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河源市和平县青州镇湖塘围由明代南京布政司布政使刘文受之孙,陕西渭南县令刘法行长子刘受山于明代正统七年(1442年)创建,入粤繁衍六百多年来,历代先祖秉承祖训,传承家风,积淀了厚重家族文化:以布政使刘文受,县令刘利福、刘法行、刘原仲、刘原政等为代表官清善政的“仕职文化”。以举人、庠生刘英、刘瑛、刘璘、刘海帆、刘申甫等为代表“崇文习儒”文化。以明代南营副将(从二品)抗倭将领刘绍弼、(迁蜀)1942年捐建“新津”抗战机场刘克定、历代精忠报国军人等为代表的“忠文化”。以武庠生刘文参、武师刘元罄、刘运玉(迁赣)、保定军校毕业生刘杏林、黄埔军校四期生刘伯勋等为代表的“尚武文化”。以清代首选贡士,广东电白儒学正堂刘倪,为赡养年迈母亲“二拒县令之授”为代表的“孝文化”。以刘文杰、刘文俊、刘行义、刘道恕建塾办学的“重教文化”。以刘端、刘原广、刘受山、刘行义等商界骄子,捐桥施路、济困扶危为代表的“乐善文化”。以湖塘围刘氏总祠安放“黄氏始代历代高曾祖‘福德恩人’尊神位”、河洞围家训“先拜俞念锁,后祭瑞公祠”为代表的“感恩文化”;以革命烈士刘德、刘章甫、刘洪辉、刘德农、刘金泰及全民支持创建“九连山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作为家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还有舞龙舞狮锣鼓乐民俗文化。
湖塘围舞龙舞狮锣鼓乐民俗文化,经历了以原籍风格为版本,融入居住地的文化元素不断创新演化过程,形成了现在流行版本,如分祠河洞围现在的锣鼓版本,就是在清未民初河洞围文化人,觉得湖塘围原有“长流水”版本,冗长单调,他们根据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红白喜事特点进行再创作,形成现在分段式的“十锦”版本。
迁居各地分祠的舞龙舞狮锣鼓乐也同样经历了以湖塘围版本,融入居住地文化元素不断创新,形成具有自己风格的舞龙舞狮锣鼓乐团队,如四川成都龙泉驿宗元祠的“刘家龙”、(粵)和平合水礤下以经祠的“龙狮班”、(赣)九江、南昌、兴国刘家“龙狮队”等。
迁蜀成都龙泉驿宗元祠“刘家龙”
流行历程:经历“盛行(清未民初)一一沉寂(文革时期)一一恢复(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一兴盛(二十一纪新时代)”的过程。锣鼓乐,因农村红白喜事需要,一直顽强传承,从未停止。而舞龙舞狮活动却曾一度消停,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陆续恢复,和平县合水礤下“龙狮班”1980年恢复、四川成都龙泉驿“刘家龙”1981年恢复、江西九江、南昌、兴国的刘家“龙狮队”也在上世纪八十代初恢复、湖塘围水沥头“龙狮队”2016年恢复、河洞围在刘小辉等族贤的支持推动下,2023春节重组了舞龙、舞狮、锣鼓乐团队,并着重培训了一批以年青的高中生、大学生为主体的生力军。
迁和平县合水镇礤下“龙狮班”舞龙
舞 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图腾,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客家一族湖塘围刘氏乡亲,崇拜龙,信仰传承龙文化,也与龙也颇有因缘,相传刘姓始祖刘累出生时手掌有“劉累”的掌纹,后以刘累为名,因与夏皇养龙,被赐御龙氏。入粤始祖刘文受入粤首地“龙川”,先后居住马塘合水潭、河源党渊等,“川、潭、渊”皆为龙居之处,后迁移青州“三龙正湖塘围”定居。分祠河洞围祠址为“三龙归穴”,龙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如河洞八景之一,“门塘金牛戏水、屋后瑞狮接龙”,门联“御龙骏烈,得鹿鸿图”、“河纳瑞泉龙夺耀,洞孕祥鹤凤来仪”等,无不体现先祖对龙崇拜,舞龙是对龙文化信仰的表现形式。
合水礤下“龙狮班”舞龙
合水礤下“龙狮班”舞龙
湖塘围舞龙的分为舞布龙、舞香火龙。
