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通讯网和科技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法也变化多端,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反诈教育宣传,帮助全体师生更好地防范电信和网络诈骗,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在生活中避免诈骗事件的发生,
南京市行知实验幼儿园邀请法制副校长——玄武区玄武湖街道派出所周李警官走进幼儿园,开展了防诈骗专题法制宣传活动。
活动中,李警官带老师们学习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编造散步网络谣言需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等,倡导教师们共同抵制网络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警民携手反诈,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
当下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家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的乐趣与便利,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通过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园教职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让反诈知识扎根每一位教职工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决筑牢校园反诈“安全墙”,共同守护好师生的财产安全。
1.反诈小贴士
三不一多原则:
未知链接不点击
陌生人来电不轻信
个人信息不透露
转账汇款多核实
2.常见的诈骗手段
冒充熟人诈骗:不法分子假装是孩子的老师、亲戚或朋友,要求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网络购物诈骗:通过虚假的购物网站或链接,骗取家长的购物款或银行卡信息。
中奖诈骗:声称家长中了大奖,需要先支付“手续费”或“税费”才能领取奖品。
游戏诈骗:通过赠送房游戏道具、皮肤等诱惑,骗取家长或孩子的游戏账号和密码。
3.如何防范诈骗
提高警惕:对于任何要求转账、提供个人信息的请求,一定要通过其他方式核实对方身份。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泄漏给他人,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
教育孩子:告诉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随意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不明软件。
4.家长和幼儿园的责任
家长应下载并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及时报警可疑情况。
收到任何冠以幼儿园名义的陌生电话、短信、微信等推送的收费信息或二维码时,都不要轻易点开,务必先向幼儿园或班主任确认。
如果接到有关孩子在园情况的陌生电话时,保持平静心态,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尽快与幼儿园、班级老师取得联系,及时核实陌生信息的真伪。
撰稿:张洁
图片提供:周密
审核:云媒体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