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时间:2024.6
观察地点:积木区
观察对象:胡祯栋
观察教师:闫杰
一、游戏背景
五一假期以来,班里幼儿去云谷、欢乐世界玩耍,对游乐场特别感兴趣,在晨间谈话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老师、同伴分享游乐场里的设施以及玩法。于是,在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开启了探索“游乐场”的搭建活动。
二、游戏实录
初次尝试用到了平铺、架空、垒高的搭建方法,体现了小班幼儿搭建水平。、
科学领域:祯栋想让“滑梯”更牢固,采取了增加支撑物的方式,但高的圆柱体放不进去,他选择两个矮的圆柱体积木,体现了数学认知方面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量方面的特点;
祯栋认为倒塌是因为“太高了”,换了稍矮的积木再次尝试,说明他对平衡的概念不清楚。
语言领域:对于教师的提问能够及时予以回应,体现了“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
祯栋先用一个长方形积木当滑梯,试了一下感觉不好玩,又换了一根长木板,用柱形积木往下滑,这次滑的比较流畅,但是长木板总是掉落,他又换了一个三角形积木,这次“滑梯”就稳稳的不倒了。
分享交流时祯栋说“三角形就不会倒”
老师问为什么长木板会倒,三角形不倒呢?
有的小朋友说:“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祯栋分别用柱形积木和长方体积木在斜坡上滑下,然后调整斜坡木板的位置(将积木对齐)再次尝试让积木滚下来
师:“柱形积木和长方形积木哪个滚的更快?”
祯栋:“柱形的滚的更快。”
师:“为什么柱形积木滚得更快?”
祯栋:“这个光滑没有棱角”
教师思考:小班上学期教学活动《会滚动的汽车》中,圆形光滑没有棱角更适合滚动,活动经验成功迁移到游戏中。
继续平铺摞高,变成了好玩的“蹦床”,桢栋站上去蹦蹦跳跳,还哼唱着歌曲,特别开心。
米乐加入游戏,将长板架起设置斜坡,第一次长板滑落倒塌了,米乐观察了一下在支撑物后面加了一排积木,增加支撑的重量,再次尝试长木板可以稳稳地搭在上面。米乐和祯栋继续将柱形积木滚下,祯栋发现柱形积木滑下来会滚的很远很远,于是他想办法设置围栏:平铺—垒高—围合, 遇到了诸多搭建中的问题,不断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班里的小朋友们还搭建了游乐场的其他设施:有小火车、蹦蹦床、攀爬网、音乐喷泉等。
三、游戏价值
1.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小班幼儿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一般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思考好以后再做。在这个游戏中,让我对小班幼儿这一思维特点“眼见为实”:例如,一开始他们搭建“滑梯”的时候,并没有提前想好滑梯的结构,多次倒塌之后只想到了是积木“大小、高矮”的问题,在给彩虹滑道设置“围栏”时,也是出现问题多次调整,他们就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正如皮亚杰所说:这正是儿童智力发展所需经历的过程。
2.模仿、再现周围生活。在游戏中幼儿经常会自发地呈现一些他们熟悉的场景。孩子们搭建的滑梯、彩虹滑道等游乐设施,后期运用自己的搭建场景进行了游戏。在游戏中,幼儿模仿、再现了周围熟悉的生活,体验各种情绪情感,以满足社会性发展的需求。
四、反思与支持
反思: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游乐场是幼儿感兴趣的场所,他们们从单一的设施到多种设施的游乐场,不断调整和探索,有很强的坚持性。
2.游戏的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在搭建的过程中,社会交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不断提升,专注、细心、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凸显,体验通过努力得来的的愉悦感、成就感。
3.规则习惯养成。取放材料从无序到明确分工,并且知道搭建时同伴之间离开距离,避免太近将作品碰歪,还知道和积木箱离开距离,方便其他小朋友取放积木。懂得不能在别人搭建的作品上拿积木,游戏过程从独自游戏到联合游戏,之后有了初步的合作,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下一步支持策略:
1.经验共享:教师引导幼儿将游戏过程(问题及解决方法)通过表征的方式记录下来,并鼓励幼儿相互分享、共同思考,同时引导幼儿通过观看他人游戏,进行经验的梳理、总结和迁移。
2.提供经验支持:通过观察游乐场中各种设施设备的结构特点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结构,拓宽幼儿的搭建思路,为搭建活动积累更多经验。
3.丰富游戏材料,结合游戏开展情况补充材料,如攀爬梯(长板)、轮胎、海绵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