布龙也称“彩龙”,制作材料:竹片、竹篾、布料等,其制作工艺:编、插、织、嵌、镶、缠、挂、剔等十多种技艺,工艺繁杂讲究。布龙能否制作传神逼真,关键看龙头的龙角、龙耳、龙眼、龙齿、龙舌制作,因制作工艺的繁杂,随着老一辈匠人的逝去,此工艺己失传,现在一般是到专卖店购买为主。
表演导具:彩龙一条,龙球一颗、锣鼓班。
表演形式:舞布龙白天为主,主要用于节日、重大活动庆典等。青州还有一个乡俗,新屋应先舞布龙,再舞香火龙。舞龙手七人(也有九人、十一人),由一颗龙珠引导,在锣鼓班的锣鼓乐(称四六角)指挥下进行表演。舞龙队到表演场地(屋),由锣手、龙珠引导,先绕大门樑柱、三叩首拜,由大门入祠、鸣爆竹、再叩拜祖牌,然后从左至右绕祠一周,出大门,再在门坪进行舞龙表演。
水沥头“龙狮队”宗祠拜祖
舞香火龙,香火龙是青州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明代流传至今六百多年历史。
香火龙的制作:材料由凤尾竹(俗称黄竹),凤凰是传统的吉祥之物,取其吉祥之意。禾杆亦称稻草,祈盼五谷丰登。青葛藤有藤条均称、坚忍、长青等特点,属民间避邪之物。杉木是四季常青且树芽多发,象征世代衍绵、子孙繁茂,用其制作龙棍五根,则喻“五福临门”。香有通灵、驱疫作用是制作龙身、龙角、龙头各部位的主要材料。整龙身长2丈4尺,意含一年二十四节气。
表演导具:五角星,表示天空的星宿,也意含金、木、水、火、土五行,由五角星引导龙神下界,符身于禾草之身,降临人间赐福赐祥。金鼓,两面分别写“金鼓”、“奇观”,祈愿来年五谷丰登。鲤鱼,意含“鲤跃龙门”,祈盼学子学业有成,龙行之处皆为人才辈出之地。
表演形式:香火龙制作成功后,在铜锣、五角星、金鼓、鲤鱼等导具的引导下,先敬拜天地,接着恭拜祠前神坛、古井,然后到祠门柱从左至右缠柱敬拜、恭拜门神,再低俯龙头入祠,叩拜始代历代高曾祖牌位并在祖祠门坪进行短暂表演,接着过街穿巷,各家各户则燃放烟花爆竹“接龙”。随着夜幕降临,香火龙在人群拥簇下,踏着锣鼓乐,飞舞在田间阡陌,街头巷尾,龙还未到,各屋的烟花绽放,爆竹声声,锣鸣鼓唱,汇成一曲喜乐祥和的交响乐章,是人们春节最难忘的记忆!
湖塘围的香火龙
舞 狮
舞狮是民俗文化之一,舞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都会舞狮舞龙助兴,从而得于历代传承。相传,湖塘围的舞狮活动始于明代,因青州镇地处粤赣古驿道的咽喉之地,历史上兵祸匪患猖獗,出于保家护族的需要,舞狮常与习武相结合,舞狮时,屋檐采青,“采青”即用一条红绳将青菜、桔子、红包绑在一一起,挂在几丈高屋檐,“狮子”边舞边想办法把它“吃下来”。在外地入祠拜祖时,也需突破重重障碍方能进入。二狮相遇,常常会碰到对方恶意刁难,需通过“功夫切蹉”,赢了才能从此地通过或表演,这些都需要过硬的功夫。舞狮表演结束后,接着重头戏是武术表演,据传湖塘围历史上刘文参(武庠生)、刘元罄(武师)、刘道操、刘北泉、刘祥兴 等都是武术、舞狮的高手。但湖塘围并无制造“狮子”的传统工艺,舞狮的“狮子”及配套设备,以购买为主。
舞狮还有很多规矩,如龙狮相遇时,龙不摆尾、狮不抬头,引狮者时而双手拱手相贺,时而轻压狮头。二狮相遇时,低头俯地,三进一退。过桥时低头叩首。途经神坛、社庙时三叩首敬拜等,这些规钜动作,蕴含着谦让、敬畏天地、神灵的文化元素。
水沥头“龙狮队”瑞公祠拜祖
迁居和平县合水礤下以经祠龙狮班表演
合水镇礤下“龙狮班”表演
在我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舞狮由一条“狮子”、一位戴猴面具的“孙悟空”、一位戴诙谐面具的“沙僧”、一个锣鼓班组成,舞狮的锣鼓乐家乡人称“四六角”。舞狮表演时,调皮的孙猴子常常搞小动作戏弄引狮的憨厚沙僧,动作风趣滑稽,特别是在狮子集中精力表演“滚狮球”时,引狮的沙僧被捉弄得首尾难于相顾,手忙脚乱,使观众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舞狮表演结束后,接着是武术功夫表演:拳术(单人)、拳棍、大刀、枪、搏打(双人或三人),印象颇为深刻,或许正是这些舞狮的武术表演,给历代的少年种下了尚武的种子。几十年来没看过这种舞狮表演了,甚为怀念,祈愿不会失传!
