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
近年来,中小银行生存空间显著缩小。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已有136家中小银行消失,包括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分别减少29家、62家、22家,月均退出市场达10.8家。这背后,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双重作用明显。
从2024年开始,监管机构明确中小银行改革化险方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强调加速改革与不良资产处置。市场竞争中,中小银行面临国有大行及股份制银行的激烈竞争,后者凭借价格优势与政策扶持占据市场。如招商银行,其金葵花理财与高效手机银行服务,在高端市场领先。中小银行则在品牌、技术、资源上劣势明显。
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大幅减少,近半已压降。辽宁农村商业银行合并36家机构,创合并记录。此举虽稳市场,却也加剧中小银行生存挑战。
个贷不良的提升趋势越来越大
与中小银行数量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贷不良资产市场的迅速增长。据银登中心最新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个人消费贷款不良资产转让债权总额达到405.4亿元,占市场总规模的46.7%。信用卡透支类个贷不良债权转让额也达到360.8亿元,占比41.6%。同时,个人经营类贷款不良债权转让额为102亿元,占比11.7%。这些数据直观反映了个贷不良资产市场的快速扩张。
个贷不良资产的增加,对银行的影响显著。首要的是,不良资产的累积直接拖累了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其次,若处理不当,银行将面临监管机构的严厉处罚及市场信誉的损害。最后,这也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什么中小银行越来越难活下去?
中小银行面临的问题包括市场竞争激烈、不良资产增加、政策导向影响、资金来源有限、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周期调整和政策环境变化。
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凭借优势占据市场份额,中小银行在品牌、技术和资源上处于劣势。
此外,中小银行还面临不良资产增加带来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下降,以及监管机构要求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压力。
中小银行资金来源有限,难以与大行竞争,且风险管理与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市场和政策变化。
经济周期调整导致信用卡业务增长放缓,零售转型面临挑战。
银行员工承受业绩、风险管理和创新压力,需在短时间内完成高额业绩目标,同时应对不良资产和市场变化。
格局变化
银行业转型可能会朝着数字化、普惠金融、合规、客户体验和绿色金融的方向发展,力求实强化机构间的合作,并探索通过创新模式来优化处置效率。比如山哩商业E法通平台,它采用S2B2C供应链模式,整合了个贷不良资产处置的上下游资源,实现了从金融机构到处置端的高效对接。该平台集成了个贷不良资产的评估、分案、司法调解等流程,形成了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有效预防和并行处理个贷不良问题,显著提高了处置效率。
同时,依据《关于做好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的通知》的指导精神,中小科技创新企业有望更加便捷地获得金融支持,与银行业形成良性互补。以山哩商业为例,它可能因此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用于深化系统开发,提升系统功能,进而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加贴心、细致的逾期防范管理服务。
此外,银行还可能通过提升服务体验来增强品牌竞争力。线下网点可能会逐渐转型为服务中心,而新媒体平台则有望成为银行与客户互动的新舞台。在遵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银行需要积极创新营销策略,并主动寻求与第三方平台的合作机会,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监管适应性的提升和行动力的迅速展现,将是银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的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