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稳步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乡镇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本质上说,就业是一项经济活动,人力价值在市场上找到价格,实现交换。就业对个人而言,可以实现经济独立和自我价值,提升生活质量,建立社交网络,促进个人成长与发展;对社会而言,可以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对国家而言,可以增强国家竞争力、提高财政收入、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各主体积极履行责任,形成完整的就业“生产线”。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的各领域全过程。要把就业当作民生头等大事,加强组织实施,健全制度机制,凝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合力,适时开展集中性就业促进和技能宣传活动,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及时总结宣传典型经验和实施成效,加强舆论引导,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就业的良好氛围。将基层就业公共服务融入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范畴,纳入基层民生保障服务事项,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15分钟”就业服务圈,健全标识统一、布局合理、服务规范、运行高效的基层就业公共服务网络。
推动各类经营主体履行稳岗扩岗责任,利用现有工业园区,企业院校联合培养刚需人才,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根据社会需要、产业需求、职业开发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构建技能培训制度。形成以市场化培训为主导、行业企业自主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体系。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及时发布新职业,形成知识学习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联结,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就业能力水平,有效提升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度,营造积极参与就业、就业适配度高的良好氛围。
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促进就业扩容提质。
在实际工作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就业承载力,加大对革命老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扩大第三产业就业容量。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就业吸引力。根据当代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开辟康养就业新领域,发展银发经济,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休闲、食品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的就业增长点。拓展数字经济就业新空间,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做好数字转型中的岗位挖潜、职业转换。增加绿色就业新机会,积极发展节能降碳等绿色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和就业增长协同增效。拓宽劳动力就业群体增收空间,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出一批适应乡村全面振兴需要的新职业,注重引导外出人才返乡、城市人才下乡创业,实施以工代赈,加快形成双向流动、互融互通的统筹城乡就业格局。
鼓励群众创业,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持续整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消除就业歧视等不良现象,提供平等就业环境,争取帮扶贷款等扶持政策,提升创业质量。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促进其尽早就业、融入社会。挖掘岗位资源,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就业群体可积极探索“教培先行、岗位跟进”就业模式,实行区域试点,总结经验实现大规模推广,解决因缺乏经验难以就业人群问题。推动“优秀岗位人才进基层”交流活动,提高基层岗位人员的积极性,补足技能短板,实现就业质量的整体提升。
分类施策,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统计监测体系,实现常住人口就业难题的全覆盖。建立就业岗位调查制度,以就业难点调查情况为基础开展工作,划分清楚各项就业过程中的问题,针对同类就业困难人群提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失业人员,有效控制失业水平,让就业人员切身感受到适合适应适度。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及时反映工作贴合度,数字赋能建立透明公开的数字平台,各部门数据共享比对,将政策和服务主动精准推送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群众监督助推就业服务平台完善,逐步完善就业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注重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拟定符合实际情况、可调整的认定标准,实现未就业人群的动态清零。依法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确保劳动报酬的合理增长,畅通劳动者维权渠道,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升群众对就业保障的信任度,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做到就业量的增加和成效的提高。
就业是民众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动力源”,民众丰富生活展开的“助推器”;社会秩序稳步前行的关键,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不断完善就业方面内容,才能充分提高群众就业热情,生活满意度,从而积极投身到建设事业中,提高社会运转的流畅性,为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