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以往的观影思绪

一丝清凉
创建于10-22
阅读 95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贵阳办事,下午有空闲,便去影院看了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

      按以往,看了电影,我要写就该写影片分析,因为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那一年,我主攻的就是影片分析。

    但今天,我不想说电影的主题、叙事,也不想说电影的画面、声音或剪辑。我只想作为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女儿,说说我观影时的思绪。

    从走进影院,脑海里想着的都是我父亲。父亲出生在大户人家,爷爷有文化,是一个开明且重教育的人,从小父亲和我的叔父就被送到家附近英国人的教堂里读书,稍大后长期在外求学,后来加入了威宁游击团,再后来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之后随志愿军赴朝鲜抗美援朝。

    父亲是解放前的高中生,是部队里的文化人,曾参加过上甘岭战役,在一场战斗中,父亲头部受伤,送回国内治疗,弹片就一直留在他的大脑里。

    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常给我们讲抗美援朝的故事。他说:志愿军远离祖国,物资匮乏,食品短缺,很多战士患了夜盲症;几天几夜连续行军,有的战士跑着都会打瞌睡;严寒中潜伏,即使被冻成冰雕也保持着战斗的姿势;上甘岭战役,阵地反复易手,山头被炮火削平几尺,战士们仍保存着不屈的精神和钢铁般的意志……

      父亲的音质很好,同学的母亲曾对我说,50年代,县里组织学习班,就会请父亲到大礼堂教大家唱歌。我小时候,父亲教我唱《我的祖国》,还有一首他们在朝鲜战场上唱过的歌:“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那时候,我只是带着崇拜、崇敬和爱戴的目光看着父亲。

    电影的节奏很快,一开始,我就被带入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是一段我长大后才真正了解的艰辛与残酷的岁月。透过泪光,看着冲锋陷阵在纷飞炮火中的那些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我仿佛看见了父亲年轻时的身影;看见了他与他的战友们以血肉之躯,顽强地抗击敌人的钢铁洪流;看见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用澎湃的热血和年轻的生命诠释对祖国的忠诚,为祖国和人民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电影里唯一的女主角李晓,为掩护主力作战,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不顾连续射向掩体的子弹,在对敌广播中唱起的竟然是《河边对口曲》“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一起唱了起来。那一刻,我泪如泉涌,小时候父亲教我唱这支歌的情景与这残酷的画面重叠在了一起。

    抗美援朝结束后,转业到辽宁的父亲,向组织申请回到了家乡县城工作。一直到80年代,父亲清瘦的身姿犹如挺拔的修竹,自有一番风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慈爱,他那清瘦的面庞总是洋溢着亲切的微笑,让他所接触的人们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们爱戴不已。

    就是这样的父亲,却在他52岁那年突发脑溢血,经上海来县医院支边的两位医生和县委专门从地区医院接来的专家会诊、抢救,父亲在昏迷了7天7夜后才醒来。医生们说父亲的脑出血,可能与留在他大脑里的弹片有关。那一年,我们国家还没有彻底完成拨乱反正。

    6年后,父亲再次突发脑溢血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去世时我还在上大学,妹妹才上高中。后来亲戚朋友们都有说,平日里看起来温温柔柔的我,在送父亲上山的上百人中,被拦在山脚下哭得天昏地暗……

    38年来,每每想起这一幕,满溢的泪仍控制不住。父亲这一生,因为出身问题,直到离世都没能带着他的儿女们为他的父母上过一炷香,他是带着些许的委屈、内心的隐忍和终身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而没有父亲牵手相送的出嫁,是我今生莫大的遗憾!这30多年里,我写过且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大大小小的文章几十篇,但我从未写过父亲只言片语,因为那是我心底的最痛,我一直一直不敢触碰!

    电影片尾曲接近尾声时,我久久不忍离去,整个放映厅就剩我一个人,我笔直地站着,以这样的方式向父亲及所有的志愿军将士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安琼

                                         2024.10.9

阅读 95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