现在湖塘围水沥头龙狮队、河洞围舞狮队购买的都是一对黄红醒狮。黄色醒狮称刘备狮,刘备以仁义出名,蕴含仁义精神,同时象征沾帝王之气。红色醒狮称关公狮,关羽以忠义著称,象征忠义、胜利、财富。表演形式与各地大同小异,无特别之处。
锣鼓乐
锣鼓乐也称打锣鼓,是家乡传承最好的民俗文化,是家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春节、重大活动的主要文化娱乐项目,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是农村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
锣鼓队的乐器由鼓、锣、铙、铛锣组成,通过击奏各种乐器,发出得、咚、嚓、咣等声音,组合成“得咚咣、嚓嚓咣、嚓咣嚓咣、嚓嚓咣”等音符,采用快板、慢板、中速板、转花过渡等旋律,形成一首优美的乐章。
官锣也称开道锣,澎、澎、澎的官锣声,浑厚雄壮,由近及远,声传数里,官锣一般单独击奏,主要用于重大活动迎宾送客,白事送葬等,根据活动主题,分别有“七重二”、“九重二”、“二十四重”等打法,如迎送重要来宾、拜祭总祠、族坟扫墓等官锣击奏二十四次也称“二十四重”(最高礼遇)。
湖塘围分祠河洞围现有锣鼓板“十锦”,是清未民初由河洞围刘申甫、刘玉湖、刘德新等文化人,在原湖塘围“长流水”板本的基础上,结合农事活动、二十四节气、红白喜事等特点,重新创作而来。整曲分春咏、夏曲、秋韵、冬景四段乐章(意含一年四季),每段又分三个小乐章,整曲四段则由十二个小乐章组成,转花过渡的“得咚咣”先后出现十二次,意含一年十二个月。
巜春吟》,“得咚咣,嚓嚓咣,嚓咣嚓咣,嚓嚓咣…”欢快的锣鼓声拉开锣鼓队表演的序幕。第一乐章一一《春吟》,整个旋律以欢快的快板为主,把春节欢乐喜庆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得咚嚓”转花过渡,冰雪融化,溪水低吟,鸠鸣鹂唱,百草萌芽,桃红柳绿的春景顿入脑际,正在人们陶醉之际,“嚓嚓咣”、“嚓嚓咣”二声骤停,现场寂静,原来是表演者,对观众捧场“行答谢礼”,这短短数妙停顿,却蕴含着传统文化“礼”的元素。接着“得咚咣”锣鼓声再次响起,开始第三小乐章的表演,并逐渐过渡到第二乐章巜夏曲》。
巜夏曲》,春夏之交,家乡人称“三穷四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如果上年的收成不好,这个季节乡亲们常常要到田野河边拾野菜或上山挖“金狗头”等野物充饥,天气转热且农事繁忙,人体热量消耗大,以慢板旋律描述夏季,悠扬的锣鼓声,将天气炎热,树下纳凉,人困牛乏,蛙鸣蝉噪的夏收夏种场景,描述得活灵活现。随着夏收夏种农事的结束,夏粮的入库,生活有所改善,端午节也即将来临,锣鼓乐也由悠扬的慢板转为中速的快板,表现生活略有改善、端午节来临的愉快心情。随后由快板再转慢板,击奏一个小乐章后,“得咚咣”转花过渡到第三乐章,《秋韵》
《秋韵》,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辛勤的劳作又迎来了收获季。锣鼓乐以慢板悠然的旋律为主调,三重“铛铛嚓”、四铙一锣、二铙一锣、“嚓嚓咣”转花过渡等,组成一曲丰收乐章,仿佛是一幅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小桥流水,夕阳灿红,稻谷金黄,高梁火红,玉米棒实,阡陌田边瓜果飘香的秋景图,把乡亲们丰收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恰到好处。
《冬景》,第一小乐章以悠然的慢板旋律,描述秋收冬藏,丹桂飘香,群牛觅食,白鹭飞翔,童孩嬉闹,鱼跃莲塘的乡村景色。第二小乐章则以快板的旋律,概述春秋二季。接着用欢快板的旋律,表示乡亲们一年来老少平安,五谷丰登的喜悦心情,同时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来临!
我是舞龙舞狮锣鼓乐的门外汉,文中难免有表述不准确的地方,敬请各位内行人指正!衷心感谢刘彩廷、刘永麟、刘家梁、刘运华、刘锦等宗亲提供素材!
特别感谢刘娘泉、刘永麟、刘水宜、刘彩廷、刘美根、刘家宽、刘忆新、刘家昌、刘锦、刘洪生、刘育萌、刘楚廷、刘家勤、刘家梁、刘彩团、刘运建、刘丙星等宗亲,为重组河洞围舞龙舞狮锣鼓队所作的辛勤付出!
湖塘围舞香火龙
河洞围锣鼓队
瑞狮拜祠
迁蜀成都龙泉驿宗元祠“刘家龙”
河洞围龙狮队拜祖
湖塘围
湖塘围六百多年老祠堂
湖塘围分祠一一河洞围瑞公祠
河洞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