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为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实施以评促教,以学促评,从而实现教、学、评三要素的融合一体,助力核心素养目标培育。10月,囿山小学教育集团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开展了以“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探究”为主题的教学研讨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方案,确定教研主题,全员理论学习,教师代表蓝伟霞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第二阶段磨课、评课;第三阶段蓝伟霞教师参加王文英名师工作室送教活动,在南明小学进行课堂展示;第四阶段囿山小学教育集团和长岗背小学进行教共体同步课堂研讨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内容充实,形式丰富,对教共体参与的老师来说收获颇丰,有教学,有评课,有指导,有提升!
理论学习
第一阶段:教研组长叶顺老师组织道德与法治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了理论学习。他以具体课例阐述了怎么从三个维度在教学设计中贯穿“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通过培训,我们深刻感受到“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需要整合课程实施的各要素,教师要基于课标、教材内容逻辑和学情分析,聚焦具体的任务设计及其表现证据,整体设计评估蓝图并开发具体的评价量表,规划单元教学结构和学习任务并提供探究支架,落实素养培育目标。这是新时代提升教育质量的新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前行。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学业质量标准,从“为什么学”的目标设计、“用什么学”的内容建构到“学得怎样”的学业质量描述,进行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表达。”课标在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同时也提供了实施蓝本。“教-学-评”一致性,指在课堂活动中,以清晰的目标为前提,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具有目标一致性,关注课堂场域中目标、学习、教学、评价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将评价分为教学评价与学业水平考试两大类,其中,教学评价包括课堂评价、作业评价、期终评价。本学期教研组研究的“教-学-评”一致性综合两者,指向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评价指导贯穿道德与法治课程全过程。
教研组集中理论学习后,各年级还分组进行了研讨,认真研读了本年级的教材,针对“教—学—评”一致性在教学中如何落地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磨课*评课
每一次成功的课堂展示背后,都离不开多次的磨课和修改。第二阶段:蓝伟霞老师精心准备,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深挖教材,巧妙设计,在401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磨课过程中,大家积极听课、论课、改课,教研氛围浓厚。
送教活动
第三阶段:蓝伟霞老师参加了王文英名师工作室送教南明小学活动,她执教了《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第一课时)——从“白色污染”说起》一课。蓝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塑料制品入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理念。学生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认识到了塑料制品的用途广,通过设计作业和作业评价,引导学生探究塑料的性能,结合故事《塑料袋漂流记》,在教学中,教师不断收集学生的表现,调控课堂,引导学生了解了塑料垃圾造成的危害,在充分认识塑料的利与弊的基础上,提出“减塑”小妙招,拟订了《我家的“减塑”方案》,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教共体活动
第四阶段:10月22日,在录播教室举行了道德与法治教研组暨教共体教学研讨活动。
在本次活动中,蓝伟霞老师以娴熟的教学技艺,丰富的教学经验,呈现了一堂精彩的课堂教学研讨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设计了评价量表,引导学生采用“家长评、自评、同学互评”等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学评结合、以评促学,让“教—学—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真正落地。在一堂课中,要兼顾两个班级孩子的课堂学习效果,对执教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有更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如何更好地调配时间,激发两个班级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值得我们继续探索。
囿山小学主课堂
教共体长岗背小学分课堂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本次教共体教研活动,我们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跨越地理限制,实现两校互动课堂,两所学校的师生共学共研,有效促进了校际之间文化交流和教师队伍交流,共同提升教科研建设水平,实现共建精彩课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育人智慧。
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一体化设计,通过独立研究、小组合作和展示等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性思维、研究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能够获得准确的评价数据和学生反馈,以便优化教学过程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同时,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与探讨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轻揽一缕秋阳,时光恬淡;拾取一抹教研之辉,岁月馥郁。本次教学研讨系列活动,人人参与,人人探讨,大家畅所欲言,教研氛围浓厚。无论是执教老师还是听课教师在活动过程中都是收获满满,对“教—学—评”一致性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记录着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是成长路上的一个足迹,是我们思维碰撞出的一束火花,也是我们收获的一次自我升华。
编辑:蓝伟霞
一审:叶顺
二审:教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