肤浅且难以实施的情境,力争情境的真实性。
康朝阳老师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第16课《太阳》时以“校园百科推介会”为大单元情境,以“招募太阳介绍人”为任务驱动,有效设置教学目标,推进课堂的实效性。以核心素养为指引,以语言实践为路径,依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康老师巧妙设计了四个任务“任务一:言之有物,获取太阳知识;任务二:言之有法,探索写作密码;任务三:言之有情,感受关系密切;任务四:言之有趣,做太阳介绍人”,各个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扶到放,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同时以学生的听说读写为抓手,习得常用的说明方法,了解说明方法的用处,进而迁移运用说明方法,为学生学习实用性文章习作搭建了支架。
于洁老师指出,康老师的课堂温暖而又亲和,整堂课娓娓道来。康老师比较扎实地落实了字、词的教学,还发展了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实践到位,语言实践性是语文课的专责、本位,叶圣陶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历练之”。科学性说明文的教学很容易滑入歧道:只重知识点。在这点上,康老师却抓住了说明文的特点,从字词的教学到概括太阳的特点、说明方法,以及最终争做太阳介绍人,都是水到渠成,让学生学有所获。
张艳老师指出,康老师在处理这篇教材时,以“我眼中的太阳”作为切入点,引领全文的教学,使烦琐的内容一下子就变得简洁清晰,从这个切入点进去,我们可以看见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很顺畅,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很到位,让教者、学者、听者都能感受到两个字“轻松”。可见康老师对教材吃得很透,钻研得很深。
万丽洋老师指出,这节课学生预习准备特别充分,从课堂上情况来看,学生不仅完善了预学单,而且还结合课文内容搜集了关于雨雪形成的示意图,这为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展示也打下了好的基础。各个小组在互学过程中,小组长组织有效,每个成员都参与了学习。也是这节课学生流失率低的内在原因。
朱雪霞老师指出,康老师授课时善于使用三单、视频、思维导图等学习支架,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运用太阳图片,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太阳的大、热、远这些特点,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文中表述的较概括,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图片、视频的运用,使文字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
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来说,跨学科学习具有其它任务群无法取代的独特价值,它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参与精神。评课议课后,大家聚在一起,进行思维的碰撞,就《太阳》一课进行跨学科案例设计研讨,共同研讨所跨学科、所跨情境、所跨内容的初步设想。
姜晓坤老师认为,想实现语文学科跨界融合,让文学与科学齐飞,可以构建“语文+科学”的教学模式,增强说明文的科学性。对此,我们可将具体任务设计为请学生去科技馆参加“太阳环游记”科普活动,为大家解说太阳系的浩瀚。这个任务立足于具体的、真实的科技馆情境,通过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学生走进科技馆,在具体可感的环境下了解科学,使学生了解语文中的科学现象。房晓伟老师认为,若想实现语文与数学同课同构,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可以构建“语文+数学”的教学模式,增强说明文的说理性。对此,我们可以将具体任务设计为找出课文介绍太阳时用的数字及其单位。
颜培珍老师主要从“单元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建议、课时设计”等五个方面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做了简要解读,鼓励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体会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并能在习作中运用,对此不宜要求过高,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说明方法的概念,更不要作为知识点去考查学生。周艳老师主要从“单元教材解读、单元活动设计、单元课例展示”等三个方面对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做简要分析,以“笔写中心意,情真意更浓”为单元主题,设置了“自我修行寻中心、拜师学艺悟中心、尝试闯关炼中心、学有所成书中心”等四个大任务,从学习方法到练习运用,步步深入,引人思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此次教研活动犹如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每位参与者都深受启发、信心倍增。展望未来,相信册小语文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迎接每一个挑战,铸就更加辉煌的明天!
撰稿人:刘 静
审稿人:朱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