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节气|凝露成霜,顺时而为

中国品质网
创建于10-23
阅读 2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从一片落叶伊始,到一地落黄染霜,秋也走到了季节的末尾。清晨,窗棂上凝结的白霜,傍晚,山林间飘落的黄叶,自然万物,以独有的方式告诉我们,冬季的脚步渐行渐近,曾经活跃的昆虫,默默进入蛰伏,曾经雀跃的飞鸟安静等待下一个无霜期。满园的秋菊盛放,漫山的金桂飘香,晚秋像是受到四季的偏爱,极尽绚烂,而等到柿树叶落光,柿子也完全成熟,硕果累累,如灯笼满枝,承载着人们“柿柿如意”的美好祝福。伴随醉人的秋意,霜降,也为这色彩斑斓的秋天画上了绝美的休止符,应候而荣,顺时而凋。

榔音传响,壮民欢歌

    千百年来,壮族先民们攀援呼啸、垦荒种稻,在等待秋天的漫长岁月里,壮族人不甘寂寞,他们将丰收踩成鼓点,把榔杵打入土地,在歌舞中赠予了秋天最浪漫的礼物——霜降节。壮族霜降节,主要流行于广西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县的壮族德靖土语地区,至今已有340余年历史。壮族霜降节依托于稻作文化,内容上以自然祭祀、纪念民族英雄、文体活动、走访亲友等为主,是壮族民众庆祝丰收的一种形式。2016年,霜降节成为广西首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打榔舞,据传起源于唐代武德年间至北宋靖康年间。从最先的一种劳动情景,慢慢演变成用于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蹈。时至今日,已发展为壮族最独特的古老舞蹈,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重要节庆时,人们总要跳起打榔舞,以此表达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和和美生活的祈愿。

顺时摞桑,药食同源

    在霜降这个秋冬交替的时节,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始了一项古老而充满智慧的采集活动——采摘桑叶。霜降后的桑叶经历了寒霜的洗礼,其内部的成分会发生积累和转化,使得黄酮类、生物碱类等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较高,药用价值较高,自古就有“霜桑叶”的称谓。

采集桑叶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耐心和细心。人们要挑选那些叶片完整、无病虫害的桑叶,并将其轻轻摘下,放入篮中。每摘下一片桑叶,都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仿佛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人们将采集来的霜桑叶洗净后,直接泡水喝,或者隔水蒸熟,再用小火烘炒出水分后晾干,制成桑叶茶。霜桑叶还可以制作成主食,将霜桑叶洗净去叶柄后,切成小块或细丝,焯水后与面粉混合,加工制作成桑叶馒头、桑叶面条、桑叶菜饼等,也可以作为炖汤的辅料,与肉类或其他食材一起炖煮,以增添汤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朱柿吉庆果,万事皆顺遂

    民间有句谚语:“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经过霜打后尤为清甜。中国人喜欢柿子,原因有三:好吃、好看、好彩头。

    在我国泉州地区,当地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了杮子,整个冬天嘴唇才不会裂开。而在寒冷的北方,人们却更偏爱吃冻柿,他们把熟柿子冻起来储存,再放在温水中化冻,果肉变得冰爽脆甜,和新鲜柿子口感截然不同。

    柿子的颜色是喜庆的朱红,因此还诞生了与之有关的古典雅色“朱柿”,它是中国传统色彩之一,民间俗称“柿子红”。人们还将柿子与其他果木搭配,传达更丰富生动的祝福。比如宋朝人在过年的时候,要将柿子和柏枝、桔子一起摆上餐桌,寓意 “百事吉”。也常以柿子搭配灵芝和万年青,寓意 “万事如意”。现在人喜欢用柿子搭配花生,寓意“好事发生”;或者和苹果放在一起,寓意“一世平安”。柿子也被视为财富和好运的象征,因其果型圆润厚实如元宝,柿蒂俯瞰像铜钱,象征着财源广进、钱财滚滚,事业昌盛红火。分作四瓣的对称柿蒂纹样,又被称为“天穹之花”,兴起于战国,有恒久、稳固、长寿之意,在汉代铜镜和服饰上应用最多。

    霜降降万福,榔响响千年。壮族霜降节是一场冬日前的稻作盛典,承载着人们感恩天地、敬重祖先、守护家园、和睦友好的传统美德。桑叶作为中国农桑文明的象征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出了极高的物用价值和文学价值,更传承着独属于中国人的草本智慧。霜降来临,当柿子挂满枝头,像一盏盏小红灯笼,时刻提示着人们,人间自有烟火气,只要心怀期许,人生终会:“柿柿”如意,合美顺遂 !

阅读 2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